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2019-09-10晏自红
晏自红
摘 要: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要求,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所侧重,鼓励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教学中,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自主探究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模式;应用方法
在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模式,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加入教学当中,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一、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探索数学的原理,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由此可见,质疑、提问是通往数学殿堂的途径之一。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走入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思考中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测量》的时候,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品,对毫米、厘米进行认识,也对测量的基本方法进行练习。有的学生在测量硬币的时候,觉得硬币非常薄,测量的时候非常难得出数据。我让学生思考:一个硬币不好测量,如果我们将两个硬币、三个硬币摞起来,会不会比较好测量呢?在我的引导下,有的学生将5个硬币摞在一起,发现测量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将得到的数据除以5,就能够得到每个硬币的厚度了。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将同样的方法应用在其他物品的测量中,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合作渠道,鼓励小组探究
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生活阅历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对数学问题进行理解的时候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进行探索,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迸发出不同的火花,取长补短,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倍的认识》的时候,我让学生前后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发放了一张图片,让学生共同对图片中物品的数量进行统计,并对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究。有的小组的图片上是一个动物园的场景,动物园中有5只猴子,2只熊猫,10只小鸟,20个只小老鼠。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认识到小鸟的数量是熊猫的5倍,是猴子数量的2倍。有的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比较多,结合之前的学习内容,判断猴子的数量是熊猫数量的2.5倍,使其他学生认识到,倍数不一定是整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实现小组成员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给予操作机会,帮助理解数学
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问题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联系,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教学道具,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和掌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符号进行感受,并在独立观察、实验、推理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我为学生展示了下个月的月历,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内容来制作月历,并在月历上标注上特殊日子、备忘录等等。有的学生在制作月历的时候,将周六日标注成为红色,将工作日标注为蓝色;有的学生在月历上标出了对自己即将参加的活动,如参加兴趣班的日子、参加家庭聚会的日子等等。我向学生展示了今年一年的日歷,并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刚才制作的月历一共有30天,那么是否每个月都有30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来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在闰年的时候2月有28天,在非闰年的时候2月有29天。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年、月、日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灵活地应用与年、月、日有关的相关知识,实现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总之,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加具有逻辑性、思维性、灵活性、探究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进行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做到扬长避短,日臻完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通过对自主探究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主动在数学知识中进行探索,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凸显,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莲.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OL].学周刊,2019(31):41[2019-10-16].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1.032.
[2]袁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A]. .教师教育论坛(第七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