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019-09-10黄燕科
黄燕科
摘 要:识字既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初次正式地接触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文字,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适合小学生生长发展规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合适的记忆方法和手段来巩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数量和质量。本文从“创设识字游戏”“解读字形”“合作学习”三个方面出发,主要谈论了这几种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学生识字效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最基础的识字教学关系着学生之后的顺利学习,但学生刚进行汉字的学习时难免会觉得有难度,教师需要将抽象的识字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但就现阶段的识字教学来说,教师往往采取笔顺的讲解、或字音的朗读、默记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在学生认识生字后就盲目地要求学生进行造句,这种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于汉字意思的理解,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认同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汉字记忆效果和运用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识字教学中的探索,提出以下几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汉字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一、创设识字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游戏和识字教学的融合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识字效果。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新课特点和学生平时的词汇量积累进行授课,找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进行整合,根据汉字的具体读音和结构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游戏来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增加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例如,在讲解到以学生的身体结构为部首的生字时,如踢、打等,以“踢”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下踢的动作,学生统一地抬起自己的脚,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踢”字的部首为“足”,学生理解起来就不存在很大的难度了。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试着解释同类的汉字,并为讲解得比较好的学生颁发一定的奖品。另外,还可以采取猜字谜的方式进行汉字的讲解,如猜地名两个胖子——合肥,永久太平——长安,大家都笑你——齐齐哈尔等,这种学生可能不能立刻猜出来,但是在教师的解释后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还会促使学生进行猜字谜的创作,来邀请老师和同学来才自己的字谜。这种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学生需要了解的汉字在课堂上呈现了出来,还充分尊重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的心理,为提高学生的生字学习效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解读字形,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在生字的学习中,有些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单一结构,而有些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在记忆时容易忘记某一部分,为此,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从解读字形入手,将具体的汉字分解开来,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汉字结构的解体时,应关注到分解后的各个部分是否能够体现出汉字原本的意义,以免造成学生的记忆混乱。
例如,“热”字可以从丸子入手进行解释,古代的人们也想吃肉丸,不同于现在发达的技术手段,古代人们吃肉丸就必须采取手打的方式,这也就是“热”的上半部分;丸子是不能吃的,只有加热后才能吃,底下的四点水就象征着手打的丸子在被火烤,而被火烤这一过程是非常热的,这也就是“热”字的组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顺利将“热”字的结构理解为手打的丸子在火上烤,而“热”字的意义也就能够了解了。诸如此类的还有“碧”“赢”等比较难以记忆的结构,以“碧”字为例,教师可以将其分为王、白、石,随后从“王”入手进行讲解,“王”在古代就是“玉”的意思,后來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才添加了下面的一点,为什么王、白、石可以组成“碧”字的,主要是说古代的玉像青绿色的石头,才有了“碧玉”一说。
三、合作学习,强化对字音字形的记忆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较差,不仅仅是由于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表现也比较自我,教师在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时必须要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以及他人在记忆汉字时所采取的方式等,在不同的思维碰撞和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灵感,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对生字的字音字形的记忆。随后,教师需要检查学生在小组内部的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实现学习上的互补,提高组内全体学生的生字学习效果。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较多,不论是本文中提到的识字游戏、字形的解读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等,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纸上而采取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风格,能够依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准合适的方式进行识字教学,有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琳.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75.
[2]张卫花.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