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2018年新媒体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综述

2019-09-10尹凯民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尹凯民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14-2018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少数民族非遗”)的研究文献,对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价值与应用路径、少数民族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少数民族非遗保护观念与模式的创新、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实践四个议题作了综述。保护、传承与发展仍是当前少数民族非遗研究的重要主题,与以往相比,跨学科视角在少数民族非遗研究中运用增多。但当前存在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偏重理论,缺乏实际评估等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的代表,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出台了多部法律与相关政策性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到2014年7月16日,文化部共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有1372项(不含扩展项),其中少数民族非遗400余项,约占29%。由此可见,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有关少数民族非遗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主题集中在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研究地区集中在西南、西北、华南地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影像化传播为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本文梳理了2014-2018年(含少量2019年文献)五年以来有关新媒体与少数民族非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价值与应用路径

我国对于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工作投入了较多资源,开展了多项工作,在传播非遗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非遗社会影响力的增长却十分有限。归根结底,少数民族非遗虽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但一般难以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只有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传播价值。

从传播价值来看,杨青山、罗梅指出,少数民族非遗具有重要性和接近性的特点,即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平民化”特征,这与新媒体“平等化”的原则具有天然的吻合性。①杜红艳认为,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能够确保社会仪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促进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促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缓解社会压力与矛盾、促进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其广泛而独特的价值在各个维度上均有体现。②认清非遗的传播价值对于科学有效地指导非遗的保护与利用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应用路径上,研究者们主要提出了数字影像传播、三维立体图像传播、网络社交媒介传播等方式。③④⑤杨国兴认为,从传播特点来看,影像作品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与可复制性,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将许多难以记录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大众面前,给人更加真切实际的感受。⑥其中,纪录片作为影视分类中的一种,能非常好地体现“非遗”的内涵与价值。杨阳认为,纪录片的制作既要尊重非遗本身的规律又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将口述历史以及设置悬念的方式融入到纪录片当中,发掘少数民族非遗的文献价值与文化价值。⑦但松尾恒一、欧小林等认为,影像记录的方式对于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不但需要专业的录制人员,也需要前期的策划与后期的剪辑加工团队,个人完成的可能性极小。⑧此外,纪录片的制作过程离不开持续的经费支持,承担制作责任的主体一般只能是政府,民众参与度不高。

短视频的兴起为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开辟了另一种可能。短视频能够满足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与快餐式的娱乐需求,对于制作者专业性的要求也相对宽松,给予了民众参与的可能性。赵如涵、吴心悦认为,从内容上看,目前短视频领域对优质内容的渴求极为迫切,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能够为受众带来优质的视频内容,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提升短视频的内容质量。⑨宁海林认为,“少数民族非遗+短视频”的整合传播成为必然,这种整合传播应由政府主导,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市场化手段发挥各方驱动力。具体而言,主流媒体机构应将短视频业务纳入自身范畴,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扩大少数民族非遗的影响力;大型门户网站也应增加类似的传播内容;网民可以通过对身边少数民族非遗的记录进行传播。⑩此外,陶赋雯认为,影像化传播不仅包括影视作品,也包括数字视频、网络游戏、动漫、网络社区等数字新媒体产品,发挥联动的范围优势,拓展传播范围、全方位立体展示传播内容,从而将传播效应发挥至最佳状态。

二、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的产业化开发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多数研究者提出,应当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产业化开发。在实现产业化的路径上,多数学者支持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常凌翀认为,应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视为产业的核心资源,组织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业,借助新媒体传播工具扩大影响范围。曹星认为,从属性上来看,少数民族非遗天然具备的“软实力”能够支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产业作为文化项目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干扰性小、传播风险低,只要保护合理得当,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或损毁相对可控。因此,旅游与非遗本就是属于同一链条的两端,二者结合具有必然性。李江敏、李薇指出,对于传统非遗进行产业化开发必须要注重文化创新与用户体验,一方面,要通过现代化的生产、娱乐方式展现传统非遗文化的内涵;一方面,又要使所展现的非遗文化具有带入性,激发民众的观赏与传播兴趣。

蔡寅春、方磊将旅游产业与少数民族非遗的融合发展分为体验型融合、创新型融合、开发型融合、功能型融合。方磊、唐青桃认为,以注重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非遗旅游开发可以从两个路径实施:一是将民族演艺与旅游体验结合,如侗戏、侗族大歌等侗族歌舞,可以经过改编后公开表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二是节庆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向柏松指出,最著名的文化节日开发当属端午节,赛龙舟、知识答题、传统诗会已经成为节日的标志。少数民族节日也可以做类似的推广,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每年的泼水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增添了当地的文化活力。因此,方磊、唐德彪认为,侗族的芦笙节、摩梭族的祭神节等节日均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可以采用节日庆祝的方式与旅游整合。此外,徐慧茗、何昀认为,还可以辅之以设立民族博物馆、建设非遗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等方式,但由于缺乏参与性与实用性,应该适度开发,避免资源浪费。

