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学习心得之人物型纪录片的创作

2019-09-10聂文丽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心得体会人物纪录片

聂文丽

摘  要:伴随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纪录片无论从类型、题材、传播方式还是制作水平各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纪录片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题材也不再局限。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物型题材纪录片的讨论,来谈其从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到后期剪辑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人物型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创作理念的思考。

关键词:纪录片;人物;心得体会;

前言:

人物型纪录片是通过特定群体展现一个国家的百态样貌,承载了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下特定人群的生活,具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在人物型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围绕一个人物讲好故事是成功的关键,其中就需要在前期选题策划过程中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展现,叙事结构的合理,以及不可忽视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人物的适当有效的采访方式以及摄像意识;在后期剪辑制作中,合理组合素材,用恰当的视听语言、清晰的逻辑脉络以及有层次的叙事结构来对素材进行创作,三个过程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共同构建出成功的人物型纪录片。

正文:

一、对人物型纪录片中前期策划的思考与心得

(一)、人物的选择要符合时代精神

一个人物的选择往往不是单纯的人物本身那么简单,他代表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群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所以需要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作为纪录片主体。在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人物精神是否与时代精神相符,无数的小人物共同展现大时代的现状,人物本身也一定具有时代特性以及时代精神,比如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里一位位坚守手艺的匠人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终其一生于一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坚持传承与发扬,用具体的小人物传达时代的精神。

(二)、主题内涵要突出社会价值

影视传播具有教育功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影视从业者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价值的传达与文化的宣扬离不开人,所以人物型纪录片更应该重视社会价值的正确引导。以优酷平台微纪录片《老手艺》系列为例,老手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间深厚而绵密的传承。“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中一集《一代棕师》讲述了棕衣手艺人坚持从历史舞台上隐退下来的老蓑衣的手艺,同时也叙述了新一代的棕衣手艺者如何把老手艺与新事物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两条线索的并行不仅展现了新老两代的手艺,还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三)、人物故事化的叙事

纪录片的意义在于传达其中所承载的价值,传达的基础是纪录片的成功叙事,特别是人物型纪录片,需要以人物为主体展开故事化叙事,从而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特征,最后达到传达价值和意义的目的。在人物型纪录片的前期策划过程中,需要创作者进行充分的调研,从而对所要记录的人物有详细的了解,才能合理安排纪录片的故事设置,拍摄时的采访内容以及拍摄方式,后期制作的整体模式等等,否则无目的的记录只会让整个纪录片变成没有主题的流水账。例如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讲述了重庆一群年轻的棒棒们的酸甜苦辣和真实人生,影片通过对他们自身故事的讲述,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人生,用他们状态与精神,反映着社会现状,感染着观众。

(四)、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才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然而越是挖掘普通人物的不普通的故事,越会引起人们的思考或者起到鼓励人心的作用。普通百姓为了生活或喜或悲,或坚韧或脆弱的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在体会别人的真实人生的同时引发对自身的思考。作为创作者,对所要展现的主人公同样要具有人文关怀,在前期策划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要为了吸引眼球对被拍摄者进行影像暴力,从而在被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伤害。

二、对人物型纪录片拍摄中的思考与心得

(一)、关于人物采访的思考

对于人物型纪录片来说,人物采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采访到位可以减少解说词的运用,避免大范围的解说所引起的乏味感,使得纪录片更加生动,做好采访也是决定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1、充分了解,恰当提问

在对被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被采访者的详细资料,在已知信息中敏感挖掘与人物性格相关,生活相关,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对采访内容有整体方向的把握,激发被采访者的表达欲望,从而对被采访者进行提引导,说出与主题表达相关的内容,对纪录片起到积极作用。在采访过程中,还要秉持适度原则,坚持人文关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注意对其进行保护,不可无下限的进行隐私窥探。

2、多种方式,灵活运用

首先在被采访者的选择上可以有多种方式,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采访外,还可以通过对其亲人、朋友、邻居、上级或同行进行访问,丰富纪录片内容信息量,增加多样性。其次在采访方式上,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参与式的记录,也让被采访者单独叙述个人故事,或者被采访者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来展现。在采访环境的选择上,可采用演播室一对一的形式,也可让被采访者在日常生活场景下,与同期声一起录制采访内容。创作者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3、超前意识,考虑后期

采访过程与采访内容是后期表达的重要方式,所以采访内容要与主题和纪录片本身息息相关,与拍摄素材相扣,不可过度随意,导致后期剪辑无从下手。另外,在采访过程中注意节奏的把握,尽量在保持对话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保证对话的完整以及可用性。

(二)、关于人物纪录片的摄像意识

随着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影视作品的画面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要提升画面审美能力。首先在人物型纪录片的拍摄中,对于人物的展现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纪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美感是创作者的能力素养,保证对人物的美的塑造,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空镜头的拍摄上要有独特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服务,保证视听观感的愉悦。其次,在对于人物的展现中,要有敏感的摄像意识,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动作与表情,环境与场景,更直接的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展现主题。最后,抓住细节的展现,细节往往是最打动人的地方,给观众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

三、对人物型纪录片后期剪辑的思考与心得

剪辑是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环节,对影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人物型纪录片来说,剪辑应该注意多方面的问题。

1、取舍素材,把控节奏

纪录片一般是需要时间跨度的长时间记录,于是会存在大量的素材供后期取舍,对于素材的选择也决定了纪录片最终的呈现效果,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要敢于在大量素材中进行舍弃,参照分镜头寻找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进行合理剪切。对于镜头长度的取舍也决定了纪录片的整體节奏以及所带来的感官效果,合理的安排镜头长度也是对创作者的能力考验。

2、声画搭配合理

纪录片中,同期声是体现其真实感的最佳手段,合理运用同期声,是声音和环境适当结合,营造气氛,烘托心情。除此之外,采访的人声与画面的搭配也是纪录片剪辑的重点,同时也对影片节奏有决定性影响,过多过密的采访给人拖沓无趣之感。另外音乐的铺垫也应该注意不要铺的过满,在恰当的时候铺最能表达情感的音乐,升华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引领观众情绪起伏。

结论:

人物型纪录片是纪录片中最常见的一种,从其拍摄的前期策划选题,中期拍摄,到后期剪辑制作,都有其特别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关键在于对人物的成功展现以及对人物故事的叙述,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物型纪录片的人文关怀的探讨,只有创作者梳理正确的思想观念,重视人的价值,用较高的素养要求自身,关注人文情怀,才能拍出成功的纪录片。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四个维度解析新时期现实题材人物纪录片创作[J].中国记者,2018(06):85-87.

猜你喜欢

心得体会人物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固体物理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关于小学班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心得体会
“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