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以道德为业
2019-09-10李源田
李源田
如果说官员以政治为业,商人以利益为业,学者以学术为业,那么,教师以什么为业?我以为,教师应该以道德为业。
教育在本质上是道德的,离开道德就没有教育,缺乏师德就不是教师。如果教育有很多尺度可以考量,那么,道德的尺度将会是最权威的度量衡;如果说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那么,高尚师德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他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古往今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丰富精神世界、良善人文情怀的人,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期待和实践。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则是广大教师应该肩负的教育责任。前者突出“理想、道德、仁爱”对教师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倡导教师要修理想信念之德,做坚定方向、以德施教的筑梦之师; 修高尚道德情操,做以德立身、德行天下的品行之师;修专业发展之德,做终身学习、厚积学养的学问之师;修仁爱教化之德,做润泽心灵、滋养人格的道义之师。后者强调教师职责重点应该在“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等方面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者在逻辑上具有对应关联的内在一致性,充分体现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师层面的国家导向和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出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和客觀规律。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个方面下功夫,这既是对怎样培养人的系统梳理,又是对“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的殷殷嘱托。
当下,在一些学校和教师中,重智轻德,“目中无人”;海量刷题,唯分是举;弱化体育,高产近视;淡化美育,艺尖凑数;忽视劳动,四体不勤等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有的甚至陷入“应试教育”泥沼难以自拔,毕业年级快马加鞭催促竞争的口号激烈夸张得令人惊恐,视异化为优化,把变态当常态。如果用教育道德的尺度去进行度量,可以说已到了“辛辛苦苦偏离方向的程度”。如此场景,教育已经隐退,梦想没了踪影,青春不再生长,剩下的就是训练、就是考试、就是分数……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社会呼唤创新,教育需要改变。从道德角度审视,社会谋于道,乐于德。而教师、校长、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当立于德,成于道。这里的“道”,当是民族复兴的大道,“德”应是引领人过上幸福生活,促进人性朝向至善,使人生更加精彩。教师当站在道德文脉高地,构筑道德文化场域,擎起道德文明火把,传理想信念之道,授奋发图强之业,解价值认同之惑,呼唤、引领、浸润、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教师树立德业、培育人才的康庄大道。
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古人曰:“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敬者礼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之不足修也。”纵为一家之言,足见道德的地位和影响难有与其相提并论者。教师置身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德化人的辽阔大地,无论你驻足于哪片田野,都应通过学科内容的耕耘浇灌,引导学生实现道的追求和德的提升。
教师以道德为业,我们一起聆听悠远而苍茫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