除开发旅游产业外,影视产业也同样可以与非遗相结合。黄永林提出,以数字技术促进非遗相关产业发展的理念,运用“保护—发展”的模式,形成非遗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走产业化之路,使之成为文化品牌,正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吕行佳、宋世桢认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播平台、文化创意产品等措施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产业化开发,同样可以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遇与路径。

三、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保护观念与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我国对于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重视力度有所加大、成果显著,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非遗的保护模式与观念,是研究重点之一。

钟进文、范小青认为,须重视非遗的文化内核,借助新媒体,营造传统,让价值回归。白宪波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重新审视少数民族非遗的文化内涵,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性,正确传达非遗文化,防止少数民族非遗的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的平衡。此外,张岩、王策认为,新媒体给予了民众充分参与传播非遗文化的空间,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参与优势,引导青年人群传播非遗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互动效应,提升非遗文化的关注度。

范小青认为,应将“众包”这一概念引入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并提出“大集市”概念,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则体现为充分运用新媒体,发挥民众的智慧,使民众参与到传承与保护的各个环节中。此外,新媒体在调动民众參与,发挥多元主体优势的同时还能以间接的方式培养“网络继承人”传播非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前少数民族非遗后继无人的传承问题。

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实践

梳理近五年有关少数民族非遗的研究成果发现,有关“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讨论占到了总量的80%以上。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现代传播技术对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综合不同学者对非遗数字化技术概念的定义可以得出,非遗的数字化技术体系主要是指运用技术设备对非遗信息进行存储、加工、传播和保存。具体而言,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包括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涉及到非遗的采集、保护与开发三个层面。宋俊华、王明月认为,与传统的记录和保护方式相比,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少数民族非遗的原貌,并能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对外展示,克服了一直以来的难于存储、传播困难等问题。

在采集与保护层面,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采集与数字存储主要是指明晰少数民族非遗数据分类目录,建设少数民族非遗数据库。非遗数据资料的收录与数据库的建设相辅相成,属于非遗的数字化采集与保护的两端。程焕文、陈润好等认为,目前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后申遗”时代,即非遗的保护工作应向纵深发展,由单纯的建立“名录体系”到更加关注全面、高效、专门化的数字保护工作。其中,承担非遗数据库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公共图书馆。徐军华、刘灿姣、杨丹等人对国内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了调研,认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已日益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建立起了专门用来存储与保护非遗信息的数据资源库。王伟杰、肖远平认为贵州的非遗数据保护工作科学、全面,其中包括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存储、开发数据库管理软件、建设专门的数据库网站等,对于非遗数据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数据库建设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徐晨辰、肖希明调研了55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资源建设工作现状,发现目前的非遗数据库名录的建设仍依赖于国家颁布的非遗名录,缺少文化自觉性,也存在不善于与单位合作等问题。

在开发层面,主要指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张旭认为,数字技术使非遗展示得以从传统的PC网络平台转移到职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私人的社交网络到公共文化平台公共资源的运用,数字化媒介为非遗展示提供更多的表现形式。孙传明、程强、谈新国列举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这一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广西民族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建设了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数字虚拟博物馆,有效推动了非遗的普及。但目前国内对于数字设备的使用仍带有局限性,西方发达国家对于非遗的数字化传播不仅仅停留在“展示”阶段,更增加了与用户互动的学习模式。G.Cozzani等人通过对欧盟建立的非遗在线学习平台i-Treasures研究发现,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传感器以及多媒体语义分析等技术,能够增强用户学习、了解的主动性,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国外也出现了运用VR、AR等沉浸式技术,模拟自然景观,开发浸入式非遗游戏的平台来吸引民众对于非遗文化关注,对于技术的灵活运用在国内存在不足,需要增加对于技术重要性的关注。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列举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常灵翀评价了在新媒体语境下西藏地区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方式的优缺点,并提出应当重视数字技术的功能与影响。代俊波阐述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保护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介绍了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等数字化过程。吴群、况宇翔提出了数字化时代下非遗木雕保护与开发的方向。吴启山、王瑾介绍了彝族文献的重要作用,指出数字化技术对于彝族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

