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
2019-09-10宋颖
宋颖
新课改理念——“知识超市、生命狂欢”,我的理解是千万不可在课堂上与学生抢风头,要适当地“示弱”,因为老师的强势必然导致学生的弱势。做老师的,最大的幸福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后的惊喜与释然。杜郎口的掌门人——崔其升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赢得尊重比什么都重要。他常说,“课改不是意味着教学成绩的提升,而意味着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和命運。”“我觉得教育的本质不是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数,而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超越自我等内心品质能够被激发。这些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关键作用。”下面结合归一问题的教学片断来阐述。
一、基于年龄特点设计课堂导入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能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归一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根据年龄特点,围绕兴趣入课题,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主动性。
[片断一]儿歌《数青蛙》引入
师:你们喜欢儿歌吗,我们一起来数青蛙。
师生一起边拍手,边随音乐说儿歌。
师:刚才脑子里一直在关注什么,才能保证我们背不错?(孩子们手举得老高,争先恐后地想发表意见。)
生1:每句都得根据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来想。
看似无意却独具匠心的教学中,学生从无意识地说儿歌到有意识地思考:“背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关注什么,才能保证我们背不错?”思维已有所触动,后面的每句都得根据“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来想”,为学习归一孕伏了基础,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迁移已有的经验。
二、基于数形结合初步感知关系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归一问题的学习重点在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在纷繁的数量之间,如何去除非本质属性,抓住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常常困住我们的学生。把归一的模型建立在直观的图示基础上,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理解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
[片断二]结合几何图形理解
师:今天的学习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开始。呈现一个长方形,表示120。现在平均分成4份,1份涂上黄色,黄色部分表示多少?.
生1:120-4=3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用总数除以份数,可以求出一份是多少。
师呈现另一个图形:一个三角形表示90,黄色部分有6个,黄色部分表示多少?
生2:90x6=5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用每份数乘以份数,可以求出总数。
从平面图形人手,在两个直观图示的导引下,巩固学生根据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以及根据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的基本技能,孕伏了解决归一问题的分解步骤,做好数学建模的准备工作。
三、基于学习差异感受基本模式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简短的话语是叶圣陶先生对“慢教育”的贴切比喻,这是叶老对教育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指出: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老师要学会等待。
[片断三]尊重差异感受模式
师:下面这个图形的黄色部分表示多少?
(学生们个个眉头紧皱,经过20几秒后,有同学兴奋地举手。)
生1:少条件的,应该告诉一份是多少?
师追问:非要告诉一份是多少吗?(很快,就有少数学生点头,老师等了约6秒钟,很多学生做出点头状)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红色部分表示180。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生2:180+3=60,60X5=300。
师:能不能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生3:180一3x5=60x5=300。(说得有些结巴,用的时间较长,但老师还是耐心地听着并赞许地点头)
师:先算哪步,表示什么?
师:如果已知的是整个图形表示480呢?
生4:480一8X5=60X5=300。
师:刚才是怎样求出黄色部分的,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为了比较的方便,可以用表格把相应的数据整理在一起。
师:解答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约10秒后)
生5:都是先求出一个小三角形是多少。(小手举得高高的,眼睛发亮,很激动的样子)
多一点耐心等待,就多一位优生。其实,我们的课堂不用那么快那么赶,停下来,等等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让他们慢慢理解慢慢变得优秀。用心想想,就会明白高效率不是高效课堂的全部含义。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等待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四、基于生活经验感受实际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经验对学好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就是努力让文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片断四]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师:刚才我们从不同的图形中都发现同样的规律,都是要先求出一个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是多少,如果这个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实物,那又该怎么解答呢?现在我们一起到生活中看看,4本图画书80元,6本同样的书多少元?
(学生们读题思考,小声议论)
生:80+4X6=20X6=120(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求一本图画书的价钱,再求6本的价钱。
师:现在题目要变一变,请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根据4本书80元,求出6本书120元,那10本呢?30本呢?有什么规律?20表示什么?
同意?(你的概括能力很强)
……
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的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个学生,可能是一个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是自己的全部。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关乎学生成长和生命质量的大事。好的教育懂得唤醒,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潜能,使之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奔跑;每个孩子都有权利走向成功,好的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学生走向成功的跳板,使之无限满足内心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用心关注里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在用心关注里促进生命的活泼生长,这才是真正造福每个孩子的教育,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