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思考:教师的核心能力

2019-09-10孙双金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武松打虎武松深度

孙双金

当下,深度学习已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或深度教学必然抵达不到它应有的深度,甚至可能成为教育界的热点泡沫,热闹一阵后又将烟消云散。

何為深度思考?可以理解为直达事物本质的思考;可以理解为由表及里,深入内核的思考;也可以理解为层层深入,去伪存真,把握事物规律的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深度思考的能力着重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唯有教师对文本层层深入,去伪存真,直抵文本思想情感的本质,方能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美好境界。这就是叶老所说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也如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教师拿到一个文本,如何才算深度思考呢?试以我备课《景阳冈》为例,略作阐述。

教师对文本的思考,我把它分作三个层次:第一是理解层次,第二是追问层次,第三是批判层次。

先说理解层次。《景阳冈》写的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先写武松在冈下酒店喝十八碗酒的场景,在读者面前塑造出一个豪饮、豪爽、豪放的好汉形象。再写武松借酒力上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故事,极力塑造出一位力大无穷、胆量过人、神勇超人的打虎英雄形象。故事是按照“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线索展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百读不厌。情节曲折,人物聚焦,场面精彩,形象鲜明,是武松打虎故事的主要特点,所以广为传诵。但是文本解读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向更深处漫溯。

再说追问层面。追问可分情节追问、人物性格追问、细节追问等方面。我们逐一展开说一说。

情节追问。可追问自己:既然故事主要是写武松打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武松在小酒店喝十八碗酒呢?喝酒和打虎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果真是这样吗?

人物性格追问。武松在小酒店喝酒,四次写武松“叫道”,为什么武松不好好说话,而处处“叫道”,这反映出武松什么性格?店家反复劝说武松不要一人过冈,可武松不听劝告,偏要一人过冈,这又突显了武松什么性格呢?当武松看到真有官家榜文,心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从武松的心理描写看出武松怎样的性格?

细节描写追问。武松打虎有这么一个细节描写:“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对这一细节我们可以追问:从打折哨棒这一细节看出武松此时怎样的心理?作者设计这一细节对情节的展开有怎样的作用?

最后讲批判层次。什么叫站着读书?就是在精神上读者和作者是平等的,是平视,乃至审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这一文本,我们又可作出如下思考:武松到底是英雄,还是好汉?如果是英雄,在道义上是为了集体或他人利益做出贡献乃至牺牲。武松打虎主观上是为民除害,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呢?

思考,就是提问,向自己提问,向文本提问。深度思考,就是深入地提问,一个问题不满足,再追加一个又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到长城非好汉”。如果我们的老师在理解、追问和批判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的深度思考能力就会逐步养成。到那时,深度学习的局面才会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武松打虎武松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我家里的武松
浅谈戏曲动画短片《武松打虎》的创作思路
动物论反腐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武松打虎,他是英雄吗
武松的醉与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