APP下载

探讨高校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2019-09-10赵敏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促进作用高校体育健康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來提高健康水平,但往往忽视了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以促进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3-007-01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等;教育部也强调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并深刻认识体育对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身心健康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4年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善状态。”

1大学体育在对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

1.1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

我国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是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实施。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生命在于运动”,深刻地诠释了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全面发展身体。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形态生长发育、体格健壮;增强心肺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骨骼肌肉发达、肌纤维增粗、心脏活动增强、内脏器官功能良好。体育运动还可以促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加强,对外界刺激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和适应,如能够大大增强人体对极端天气的耐受能力,并对各种疾病有较好的抵御能力。

1.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比赛中,往往运动比赛结果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运动成绩达到了运动员所期望的结果时,运动员会产生兴奋、激动,产生集体荣誉感;当运动员取得不满意的运动成绩时,会产生挫败感,造成心理压力。比赛越多,越能激发运动员的斗志,能够磨炼人们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面对困难时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信心。体育锻炼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大学生会产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体育锻炼能够缓解大学生紧张的情绪并释放压力,产生愉悦感,给生活增添活力,加强对社会、生活、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3体育运动对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并接受体育教育,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锻炼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又能培养大学生在团体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体育运动中,人们通过交流沟通学习技术动作,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且会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

在一些需要相互配合的运动项目中,如网球双打、足球等团体项目中,合作会取得良好的大学生运动成绩,因为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团体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需要不断地提高竞争意识,随时面对来自社会的挑战,培养顽强拼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体育运动的注意要点

2.1体育运动的循序渐进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选择合理的锻炼内容,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形式。但青少年争强好胜,为满足心理上的超越感,往往会违背身体机能发展规律和体育锻炼规律,进行长时间的大强度锻炼,从而造成运动疲劳,严重时造成重度运动疲劳。运动负荷安排得是否合理,会影响体育锻炼效果。因此在体育锻炼时,应该坚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当体质逐渐加强时,可以适量加大运动负荷的量度和强度。

2.2体育运动的持之以恒

体育锻炼重在坚持,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运动技能形成有三个阶段:分化—泛化—巩固提高阶段,连续不断的体育锻炼能让大学生从粗略掌握到逐渐完善动作,形成肌肉记忆,提高动作水平。长时间地停止锻炼,身体各机能会恢复到最原始的水平,正是“用则进,废则退”的道理。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体质的增强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应该长久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3结语

对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是必须进行的,要深刻认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以活力和充沛的体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坚持体育锻炼对以后健康的生活也是一种保障。面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体育锻炼中,因此大学生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在学习和工作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以保障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宋人杰,李丹.大学体育与健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

[2]潘邵伟.大学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3]李金华,张华东.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陈鑫林.大学体育与健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作者简介:

赵敏(1998—),女,汉族,河南鹤壁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

猜你喜欢

促进作用高校体育健康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的促进作用探究
OBTL模式下形成性评估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解析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