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的启发性教学
2019-09-10张元芬
张元芬
语文教学,现在承载着无限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着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
语文如何教?怎样教得更好?答案就落到了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启发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五步进行:
一、提供知识背景,及时点拨
想要带给学生有趣的知识,老师就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等相关知识。小学语文有很多古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很多的知识背景。
比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的背景,作品中涉及到的知识性的东西等,为学生的阅读尽可能地扫除障碍。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视角去接触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读出作品的韵味来。有了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配合,一堂课就能事半功倍。
二、设置情景,促进疑问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得好:“学则须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深入探究,才会深人思考。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去探究新鲜的陌生的事物,但是小学生见闻少,自身阅历又不够,这时候老师的弓|导作用就凸显了出来。老师通过富有新意的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新课产生疑问,从而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分析讨论,深入思考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一篇课文也是如此。要允许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如果只是一味“机械化”“公式化”地告诉学生固定的答案,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四、解答疑问,发散思维
教师要对学生悟出的观点道理进行及时点评.反馈,并总结归纳,解答疑问,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深化。在授课时要为学生提供情景,连接生活,鼓励学生把新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中,尽量做到学以致用。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自然应该回归生活,语文课程走向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必然,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语文教师启发性教学的完美结束和重要补充。
五、课后作文,巩固结果
小学语文的启发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学习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它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个过程并不要求学生的见解有多深刻,观点有多新颖,而是让学生能够由此体验到学习与思考的乐趣。
在课堂讨论与解答疑问后,我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讨论的结果以及通过疑问得到的启发写成一篇小论文或者是读后感,或就课文的内容、思想写出自己的一点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做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以启发性教学为灵魂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尽可能地走进文章中,探寻文章背后的故事,在故事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思考,而起到主导作用的老师们,应多用启发性的语言,用有强烈带人感的语气给学生插上技能的翅膀,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以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为前提,设置有带人感的情境,引发思考,分析讨论,在探寻答案的過程中发散思维,我将在这条启发教学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继续寻找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