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深度教学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2019-09-10沈明辉吴平玉

高考·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气原理深度

沈明辉 吴平玉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地理核心素养与课堂深度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深度教学,对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将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深度教学;地理课堂;课堂效率

深度教學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1]。深度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差别是很大的。在教学目标上,深度教学是用发展趋向来进行目标定位,强调从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上培养人;在教学内容上,深度教学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是紧密的,强调的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在教学方式上,深度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不再是以往的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深度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兴趣并能够自主的学会知识的学习。

一、地理深度教学的内涵

地理深度教学的内涵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本质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并且能够进行应用、分析、评价及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深度教学表现在知识的系统化,对知识的深度整合,不是简单知识点的呈现。通过知识的深度整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且深度把握学习内容,提升学科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教学评价上,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方式,深度教学注重学生生活体验方式,地理知识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践行深度教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情新形势,更快适应高考带来的新挑战,地理课堂须大胆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拓展培养途径。本文以“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其应用”教学实例,来探讨践行深度教学的地理课堂的途径与策略。

(一)讨论式地理课堂深度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这一节中,通过设置问题导学案的形式,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大气受热过程及热胀冷缩原理,慢慢深入引导学生从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从而得出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进而推理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上两地冷热不均→(热胀冷缩)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深入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原理,为后面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作铺垫,并设置探究式问题:高空中的风与近地面的风的区别。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问题引导式循序渐进。

讨论式深度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主导,老师在上课对学生传授知识时,不再是单纯给学生各种结论,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是通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讨论问题中,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微专题式地理课堂深度教学,强调教学内容深度整合

深度整合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学习要求,设置解决问题针对性强的微专题。对于本节内容,从热力环流原理形成到大气垂直运动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分解,知识点的细化,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本节从大气垂直运动带来天气状况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再往大气稳定(出现逆温)的微专题复习,到等压线图中大气(水平)运动,以及等压面和等压线的区别,并对知识变式组合,配以课堂练习如下:下图a、b为等值线。读图完成1~2题。

1.若等值线表示北半球高空水平面等压线,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下列正确的是( )

①气压A高于气压B ②气压A低于气压B

③A对应的近地面天气阴雨 ④B对应的近地面天气阴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若等值线表示近地面垂直等压线(忽略箭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数值a

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对于高三的备考复习,只建构主干知识网络完全不够,高考试题虽然多选用大背景、却都围绕某一中心主题,进行小切口、深挖掘,小题之间联系紧密,试题情境和命题角度都很新,重视地理原理的深度和灵活度的考查,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和原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并对一些高频考点和核心概念、重要原理的深入和运用设置小微专题,实现知识内化和思维进阶。

(三)情境式地理课堂深度教学,强调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地理的现实生活性也让地理教学情境深化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通过地理教学内容可以搭建一个情境,引发相关问题,打破学生认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观察和体验,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学习知识。

如在这堂课通过唐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歌曲《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来探寻巴蜀地区的夜雨的形成,歌词中海滨地区夜晚吹海风的对错,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这种现象,既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学会了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本文系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深度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XDL—2017017)成果)

参考文献

[1]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5);12-17.

[2]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基于现代测量理沦的视角[J].中国考试,2018(2):24-29.

猜你喜欢

大气原理深度
揉以成器,大气悠远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大气光学现象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微趣图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