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新闻游戏的问题探析及优化路径
2019-09-10曹天露
摘要:新闻游戏是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与游戏的结合,是新闻纪实与游戏虚拟的结合。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式,新闻游戏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化的新闻叙述模式,以动态性、互动性的新闻呈现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群体。本文以互动式新闻游戏为例,分析其存在的弱化新闻客观性、泛娱乐化以及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对其进行伦理反思,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这类新闻游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互动体验、新闻游戏、新闻伦理、新闻客观性、泛娱乐化
技术是推动新闻实践创新的根本性力量,新闻游戏正是在技术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背景下,技术成为拯救新闻业的有效途径,技术赋能新闻业,新闻游戏是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和游戏的结合,是新闻纪实和游戏虚拟的共存。作为一种媒介形式,新闻游戏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化的新闻叙述模式,以动态性、互动性的新闻呈现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群体。
一、概念的界定
“新闻游戏”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乌拉圭游戏设计师弗拉斯卡于2003年创办Newsgaming.com新闻游戏网站时所提出的。新闻游戏是新闻与游戏的融合,即在保證新闻真实的基础上,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其核心是“程序修辞”,即通过编程来与受众进行交流甚至是说服。
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可将新闻游戏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受众接触新闻游戏的方式可将其划分为:以互动的方式接触新闻的互动式新闻游戏和以仿真的场景感受新闻的感受式新闻游戏。感受式新闻的受众参与程度较低,其主要是以受众的第三人称的视角进入游戏,以感受仿真的新闻场景。而互动式新闻的受众参与程度高,受众以第一人称直接参与到新闻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二、互动式新闻游戏的特点
(一)用户主导
与感受式新闻游戏不同,互动式新闻游戏中的用户是作为游戏中的主体而存在的,用户在游戏中扮演着游戏中的角色,对新闻游戏的发展情节起着推进的作用。用户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将自己对于新闻的理解和选择展现出来,形成反馈和互动。BBC制作的一款《叙利亚之旅——选择你自己的逃亡路线》的互动式新闻游戏,在游戏中,用户扮演一名叙利亚逃民,带领自己的家人逃亡到欧洲,每经过一道关卡用户都要面临一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局。用户通过一次次的自主抉择,决定游戏中的自己未来的命运,串连成用户逃亡的故事,形成互动式参与。
(二)新闻真实性与虚拟性相互交织
互动式新闻游戏是基于真实的新闻事件以虚拟化的方式呈现,使游戏与真实的新闻热点事件结合,真实的新闻素材填充在整个新闻游戏的架构中,从内容的设计到环节的编排,都力求还原新闻现场,构成了新闻真实性与游戏的虚拟性的相互交织。即真实性是新闻游戏的基础,但游戏过程仍然是虚拟的,这是互动式新闻游戏与传统新闻最明显的区别。
(三)沉浸式的传播体验
互动式新闻游戏中的用户大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营造了身临其境的主观体验氛围,增强了用户的代入感,从而引发用户对新闻的深度体验与情感共鸣。在《叙利亚之旅》中,玩家扮演着难民的角色,并且全程以所扮演的角色完成所有的任务,让那么平时远离战乱和暴力恐怖的人们真切地体验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获得最真实震撼的身心体验,更深刻地形成或改变用户对战争的看法,进而影响公共舆论。《像市长一样思考》这款互动式新闻游戏,让用户在游戏中扮演着市长的角色,通过让用户做出一系列决策命令,让人们加深对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空气污染治理问题的复杂性。
三、互动式新闻游戏的问题探析
当下,新闻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技术与新闻的结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应的伦理问题。而互动式新闻游戏这种高度沉浸、重视体验感的新兴媒介形式,一方面创新新闻呈现形式,增强趣味性与体验感,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受众的主观感知弱化新闻客观性
互动式新闻游戏赋予受众一种虚拟身份,受众可以在其中扮演医生、逃亡者、刺杀者等新闻当事人,以强烈的身份代入感沉浸于游戏中,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附加于游戏中,受众不再仅仅只是传统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与解读者。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认为,符号不再只是‘指代’,而是创造出了我们的‘现实’。互动性新闻游戏通过仿真的虚拟场景让受众沉浸于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成为事件的亲历者,当受众与虚拟环境越融合,个人的主观动机、偏见、喜好等在游戏中也会表现得越明显,受众强烈的主观感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新闻的客观性。
(二)泛娱乐化消解新闻严肃性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预言人类将会沉溺于电视感性且充满娱乐的世界,从而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新闻游戏的本质还在于新闻,如果游戏过于精彩可能会喧宾夺主,失去新闻本身的意义,使受众过度沉浸于游戏之中,而忽视新闻本身的内容价值,带来泛娱乐化的隐忧。并且以过度游戏化的方式来呈现新闻,可能会弱化新闻的严肃性,导致新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淡化。例如《逃跑人的日常》这款互动式新闻游戏,用户可直接参与到游戏中成为刺杀分队的一员,整款产品剧情完整、故事丰满,用动人的画面与音乐增加受众的代入感,这种强烈的沉浸式体验与过度娱乐化的心态会弱化新闻内容而强化游戏本身。以及一些不适合以娱乐化的形式呈现出的互动式新闻游戏,也会引发人们的诟病。《刺杀肯尼迪》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遇刺为蓝本,用户在新闻游戏中扮演刺杀肯尼迪的杀手,虽然还原了约翰·肯尼迪遇刺的历史事件,但由于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案件本身的严肃性和沉重性,使得很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以刺杀案件为蓝本的新闻游戏。
