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
2019-09-10王小蓉
王小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科技在小学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而且现在强调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写作水平就能清晰的体现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弱,因为文字来源于生活。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写作能力;教学改革
良好的写作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帮助。因为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所以在学生写作的时候也是以培养学生写作基本功为主,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为学生以后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改变传统写作方式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模式的语文写作教学产生的强烈的冲击。首先从教学方面来讲,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教育的要求。因为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一直是沿用教师范文讲解、规定写作方向、黑板列出提纲、学生打草稿、修改文章最终让教师批阅,整个过程需要占用两到三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对学生来说,课堂枯燥无味,压抑难耐。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课堂开展教学,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或即时通讯软件规定写作方向,给出学生大体提纲,让学生在电子設备上进行写作。
例如:在遇到写景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范文,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开头结尾重点讲解,教师在规定写作方向时可以建议学生描写自己去过的城市、或者学生看见过最美的风景,同时教师再推介给学生几篇范文,让学生作为参考,结合教师课堂所讲,使用写作技巧,然后完成作业。在学生将作业通过网络提交给教师后,教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批阅,批阅过后直接发给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在大大降低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也为学生节约了很多时间,而且具有时效性,相比较传统的“交作业,批改作业,发作业”这个需要两到三天的过程,学生对自己所写文章的印象更深,教师在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学生会接受的更快。
二、素材收集渠道更广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收集素材方面是一个难题,通过课本所收集的内容太少,通过课外书籍收集又会耗费大量时间,若通过范文收集又会出现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文章产生大量重复内容。而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背景下,收集语文写作素材不再是难事,而且也不再耗费时间耗费力气,教师和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取大量的教学素材和写作素材。
例如:在关系到写名人的文章时,按照传统的收集素材方式可能是直接翻阅有关这位名人的自转、或者从之前所学到的知识中挖掘对这个人物的记忆。前者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不能确定学生所翻阅到的内容是不是能反应这个人物性格或特征的体现;后者就更是雾里看花了,根据自己模糊的记忆和对人物模棱两可的认识来确定人物的性格和特点,不但不准确,有时候还会发生张冠李戴的情况。但是通过互联网来收集人物的信息就方便的多,只需要学生敲击键盘,输入人物名称,相关人物一生的贡献和成就一览无余,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挑选素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文章主题。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还能满足学生和教师对于素材和知识量的需求。
三、开放搭建交流平台
因为写作涉及到的面非常广,特别是在描写风土人情方面,一些地方学生没有了解过,更没有见过,所以在写的时候难以下笔。如果去查找资料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云南大理描写洱海的文章时,学生可以翻阅图片和视频、看一看在洱海拍摄的电影,从中了解洱海的细节。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让学生可以漫游整个国家,了解任何地方的景色和风俗。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利用博客、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全国各地的学生交流彼此之间的感受和认知。通过交流能有效的开发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灵感,更能促进学生对写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建立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写作的乐趣,感受文字所带来的力量。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发表到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文章的内容,在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从而保证小学生通过写作更好的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通过类似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质量。
总之,在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方案设计,最大化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是一个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能引导学生积极的面对生活,正确的使用网络,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91.
[2]董力维.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J].文学教育(下),2016(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