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统编本一下)字词教学设计
2019-09-10杨穆
杨穆
本课生字
会认的字:咕 咚 熟 掉 吓 鹿 逃 命 象 野 拦 领
会写的字:吓 怕 跟 家 羊 象 都
教学设计
一、 引入新课,集中识字
1.引出口字旁的字,体会形声结构的拟声词。
出示“叽叽叽”“呱呱呱”“哈哈哈”三组词,初步认识口字旁加一个表示声音的部件构成一个拟声的形声字的方法,而后引出课题——《咕咚》。
2.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认读生字,并重点学习如下动物名称的生字新词,提示学生“兔子”“猴子”“狐狸”这三个词的词尾读轻声。
出示:兔子 猴子 狐狸 山羊 小鹿 大象 野牛
(1)羊yáng。可先引出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的“■、■、■”,让学生形象感知突出两角的象形字“羊”。引导学生组词:山羊、羊羔、羊圈、羊毛、牧羊、亡羊补牢、顺手牵羊。楷书字形有所变化,“羊”字是要书写的生字,形义可识记为:
上面两点像角,
王字一竖下拖;
特别爱吃青草,
生来胡子就多。
(2)鹿lù。象形字,可先引出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的“■、■、■”,让学生从古文字中大体分辨出鹿的头、角、四足之形。现为简化字,本义就是鹿。词语如:小鹿、鹿角、鹿皮、长颈鹿、梅花鹿。现字形上部鹿的身子还依稀可辨,下面的“比”是前后的两双鹿蹄形。也可引出“能”(“熊”的古字),把“能”横倒成“■”,下面的部件也是熊的前后腿形,以此加深对“鹿”下“比”是脚形的认识。
(3)象xiànɡ。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写如“■、■、■”,大象的样子是很形象的,用楷书“象”比照甲骨文“■”,可看到是一只竖写的“象”形,古代文字竖写,把“象”竖写才美观,今天要了解“象”的原形,就可以把甲骨文字形的“■”横倒过来成“■”,才像大象行走之形。此字易错写成上下结构,可强调第六笔撇是从“口”中斜出,灵活识记为象牙从口中伸出。形义可识记为:
写它就如把它画,
亚洲非洲多安家;
一撇横折像鼻子,
扁口里面伸长牙;
下面有撇和点捺,
就像大脚和尾巴。
4.检测识字,做认字游戏。
(出示词语,学生模拟动物配以动作表演,一边读,一边跟着做课堂律动,掌握动物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结合插图一随文识字(第
1~2自然段)。
(1)学习“熟”字。从课文首句“木瓜熟了”引出生字“熟”。“熟”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从灬(火),孰声兼义。“孰”的篆文写如“■”,像一下跪之人在祭拜,摆放着祭品熟食让祖宗“享用”。文字学家一般认为“孰”是“熟”的本字。基本字义是指烹煮到可食的程度。课文的“熟”是指植物果实的成熟。现形义变化较大,上部的“孰”也稍显复杂,所以可引导学生灵活用顺口溜识记为:
要想享用丸子汤,
火起水开便可尝;
肉食不熟吃进肚,
上吐下泻真够呛;
植物果实成熟了,
无人采摘掉地上。
(2)学习“掉”字。“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引出生字“掉”。“掉”是形声字,从手,卓声。本义是摇动,引申为摆弄、跌落、遗失等义。结合课文词语可简单提示“掉”是掉落,手上拿的东西,或是手上拿来放在身上的东西不小心往下掉落了,所以“掉”是提手旁。课文中“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掉”是跌落的意思。
(3)引出“熟—掉—咕咚”三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后完整读句子。“咕咚”的声音一定很大才会使兔子“吓了一跳”,这么大的“咕咚”声说明木瓜是从很高的树上掉落下来的,但课本的插图只是在岸边画了一些水草,连木瓜树都没有,这样的插图是有缺陷的,可让学生就着课本上的插图进行“补画”,以此加深对“熟—掉进—咕咚”三个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
(4)学习“吓”字。从第1自然段“熟—掉进—咕咚”三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的叙述中引出“吓”字。“吓”是形声字,从口,下声。意为用口发出惊叫声,使人害怕;也指因惊恐、害怕从口中发出惊叫声,故用“口”表义。形义可识记为:
口加下,组成吓,
张口怪叫把人吓;
木瓜咕咚掉湖里,
响声把那兔子吓。
还可引导学生回忆惊吓人和被惊吓时“口”里发出惊叫声的情形,以加深对“吓”字以“口”表义的理解。
(5)学习“怕”字。形声字,“心”表义,“白”表音。意为害怕,这与心理有关,所以用“心”表义。“白”是声旁,也可以灵活识记为黑夜里见有白色的东西晃动,心里不禁害怕起来。课文中是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后喊道“可怕极了”,这里的“可怕”是使人害怕的意思。害怕的程度是“极”,可适当提示“极”也是形声字。“木”是形旁,原指房屋最高的正梁,所以“可怕极了”就是可怕到极点的意思。亦可灵活识记为:
如果心里受惊吓,
脸上顿时变白啦;
忽然咕咚一声响,
兔子拔腿把命逃。
