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辉煌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

2019-09-10

杭州 2019年37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城乡居民增加值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70年来,杭州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

综合实力从积弱到富强,开启世界名城新征程

01经济总量跃升国内第一方阵

建国初期,杭州生产总值(GDP)仅为2.5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GDP快速增长, 2018年达到13509亿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四、副省级城市第五、大中城市第十。与世界排名50位左右的新西兰、希腊等经济体相当。世界城市排名进入第二梯队。

02人均GDP接近富裕国家水平

建国初期,杭州人均GDP不敷百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自改革开放后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杭州经济驶入快车道, 2018年达到14.02万元,列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4位。按照当年汇率,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划分标准,已逾高收入门槛组(人均国民收入12736美元)标准,基本达到富裕国家水平。

03财政实力显著提升

建国初期,杭州财政收入来源匮乏,195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0.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79年、1999年、2009年相继跨上十亿、百亿、千亿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2018年分别突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2018年达到3457亿元,居省会城市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全国大中城市第七位。

产业层次从低端到中高端,结构调整纵深推进

01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变

建国初期,杭州为典型的农业社会,一产比重超过50%,三产比重29.1%,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二产比重仅14.8%。随着上个世纪50-70年代工业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转变成“二一三”型,至1980年,杭州二产比重达到历史性高位的62.4%。随着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逐步施行,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1983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杭州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比重迅速上升,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2018年,杭州三次产业之比2.3:33.8:63.9,形成了以服务业主导、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见表)。

02农业向多元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但处于自给、半自给的传统状态,农产品供给较为单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向多元化发展。2018年,全市一产增加值305.5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3.1倍和3.8倍。

03工业向先进制造升级

建国初期,杭州工业以手工业为主,生产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0.34亿元。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160亿元,比1949年增长6194.6倍,年均增长13.5%,占全国份额13.6‰,比建国初期提升3.9个千分点。一批工业企业在市场化浪潮中成长壮大,吉利、万向、荣盛、恒逸、娃哈哈等26家杭企入选“2018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

04服务业向新领域迈进

建国初期,杭州的服务业主要以生活性服务为主,门类少、规模小,对经济增长贡献极低,1949年服务业增加值仅0.74亿元。2018年,杭州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632亿元,比1949年增长1388.5倍,年均增长11.1%,服务业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率68%,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05数字经济向高质量演进

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地标”。2018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356亿元,占GDP比重24.8%。杭州居中国“电商百佳城市”首位,电子商务产业实现增加值1529亿元。

数字经济也带动城市服务、社会治理等变革和升级。杭州“城市大脑”入选国家四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人民生活从贫穷到富裕,全面小康基本建成

01居民收入大幅跃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杭州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1978-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8元提高至61172元,年均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2元提高至33193元,年均增长14.2%。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1和第2位。

02居民消费全面升级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301元提高到2018年的4161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80年的287元提高到2018年的24203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2.0%和54.2%,下降到2018年的24.4%和27.0%。

居民消费向品质类、服务类产品升级。家庭耐用品消费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转变为80年代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90年代后,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电话等逐渐普及;新世纪初,计算机、数码产品、健身器材、音响乐器成为潮流;近年来,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等智能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出国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热点。私人汽车拥有量大幅增长,2018年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分别拥有家用汽车59.7辆和50.9辆。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3平方米,比1983年提高25.6平方米,农村居民建筑面积达到72.5平方米,比1980年提高49.2平方米。

03社会保障广泛覆盖

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职工到城乡居民,从单位福利到统筹互济,从不完善到较完善的演变过程,各类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的参保率基本实现全覆盖。2018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6.2万人。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高标准开展扶贫脱贫,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

04就业规模稳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杭州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就业总量从1986年的347.97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90.1万人。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工资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2951元。

城乡关系从分割到融合,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01城市框架调整优化

1949年,杭州辖8区,市区面积仅252平方公里, 1996年,成立滨江区,2001年余杭、萧山撤市设区,2014年、2017年富阳和临安相继撤市设区,杭州市区面积达到8289平方公里。

02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大转型,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相继出台,城乡关系从分割走向一体化的大调整,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城镇化新阶段。201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62平方公里,比2002年增加36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23.8%、1978年的23.0%提高到2018年的77.4%。

03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

建国初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我国以工农剪刀差支持工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确立实施。党的十八大以后,杭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政策倾斜,2018年“區县协作”项目落实资金4亿元,产业转移项目28个、投资总额29.25亿元,“联乡结村”共建项目落实帮扶资金1.42亿元,2013-2018年累计9.62亿元。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84:1,为近26年最低,比1978年下降0.25个百分点。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城乡居民增加值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应对自然灾害工作中社会互济的历史考察
国家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0%
2015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