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9-09-10丁中萱
丁中萱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入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分散性思维要求能够刺激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发展。本文从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入手,旨在探究应用思维导图的常用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导图
思維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是指将文章中涉及的主要脉络整理清楚,并以线状图或放射状图将推动故事和情节发展的细节进行“点缀”,使思维导图的呈现是一个完整的文章内容介绍。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还能使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和严谨用词发现学习过程中遗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集合自身对于思维导图的理解以及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以下几个常见的应用方法:
一、课前绘制,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各项措施的不断落实,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能够根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理历程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探索,最终得出自己的阅读心得。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章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进行文章的学习。
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比较有吸引力,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篇课文是由两条主线构成的,一条是父亲对作者的爱,一条是母亲对作者的爱,学生可就此展开思维导图的绘制,并明确这两条线最后一定是相交的关系,因为作者的自白也是父亲和母亲共同推动了他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整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找出主要信息点进行填充,以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只有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才能在之后文章的阅读中不断发现作者用词的魅力以及不同汉字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
二、小组讨论,完善思维导图的绘制
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在面对看似同一类型的问题时会延续以前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这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学生的思考时间,能够更快得出答案。但在阅读过程中,每篇文章都是不同的作品,每个作家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和行文方式都不大相同,导致同样的情景在不同的文章里便会有不同的寓意。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根据自己在课前绘制的导图进行完善,从他人的思维方式中汲取优势,并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使自己能够更加全面、多角度的看待文章。
例如,在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学生在小组内部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学生可以互相传阅,最终确定在成员中投票选取一份画得最好的导图作为“初稿”。随后,学生再次朗读、分析课文内容,并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添加,使思维导图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以及与同学的讨论,可以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在思维不断的碰撞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这有助于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虽说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趋于成熟,但学生看待问题和事件仍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全方位提高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思维导图还可应用于某一单元或文言文具体用法的讲解,帮助学生系统的建构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例如,文言文中许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并不一致,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但毕竟这与学生的认知有差异,时间一久就会忘记或者造成记忆混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以名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以名词和动词为中心的两个思维导图,由学生轮流上前补充自己记忆中的名词或动词的使用用法的具体句子,标明重点词并进行解释说明,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中的“王”,就是“使……为王”的意思。教师需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总结,分析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等,可有效巩固学生的记忆。
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上述三种,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实践和总结,促进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更好应用,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达成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初薇,王琳琳.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2):47-50.
[2]马存海.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