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2019-09-10王飞
王飞
摘 要:人类在时代的发展之下不断进步,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时代的推动下已经逐渐从应试教育理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理念。所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做出创新,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了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新的教学目标之一。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联系生活;直观情境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由于当时的教学条件过于简陋,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导致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教师真正的期望值。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意识到我们如今处于教学环境良好、教学资源丰富的时代之下,再持续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一番论述。
一、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课堂提问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有很大程度上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在课堂实践中为学生提出问题,以这种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完全激发出来,从而得到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高效学到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我们已经研究了向量的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结果是什么?物理中‘功’的计算,它的大小与哪些量有关?这些量是矢量还是标量?它们做的是什么运算?”通过这几个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入了新课。然后,我以物理问题为背景,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向量的数量积,帮助学生明确了数量积的定义。之后,我带领学生回到了数学世界当中,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了数量积的运算性质和运算规律。最后,我对学生总结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体验到了数学是过程的思想,使学生高效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看似離生活很远,其实是对生活的再提升,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终究是要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唯有如此方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进行书本上的教学,而是要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发现高中数学在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加有动力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简单随机抽样》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假设我们是一名食品卫生工作人员,要对某食品店内的一批小包装饼干进行卫生达标检验,你准备怎样做?”通过这一生活情境为学生引入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究了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常用办法,与学生总结了抽签法和随机数法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知道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哪一种方法。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探究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检验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谈了这节课的收获。这样,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三、直观情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高中数学是一门难度极高的学科,且教学内容十分庞大,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遇到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时,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展。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算法与程序框图》这一节时,首先,我通过与学生进行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对话,引导学生总结了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特征,又借助几何画板直观导入了程序框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对学生介绍了程序框图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然后,我带领学生在直观情境下进行了辨别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四种程序框图。在学生对以上概念理解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了三种逻辑结构算法,又通过让学生进行问题辨析,使学生掌握了逻辑结构算法的本质。最后,我与学生一齐整理了这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谈了学习这节知识的收获,为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这样,我通过将比较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导入,使学生在直观情境下明白了程序框图的原理,学会了画程序框图的步骤,有效学到了数学知识与技能。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施行,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身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冯春梅.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9.
[2]肖春仔.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