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提升的新征程
2019-09-10连榕
连榕
2017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意见》为新时代提升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指明了方向。
认清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新时代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提升的起点是什么?当前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柏林自由大学心理学专业哲学博士衣新发等用元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教师1994—2011年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发现在这18年间,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心理负担、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等方面;肖桐等用同样的元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4年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发现在这25年间,我国农村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下降且降幅明显高于城市教师。国外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Naylor等人发现,超过2/3的教师表示相对于5年前,他们现在的工作压力更大,工作量增加,有1/5的教师因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等原因考虑更换职业。为什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反而下降了呢?为什么在教师越来越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今天不时曝出教师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等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
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教师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多媒体网络、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大量涌入校园,其量之大、其速之快是现代学校组织形式出现后所没有的。如何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给教师的职业适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与深入推动着教师角色的深刻变化。教师已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师与学生也不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更不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教师已成为专业发展的终生学习者、教学的研究者、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者。不进则退、落后就要被淘汰的现实始终困扰着教师。
教师职业易感的心理问题在这个闪变时代变得更加显现。一是压力与职业倦怠。教师工作是最有压力的职业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调查的教师中约有1/3的教师认同这个观点。《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86.6%的教师提到工作压力“比较大”“很大”。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要实现多种角色作用,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班级的管理者,又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既是学生成长的启发者、引导者、促进者,又是自身成长的学习者、研究者;既是家长的代言人,又是家长与学校的纽带。多种角色带来的压力以及因角色超载、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因为缺乏对这些问题的应对资源或应对不力都极易使他们感到疲倦、厌烦,工作热情下降。特别是这些角色需要付出的劳动的重复性、持续性、多样性,以及学生成长的长期性,使得教师总陷于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中,成为助人职业中最易于产生职业倦怠的工作。倦怠是沮丧、抑郁、焦虑、疲乏、无助、无能、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反映,倦怠严重的教师身心疲惫,难以体验到教学工作的快乐,常以冷漠冷淡的方式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甚至酿成严重的教学责任事故。二是适应与职业高原。教师的专业内涵包括教什么(学科知识)和怎么教(教育心理知识)两大方面。专业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和家长要求的日益提高,给教师的教学适应不断带来新问题,容易形成其专业发展停滞的高原现象。处于职业高原阶段的教师易出现对未来发展迷茫、失去激情、自我怀疑、不满、怨愤等消极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下降,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缺乏敏感和认同,不寻求教学创新,满足于已经获得的基本技能进行单调重复的教学,得过且过,最后教学水平不升反降。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能指望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职业倦怠、职业高原这些问题极易使教师失去事业心、责任心、上进心,极易摧毁教师的爱心、激情、热情。今年我们曾对300多所中小学的校长做过深度访谈,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您认为目前教师成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些校长不约而同地回答“职业倦怠”“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一方面公平优质的教育需要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使得这一问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乃至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最大的“短板”。
补好教师“心理健康”这一短板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认知与人格两大方面,认知正常、人格健全是各种人群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指标。长期以来,确立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与内容基本上是采用一般人群的模式,这既不能充分反映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又没有考虑到教师职业的重要特殊性。因此,构建新时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内容,不但要考虑到一般人群的智力、情绪、自我、人际关系、适应等健康要素,还要考虑到教师职业事关育人、事关国民素质、事关民族复兴的特殊重要性。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可以也必须成为我们思考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与内容的核心。
“理想信念”“扎实知识”,反映的是教师职业认知方面的健康特征。教师除了一般人群的思维、智力正常等认知健康特征外,还应“有理想信念”“有扎实知识”的职业认知特征。“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持有科学、正确的教育观,能把党和政府对年青一代的要求、正确的教育理念实现在自己的教学行动中,从而积极引领学生的成长,为立德树人服务;“有扎实知识”的教师才会有较强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才会以良好的教学策略上好课,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学生高效学习,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到教书育人。
“有理想信念、有扎实知识”是教师心理健康职业认知特征的本源和实质。“理想信念”是教师职业倦怠最好的解毒剂,“扎实知识”是高素质教师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教师才会对学生的成长施予良好的影响,才能将教学的压力转化为教学和自身成长的动力。
“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反映的是教师职业人格方面的健康特征。教师除了一般人群的自我悦纳、人际关系、情绪调控等健康人格特征外,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性还要求教师“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职业人格特征。教师的职业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心灵塑造灵魂的职业,职业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对教师人格要求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是教师影响学生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有道德情操”的教师理性客观、情绪稳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强,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实现身教的榜样作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友好亲和,有爱心、细心、耐心,能与学生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得到学生的爱戴,获得工作的幸福感。
“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是教师心理健康职业人格特征的本真和本质。“有道德情操”的老师不会向学生索要钱财,不会把教学当成赚钱机会,而是扮演好多种角色、促进学生成长;“有仁爱之心”的老师不会体罚或暴力对待学生,不会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置之不理,而是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建设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支持和促进服务体系。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理解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支持的合力,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為教师减压、防止出现职业倦怠和高原现象的重要力量。工资、待遇、职称、学习进修等政策的良好落实,社会舆论、家长观念的正能量传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帮助、问题预防,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工作满意、自我价值、工作幸福感等心理素质的提高,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是极其重要的。
建设好教师个人、群体、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自助、互助、他助的支持和促进服务体系。进行专门的教师心理调控训练,提高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组建教师心理成长共同体,获得同伴的成长指导;配备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体检”制度,给予教师“心理假”——这是有效防止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下滑、出现恶性教学事件的重要措施。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支撑着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是关注中国教育的明天;重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促进,就是重视将公平优质的教育奉献给千家万户;支持提升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支持教育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