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2019-09-10冯小红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摘  要:产教融合并不是新话题,而在新时代深入产教融合却赋予了新意义。以往产教融合更多的是物化到校企合作,并普遍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因而产教融合效果不理想。深究其原因,以往产教融合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的视角和纬度开展校企合作,有违企业属性,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双赢、健康、可持续发展。新时代深入产教融合,应站在国家的高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纬度,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职能和作用,共同破解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人才紧缺系列困境,共同应对人力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凸出矛盾。

关键词:产教融合;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并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人才的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因此,国家和相关部委都高度重视产教融合,以此促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最终实现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存在问题日益显现

从当前产教融合的发展状况来看,总体上来说产教融合虽然在一些领域逐步推进,如行业性比较明显的高校,就与同行业的企业保持了紧密的合作。但是,总体上而言,企业对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一头热”现象非常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目前,各级政府总体上对产教融合发展比较重视,但是在推进方面着力不够。比如,在将产教融合纳入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等方面,工作开展还不深入。对于加大对产教融合的财税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支持,切实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工作也刚刚起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组织和主导作用。

(二)产教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

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在畅通产教人才供需信息方面作了诸多努力,但由于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不够深入,导致产教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正因如此,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上,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信息不对称还表现在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行业指导委员会在掌握各类信息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可有效推进产教融合,但我市行业指导委员会屈指可数。截至2018年3月,国家层面行业指导委员会有56个,相对而言重庆市行业指导委员会数量极为短缺。

(三)企业主动参与合作不积极

目前,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主要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教师到企业锻炼、开展订单班培养、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等方面。但校企合作不够广泛,项目数量少且渠道不多。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现有高等院校65所,本科院校26所(其中只有职教本科1所)、高等职业院校39所(公办22所,民办17所)。客观上讲,各类性质的的高校都比较重视产教融合,力求推动校企合作,但“校热企冷”现象比较突出。重庆市企业普遍存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参与途径不宽和参与深度不足问题。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等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深化

重庆市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实施了“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开展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推行了“以职业体验、职业认知、生活教育”为主的职业启蒙教育等。但受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影响,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难度较大,邀请其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很难深入,现代学徒制推行效果较差。组建职教集团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但相比较全国1400多个职教集团,重庆市仅有40个职教集团,不仅总量较少而且在类别上存在重复或空白。如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大类的职教集团分别有10个、10个、6个,占了总量的65%。而节能环保、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还尚未组建。同时,职教集团功能的发挥,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实施“三个三”行动,促进产教融合深化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推进产教融合十分必要,但不能浮在表面,必须从各个方面大力深化,使产与教真正融合起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真正能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的发展确保有可靠的人才供给,为此,应该从政府、产业、企业、学校乃至社会等各个层面下功夫。

(一)政府必须加快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要发挥统筹保障作用。建议成立产教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相关负责人兼任),发挥强力统筹保障作用,为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生态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制定产教融合发展系列政策、建立产教融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考核评价标准,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良性发展。二是要发挥平台服务作用。针对产教融合信息不对称现象,切实打造和完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各区域和各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等各项服务。三是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产教融合有积极性、基础较好的区县或行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加快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工作。发挥区县政府积极能动作用,针对产业行业特殊性,细化各项政策,制定可量化指标,促进政策落实落地。让产教融合型企业、学校享有獲得感和荣誉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产业(行业)必须加快完善三个机制

一是要建立科学协调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成立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来自行业知名人士、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学校管理者、专业课教师组成。委员会在政府指导下,科学统筹协调本行业领域的产教融合工作。比如,遴选列入产教融合名单的企业,明确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分工,并组织考核、评价。同时,预测本行业人才需求数量、制定本行业人才素质要求、人才培养标准、提供本行业最新资讯信息。二是要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以行业为单位,在学校、产业组织、行业协会组建产教融合体,建立投入--产出相对平衡的利益补偿协调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原则,根据企业、学校的实际贡献进行综合考量、补偿协调,以维持各方可持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完善合作服务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准服务、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支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加快组建职教集团,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校企之间紧密联结。