(6)再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生动再现课文的情境。
2.结合插图二随文识字 (第3、4自然段)。
(1)结合插图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提出问题:插图中有哪些动物?他们在做什么?(画面中兔子在前面跑,動物们跟着兔子跑)相机引出“跟”。
(2)学习“跟”字。形声字,从足,艮(ɡèn)声。本义是指脚跟,所以用“足”表义。引申为跟随,“跟”就是跟着前面的人走。可让学生模拟场景表演:一位同学扮演兔子,其他同学分别扮演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跟”着跑的情形,而后逐一询问:小猴子,你跟着谁跑?狐狸,你跟着谁跑……特别强调这是“后脚跟着前脚跑”,所以“跟”字要有足字旁。表演要注意落实到识字学词上。
(3)学习“家”字。由小猴子的呼叫“大家快跑哇”引出“家”字。“家”是个会意字,从宀,从豕,“宀”是房屋,内有猪(把“豕”横倒成“■”,依稀可见一头猪行走形)。为了让学生形象感知可引出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的“■、■、■”,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可以明显地看出“家”的构形——上古的游猎民族无以为家,当圈养有猪(豕)时则表示居有定所,且当时畜牧业以养猪为主,猪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用“豕”在 “宀”中来表示人居住的地方,引申指家庭。课文中的“大家”是代词,就是指“一大家子”的人,意为所有的人。“家”是要求书写的生字,可边写边提示:先写上面的宝盖头(宀)——家,再写下面的“豕”字底——猪,常言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猪牛羊马鸡狗)之首就是猪,在田里种好粮食,在家里养好猪,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家,所以上“宀”下“豕”组成“家”。
(4)学习“逃”字。由课文的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引出“逃”字。“逃”是形声字,从辶,兆声,“辶”是“辵”的变形,上面的“彡”又是“彳”的变形,“彳”又是“行”的一半,“行”的古文字写如“■”,像十字路口形,“辵”下的“止”表示脚,所以“辵”就是脚在走路,现简形为“辶”,可提示学生用“辶”作形旁表义的字都与行走有关。结合课文的语词理解,“逃命”就是为了保命而逃离的意思。形义可识记为:
走之加个兆,见它转身跑;
战场遇到它,说明胆子小;
咕咚一声响,以为是鬼妖;
大小动物们,逃命赶快跑。
(5)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读准生字,读出动物们惊慌失措呼喊的语气语调。
3.结合插图三随文识字(第5自然段)。
(1)结合插图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学习“野”字。由“野牛拦住大象”引出“野”字。“野”的金文写如“■”,就像野外树木丛生形,这自然是郊野。篆文变形,楷化后写成“野”,变成了从里,予声的形声字。左边“里”是“田”与“土”的合文,可简单提示有“田”有“土”的地方就是郊野、野外。课文中的“野牛”就是野外自然生存的牛,有别于家养的牛。“野”和声旁“予”的发音都是“y”,声旁和本字属于双声关系,古今读音变化较大,但还是可以依稀感知的。形义可识记为:
田土上下连,靠在予字前;
喜到郊外游,留连山水间。
(3)学习“拦”字。由“野牛拦住大象”引出“拦”字,“拦”是形声字,手形,兰声。张手拦阻,所以用手表义。词语如:阻拦、拦住、拦截、拦路。
在“大伙都说‘咕咚’来了”中“都”也是生字,但这是个假借字,无须进行形义的析解,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知道“都说”就是个个说,全部这样说的意思就行。
4.结合插图四随文识字(第
6、7自然段) 。
(1)结合插图4,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2)學习“领”字。结合课文“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引出生字“领”。“领”是形声字,从页,令声。可由“页”引出繁体的“頁”,而后再引出同源字“首”,引导学生通过“頁”和“首”字含有的“目”(眼睛)感知这两个字都与头有关,并明确告知学生用“页”作偏旁的字与头有关。“领”的本义就是脖子,脖子也属于头的范围,因为衣的领子是围住脖子的,所以称为衣领。提起衣领(和袖子)就可以把整件衣服理好,故又引申为要领、统领以及民众的领袖等意思。课文中的“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的“领”即是带领、率领的意思。形义可用顺口溜识记为:
页加令,组成领,
衣领头领和将领;
兔子走在前面领,
大家随后紧跟行。
三、梳理文章,理解寓意 ■
(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力旺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