(三)敏感话题缺乏人文关怀
笔者通过对近15年互动性新闻游戏的梳理,发现围绕着战争、暴力、血腥的题材占据相当的比重,在给受众带来真实感官体验的同时,也由于对血腥、暴力、战争、暗杀等细节的过度描绘,不仅会对受众造成身心上的冲击,同时也是对新闻当事人的亵渎与二次伤害。在《刺杀肯尼迪》这款互动式新闻游戏中,让玩家亲自扮演杀手去暗杀肯尼迪的设计,不仅是对死者的亵渎,同时含有教唆杀人的潜在风险。《叙利亚之旅》将战争苦难转化为互动体验游戏,是对战争流亡者的不尊重与二次伤害。
此外,互动式新闻游戏以第一人称参与体验游戏,往往使用户产生移情感,但毕竟游戏中的“死亡”是无法与真实的“死亡”相提并论的,“这种表面移情反而使真实的死亡变得更容易被接受,甚至习惯化,因为游戏中的死亡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例如《September12th》这款互动式新闻游戏,玩家越是往暴恐分子扔掷炸弹就会招致越多的炸弹。其本质是想表达暴力只会招致更多的暴力这一主题,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因为新闻游戏中的人物是可以多次重复复活的,使一些用户对这类血腥暴力的场景产生漠视。
(四)时效性不足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之一,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是大大提升了的。新闻游戏的设计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包括前期的信息采集、核实与分析,加之后期技术制作与游戏设计,实现新闻与游戏的融合,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互动式新闻游戏的时效性是明显不够的,在信息快速更迭变化的时代,新闻游戏所能实现的传播效果也是难以预期的。
四、互动式新闻游戏优化发展路径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维护新闻客观性
新闻游戏的开发应当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保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应当是新闻游戏的生命,这是新闻游戏区别于其他游戏的本质。设计者在设计新闻游戏时应保证故事的真实性、细节的准确性,不夸张虚构,在制作上要遵循新闻本位的理念。尽管新闻游戏设计者不可能完全脱离个人的主观性,但新闻游戏还是要尽量的陈述客观事实,还原新闻现场,引发公众对议题的思考。
(二)合理掌握游戏的度
儒家思想倡导中庸,主张适度原则,反对过犹不及。互动式新闻游戏在当前存在伦理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新闻与游戏之间的不平衡,游戏属性过重,新闻特性被掩盖。因此,在其制作过程中,要把握好新闻与游戏之间的度。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与游戏设计者不断进行沟通,加强新闻业与游戏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新闻工作者应秉持理性与责任的向度,坚持“新闻”与“游戏”并行,“事实”与“人文关怀”并重。
(三)建立新闻游戏伦理规范
对互动式新闻游戏的把关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对不符合人文关怀,涉及敏感题材的新闻游戏应有明确的标准界限,这就需要建立起规范的新闻游戏伦理规范。通过建立严格的惩治机制,来保证新闻游戏的规范生产。正如克里福德·克里斯琴斯所说:“在技术崇拜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不是对规则的违背而是无规则的真空。”面对新闻游戏对传统新闻规范的冲击甚至背离,应建立相应的新闻游戏伦理规范与新闻实践进行积极协商与探讨。
(四)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
新闻与游戏的结合是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新闻人才游戏思维的培养是新闻游戏发展的基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是新闻“全才”,如果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成长为全能型的专业人才的话,那么新闻游戏生产者的身份与新闻报道者之间的差异将不再成为新闻游戏制作过程中的障碍,新闻游戏的制作将更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目前,西方一些新闻学院已经开设专门教授学生设计新闻游戏的课程,为培养全媒体人才奠定基础。
五、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新闻游戏是媒体对新闻的一次有力尝试,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扩大新闻的受众覆盖面,通过参与式的方式,加强了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和记忆。在传播关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新闻游戏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为未来的新闻业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但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一切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自新闻游戏诞生伊始,围绕着其带来的新闻伦理等问题就没有休止过,如何运用好它还需从新闻规则与游戏范式之间寻找有机融合点,以及新闻工作者更深入地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黄鸣奋.数字化语境中的新闻游戏[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5):94-100.
[2]让·鲍德里亚:《仿真与拟像》,马海良译,载汪民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9页.
[3]李俊欣.新闻游戏的程序修辞及其伦理反思[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03):15-20.
[4]周敏,侯颗.新闻边界视角下的新闻游戏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1):161-162.
[5]徐琳燕.数字化时代的新闻游戏:现状、问题及出路[D].南京师范大学,2018.
[6]孫荟萃,邬迪.新闻游戏发展状况与伦理困惑初探[J].西部学刊,2017(05):46-49.
[7]张建中,王天定.迈向新的媒体融合:当新闻遭遇游戏[J].中国广播,2017(03):92-93.
[8]刘丹凌,黄秋彤.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游戏的生成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9):75-79.
[9]林正,朱亚希.渐进获知与交互参与:新闻游戏的动机激发策略分析[J].中国编辑,2019(01):8-14.
[10]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10.
作者简介:
曹天露(1997-),女,汉族,江苏南通,硕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作者信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