(三)企业必须加快构建三个支点

一是形成全面介入政府战略规划支点。企业的发展要与各级政府的战略规划相适应,并作为落实规划的项目支点,切实从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力。着力将战略规划所需人才与企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在落实战略规划中做好人才储备,在储备人才过程中促进战略规划在人才培养中得以实施。二是形成全面承接行业发展服务支点。在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下,结合实际找准企业自身在产教融合中的定位:作为服务组织,为产教融合提供专业、精细的服务促进校企合作;作为重要主体,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的各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在承接行业发展服务、推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成长发展和社会价值。三是形成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支点。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实习实训、师培师训、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环节。以服务外包、创客空间、工作坊等方式向学校提供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与学校联合组建二级学院(产业学院),设立工作室、实验室,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实训实践基地。

(四)学校必须做到三个作为

一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有作为。学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将办学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和行業发展融为一体。人才培养要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人才成长动力机制;科学研究要围绕人类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不竭动力;社会服务是学校发展的使命,要积极谋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二是在构建产业优势上有作为。根据地方产业结构战略布局,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吸引相关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强大的智力保障;根据市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时资讯,及时优化资源,与企业、科研院一同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三是在引领企业技术上有作为。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沟通,为企业提供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技能素质提升。不断融入企业文化、深入企业生产,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将企业生产一线急迫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集中力量帮助企业技术攻坚克难,为企业破解技术瓶颈提供指导或服务。

与此同时,还必须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破解产教融合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产教融合,推广产教融合的先进典型,明确产教融合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用,努力产教融合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产教融合中,只有政府充分发挥统筹保障、平台服务、示范引领作用;产业(行业)不断完善科学协调、利益补偿、合作服务机制;企业全面构建介入政府战略规划、承接行业发展服务、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支点;学校做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在构建产业优势上、在引领企业技术上有所作为后,政府、产业(行业)、企业、学校才能真正实现各尽其职、各展其能。产与教才能真正深入地、可持久地融合,方能共同破解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人才紧缺系列困境,共同应对人力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凸出矛盾,最终实现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在产教融合中,要有效促进人力资源提升,要针对四个主体性对象群,分类施策,合力推进。

(一)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从源头开始并贯穿全程

即各区域和各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包含人才数量的需求和人才标准的需求等基础源头信息必须前置,教育部、教育厅、各高校才根据其需求分别组织开展相关专业,并在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大纲。同时,产业行业企业在深入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并根据新市场、新技术的变化,适时相应地做出调整方案和措施,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得以提升,能够快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达到产教融发展的目的与要求。

(二)在对产业工人的提升中,要实现校企联动

深入产业企业沟通联系,提供学历提升、在岗培训和技能升级。据调查,现有国有大型企业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工人身份很难改变:凡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层次者,几乎不能成为管理者。一方面,工人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要推进校企联动,使产业工人在学校得到短期性培训;另一方面,现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改革试点中,可以尝试招生对象、考试方式、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为达到一定水平的技术工人提供一个学历提升的机会。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进一步改革人才使用制度和人才激励方式,利用假期的时间段,鼓励产业工人到学校进行培训提高。

(三)在对学校的提升中,要运用好产业平台

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现了学校的水平。人才培养重点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人才本身就是一个学校质量的体现。为此,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紧盯产业发展趋,尤其是对职业技术院校来说,要充分运用好政府搭建的产业平台,及时跟踪产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先导性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大与各产业互动,进而使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先导性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在服务先导性产业过程中不断使学校内涵发展得到提升,推动产教融合更好地融洽起来。

(四)在企业管理提升中,要利用好学校阵地

企业管理提升重大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人才素质的提高,要注重发挥学校在理论研究、实践案例、典型材料综合分析与提炼中的优势,切实把校企合作的领域拓展到为企业文化的培育,为企业管理人才培训上来,有效激发其内在潜力,让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可以加强校企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有交叉学习、培养、交流的机会,从而让彼此深入了解对方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借鉴双方的优良做法、共享双方的优势资源,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美]冯·诺伊曼,摩根斯顿.博弈论与经济行为[M].王文玉,王宇,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2]  [美]莫林.合作的微观经济学:一种博弈论的阐释[M].童乙伦,梁碧,译.上海:上海世纪格致出版社,2011.

[3]  [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  张智辉,韩志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16,(0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GX-040),项目主持人:冯小红;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C+3M’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与实践”(项目编号:182109),项目主持人:冯小红。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重庆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91039),项目主持人:王昌贤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