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2019-09-10赵晓恩

高考·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学习能力

摘 要: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适当、适时、合理、巧用史料将诠释历史概念,理解基本史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之中,凸显史料实证这一历史学科核心方法的平时培养,既符合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也适应了新高考改革的形势,更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关键词:史料;史料实证;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学习能力

史料实证是新高考背景之下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史料实证的关键是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史料实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史料,引用史料是应对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需要。为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渗透史料教学,体现史料实证理念。

一、适当补充史料,丰富教材内容,明确诠释历史概念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都是都是总结性、经验性的结论。由于受篇幅等各种原因的限制,采用的是高度浓缩的办法,编得简略,时间跨度大,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如果我们对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其不求甚解、按照传统方式仅讲正文,导致学生无法整体的客观的去认识、理解某些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致使对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不深刻,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例如;讲述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的情况时,可以引用《汉书·食货志》:“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来佐证,使得学生对汉初的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局面,有深刻的印象,从而对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用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有更清晰的理解。

二、适时引用史料,解读教材信息,深入理解基本史实

历史教材中的史料是搞好历史教学的重要的材料,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真实、生动的历史表象,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根据材料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联想,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例:讲述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教材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可利用《历史·必修二》(人教版·2004版,下同)第10页【学思之窗】明代苏州、杭州的手工夜发展状况这一史料,设计以下问题:①这一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什么现象?②材料中的机工和机主是什么关系?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③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发展情况如何?为什么?通过把材料和教材内容的结合并设问,通过此类训练可学会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

三、合理引用史料,增强知识真实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除了正文部分外,教材选取了许多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等史料。这些史料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形成多元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我们可以引用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体会画中人温柔、宁静的微笑中散发的人性的魅力,感悟画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作品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进而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四、经常巧用史料,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整节课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的设置。如果在教学中能紧扣重点与难点插入史料,巧妙设置问题,可以把学与思有效地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迎刃而解,可谓一举三得。例如,《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材用精练的语言勾画出早期儒学的发展谱系: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而荀子则丰富了早期儒学的思想内容。但是从“思想史内部来看”“从上一个阶段转变到下一个阶段的线索”是什么呢?还有在上完这一单元之后,在总结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时,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韩愈所“复兴”的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到底存在怎样的渊源关系?从教材的描述中學生是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一定史料来理清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就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作者简介:赵晓恩,男,汉族,甘肃宁县人,1976年8月出生,一级历史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致力于高中历史教材教法和高考试题研究。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料学习能力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