(一)当前少数民族非遗研究的特点

保护、传承与发展仍是少数民族非遗研究的主题。对于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始终是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关少数民族非遗传播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保护重点也逐渐转向对于新媒体的运用,不论是对于少数民族非遗的产业化开发还是保护模式与保护观念的创新,许多研究者都寄希望于新媒体,期望从中找到答案。

此外,跨学科视角研究不断增多。以往对于少数民族非遗的关注主要是从社会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的。随着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之间交融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经济、文化、哲学、法学、档案学等视角出发的研究日益增加,并且全面系统地对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在实践层面,多元主体视角意识也不断增强,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主体不再仅仅是政府,新媒体为各行各业乃至于个人都提供了传播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平台,非遗保护的主体也逐渐多元。

(二)当前少数民族非遗研究存在的问题

仍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与实际的联系。目前,对于少数民族非遗的研究大多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重点讨论保护路径与保护方法。但多数的研究多停留于介绍性、理论化的指导层面,缺少对具体实践的考察。如何应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学界与业界的不断探索。

缺乏系统整合的学科理论。围绕少数民族非遗展开的研究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处于从其他学科“借用”理论的状况。与其他学科不同,少数民族非遗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却又很难界定具体属于哪一学科,学者在开展研究时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因此,应该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基础,在现有研究成果上总结、提炼,为日后研究提供全面、详实的理论支撑。

(三)未来少数民族非遗研究的发展方向

全面、完整地保存少数民族非遗,仅依靠传统手段是无法完成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扮演重要的角色,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也必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理论层面,多数学者已经倡导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数字化的记录、加工、存储与展示;实践层面,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始建设数字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数字化记录。因此,未来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将会紧密与技术相结合,数字技术的研究也将成为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此外,现有的少数民族非遗研究偏重于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进行,随着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精确化发展的需要,未来对量化研究成果的需求将不断增多,量化研究数量有望上升。

注释:

①杨青山、罗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价值分析》,《传媒》2014年第11期。

②杜红艳:《“非遗”价值特征及其实现》,《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5期。

③崔莹:《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④费宇拓:《数字影像在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的应用研究》,《文化艺术研究》2018年第2期。

⑤全根先:《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1期。

⑥杨国兴:《影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作用及方式》,《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3期。

⑦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⑧松尾恒一、欧小林:《世界遗产时代的非遗保护——影像记录及制作的方法与问题》,《文化遗产》2016年第1期。

⑨赵如涵、吴心悦:《短视频文化内容生产:虚拟社群的传播特质与平台策略》,《电视研究》2017年第12期。

⑩宁海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陶赋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探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陈兴贵:《我国非遗保护中的社会分工与责任担当》,《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叶志伟、李丹、王瑞:《文化旅游視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第1期。

常凌翀:《互联网时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曹星:《非遗借助新媒体与旅游实现联动传播可行性分析——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李江敏、李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旅游学刊》2018年第9期。

蔡寅春、方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动力、路径与实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方磊、唐青桃:《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战略下怀化旅游业发展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第2期。

向柏松:《端午节传承发展方式分析》,《文化遗产》2015年第6期。

方磊、唐德彪:《“孔府菜”对隆回花瑶饮食文化开发的启示与借鉴》,《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徐慧茗、何昀:《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企业经济》2019年第1期。

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2015年第1期。

吕行佳、宋世桢:《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播考察——兼论新媒体环境下民间手工艺的产业化实践》,《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2期。

钟进文、范小青:《新媒体视角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观念新探——以裕固族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白宪波:《“标准化时代”基层非遗保护若干问题探讨》,《文化遗产》2018年第6期。

张岩、王策:《“互联网+”环境下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5期。

范小青:《让“大教堂”携手“大集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众包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许鑫、孙亚薇:《非遗数字传播中的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图书与情报》2017年第6期。

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文化遗产》2015年第6期。

刘中华:《图书馆+非遗——基于抢救性记录的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建设》,《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期。

刘向红:《大众标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的应用》,《图书馆建设》2014年第12期。

程焕文、陈润好、肖鹏:《“后申遗”时代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展》,《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12期。

徐军华、刘灿姣、杨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调研与分析》,《图书馆》2016年第2期。

王伟杰、肖远平:《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徐晨辰、肖希明:《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现状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11期。

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包装工程》2015年第10期。

孙传明、程强、谈国新:《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Cozzani G, Pozzi F, Dagnino F M, et al.L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and Preservation:the Case of i-Treasures[J].Personal&Ubiquitous Computing,2016:1-13

赵跃、周耀林:《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图书馆》2017年第8期。

常凌翀:《大众传媒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功用探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代俊波:《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第14期。

吴群、况宇翔:《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

吴启山、王瑾:《纸书彝文献数字化实践》,《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

猜你喜欢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