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中国画教学探究
2019-09-10郑书键
郑书键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欣赏优秀传统国画作品,发展观察能力、现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实践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力图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国画教学
尹少淳教授在(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中提出:素养,基础教育的视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把美术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中在美术教学“双基”之外,教师更要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判断,使之学会表达、学会表现,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美术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环境下,面对小学中国画教学过程,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来适应当代学生的需要。传统国画形式,是历代画家总结提炼了一套的造表现型形式,它虽有好的一面。但是,作为小学年龄段的学生,灌输这些方面较为成熟的东西,我认为对学生的发展有利有弊。那么,怎样在传统基础上求新、化弊为利。基于美术核心素养,对于教师而言,怎样在教学中融合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素养,使学生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创新意识、文化理解等,就此,我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1 激发兴趣,走近国粹 融入核心素养
中国画作为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世纪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对于新时代培养学生感受祖国传统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自信不可或缺,也是传承优秀文化所必需的。因此,当前对小学阶段进行国画教学的认识正不断加强。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学习,要重注学生国画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中国画教学关键是怎样引导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画美的因素,进而潜移默化的实现美感教育,使其对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应用寓教于乐的方法,给学生展示古今优秀国画作品,让学生对国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讲解国画发展历史以及相关国画名人故事,如介绍艺术大师齐白石等古今画家有关故事,解除其对国画的深奥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再如体验中国画文房四宝的特征及用法,这些与其它绘画用具的区别等等。让学生对中国画创作过程、形式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知识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对国画的认识,感受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自信。
2 创设情境,提高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提高鉴赏力
2.1 审美判断,感悟国画魅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的审美意识还处在朦胧状态,其实,周围环境每方面对他们产生美的影响,他们的审美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出现了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等现象。美术鉴赏通过采用欣赏、讲解、比较、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对图像识读只停留在表面上,教师要随时引导他们学会基本图像识读方法。进而找到美术作品内涵。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国画教学中,中国画图像解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而核心素养的根本就在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美术鉴赏通过美术课堂教学中欣赏与评述方面的学习内容,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明确了什么是好,好在哪里,才能在学习中融入自身情感,教师如果不做生入浅出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容易造成枯燥的说教。因此,在美术课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作品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笔者教教浙美版六年级《徐悲鸿与马》一课时,以徐悲鸿作品《八骏图》为例,通过提供几幅马作品,要求学生比比看,哪一件作品与《八骏图》的意涵相近或不同?并说说自己理解,这样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大丰富学生内心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学生从不同审美角度比较。为此,我进一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徐悲鸿的《奔马图》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他笔下的奔马姿态,与郎世宁笔下《八骏图》的绘画以及其它马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画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以及课前课中网络下载收集的有关材料,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道:“郎世宁画的马显得极为闲逸,悠然自得,色彩感强,富有立体感,有了陶渊明的田园式悠然”。徐悲鸿的《奔马》“动感十足,充满奔腾的冲击力,感觉正要冲出画面,他用水墨画表现奔马线条特别有力,奔马也特别精神。”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情感体验也是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激发学生内心世界、愉悦心情,深刻体会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2.2 广泛题材,增强文化理解
在新时期中国画教学,面对传统题材远不足以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如果,仅仅用传统国画的梅兰竹菊等题材,将压抑了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让学生的创造力。于是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就会在单调的题材学习中消失,最后使他们疏远中国画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对学习内容做选择,选择那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动植物、景物以及人物的一些内容。
因此,学生认识人物、植物、动物,表达学生对事物的感受的方式。如教(奇石)让学生课前找各种相关奇石图片资料,了解奇石的形状特点,了解奇石的瘦、漏透等美学特性和审美价值有关知识以及奇石的人文意义。通过这样安排学生感受奇石给人们带来美感、乐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下思想包袱,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题材,讓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尝试,表现个性。随后学生经过反复尝试墨色的勾、皴、点、染;笔法的中锋、侧锋、散锋的运用。最终,每个学生都能展示出大胆、随意表现出既自然又朴素,充满童真童趣,个性张扬的奇石画面,也增强祖国文化理解。
3 创设学习方法,引导体验尝试学会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下的中国画教学要克服传统那种以教师单一传授技法为主,临摹学习的模式。传统做法虽然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学生思维、想像力受到一定的束缚,缺乏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习方法变化指导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3.1 游戏体验法,激发乐趣
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过“游戏是儿童的本性,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最自由、最解放的,才是感性和理性协调统一的人在游戏中孩子与材料亲密接触,获得一种本体感觉”。如教《彩墨游戏》这课时,对于初学国画的小学生,教师设计了“墨”与“色彩”的纸上进行游戏,引导学生对各种纸的质感和彩墨与水效果进行大胆的体验,感受笔、墨、纸及水交融产生的独特效果:在彩墨游戏中进行分步练习。
从线条的求异入手,在讲解线条的时候,我先将线条与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结合,通过不同的节奏,表现出直曲线、长短线、粗细线等有变化的线条。再通过线条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线条所表现出的不同效果,如吴冠中的画《春如线》画面中曲线可以表现出灵活、动感的画面、直线给人平静安宁的感觉。
在用色的求变方面,中国画的用色与墨为主,通过颜料与墨的调和在宣纸上产生特殊的彩墨效果。在教学中通过将林风眠的画《春》以色彩和水墨为主的画面进行比较,让突出水墨和彩墨带来树枝干与树枝叶的活泼灵动的效果,让学生体会水墨和彩墨带来的不同感觉。通过趣味盎然的彩墨游戏,学生感受到了色彩与墨不是一个平淡的,而是充满了生机、蕴涵着无限的材料。此外,经过对材料的创新性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创作冲动的学习方法。
3.2 有效指导示范,激发学习创新
小学生作画,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尤其是中年级学生,他们画起来大胆奔放。
现代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指导教学,有效示范能让学生得到启发,激发奇心,使想象升华,从而达到情感的宣泄。如教《花鸟小品》一课,老师先在宣纸画勾线、点笔画出一个椭圆,接着请几位学生上台添画,学生尽情表达自己想法,呈现出各种姿势的小鸟形态。在课堂板画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绘画技能,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多彩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同时,展示学生彩墨练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原创性。紧接着,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其它景物。让画面完整。教师不仅要能发现学生的造型趣味,更要善于及时诱导学生得造型情趣,并加以鼓励。面对表现事物特点不以形象逼真为主,则要强调的学生作品奇异,创新如何。让学生学会发现、选择、夸张、创意等方法,不刻意示范造型让学生复制。怎样示范、示范到什么程度,将引导学生更多的思考,有效指導示范,激发学习创新。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小学中国画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继承传统形式的积极因素下,利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大胆探索,以现代意识努力去开创具有灵活、多样。不断提高学生想像能力,创新实践,使学生从小就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中国画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J].教育导刊,5015(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群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