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构建的探索
2019-09-10徐丽
徐丽
摘 要:追寻教学的有效的所有教育者的工作目标,作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数学是培养逻辑思辨、空间想象、抽象思维、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条途径,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们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获得数学学科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本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理论学习,对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对相关教育者以启迪。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合作探究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从情境教学、合作探究、创新作业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积极探索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助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开展以及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情境教学,“有效”引入新课
教材中的文章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立足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偏好去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们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们主动参与生字生词的学习、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去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内容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四边形,帮助学生们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四边形,你们还记得吗?看看老师带来的同四边形小伙伴,跟他们打声招呼吧,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呢?”随后,老师指出其中的两个四边形,说道:“老师也有两个特别喜欢的四边形。(教师用手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們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它们?”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普遍,只是学生们在学习之前并不了解,再加上不注意观察,自然没有什么印象。这个时候,老师展示一些照片,如药品的包装盒正面、考试试卷、学生们平时背单词的小卡片等,这些熟悉的场景一下子刺激了学生们的记忆,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带着这种兴趣学生们主动地走进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中,愿意进一步地了解这两个图形。
二、合作探究,“有效”获得知识
新课程倡导新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对学习的干预,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再指望着教师将知识送到他们的嘴边,而要学会自己去思考、探究,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为此教师可以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请学生们找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请小组的成员一起观察,说出长方形的边和角有的特征,当学生们猜测完之后,如何去验证这个猜测呢。鼓励学生们在小组内部设计探究方案,利用手里的学具和探索出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并把结果填在报告单里。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到下面巡视,对于学生们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对于他们的困惑给出建议。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中,学生们互相交流和亲自动手操作,得到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答案,深刻了解到了长方形的边的特征——长方形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角的特征——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三、创新作业,“有效”巩固技能
作业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引领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并自觉调动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在具体的练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测量”之后,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为了巩固学生们这一数学技能,在课后作业练习设计中要突出实践性,设计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巩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估测意识。具体的作业设计如下:(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课后的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并读数。(2)以生活中的一个物品为例,猜测一下物体的长度,随后鼓励学生们动手去以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独立完成后记录下来,与自己猜测的结果进行对比。(3)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请学生们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了解其他的长度计量单位。以上的作业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不仅仅需要学生们动手、更要动脑、网络搜索,全面地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情境教学、合作探究、创新作业实践,提高了新课导入的有效性、知识讲授的质量以及作业设计的丰富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引领学生去发现数学之美,感悟到探索的乐趣,进而爱上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费晓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01):87-88.
[2]朱静琪.小学数学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