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探析

2019-09-10李秀玲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4期
关键词:高校

李秀玲

摘要:为了缓解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势在必行,是全民体育与教育的延伸。本文旨在探析高校体育场馆要在保障教学的前提下实现体育资源共享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随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些举措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指明了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径,将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3月8日发布《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有效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繁荣发展。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较为完善,锻炼环境氛围浓厚、体育师资专业强大,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大众健身者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在体育资源不足的条件下所积极呼吁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社会共享应尽量开放室外场馆,有条件、有序地开放室内场馆,让学生和大众体育健身者真正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益处。但是高校体育资源放开存在以下现实问题:

一、资源有限

很多高校建校较早,体育场馆和设施设备相对比陈旧,体育课为各高校的普修课程,场馆首先要满足上课需要。上课之余师生还要利用体育场馆锻炼,高校师生人数上万,设施使用频率高,“一刀切”地完全放开校外人员进入,必然带来体育资源严重不足。

二、经费有限

高校体育经费均有年度预算,一旦实现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人流量、使用率必然大幅提高,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维护成本、人力投入和管理费用都将大大增加。对外开放带来的费用属于高校经费中的额外支出,长期以往,高校体育资金的缺口就会越来越大,经费短缺问题将会使学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推进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三、观念问题

从高校角度,学校体育场地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投资建设,其主要用途在于学校体育教学,校外人员进入高校进行锻炼发生意外或出现其他安全事故,高校要承担连带责任,学校管理层不愿意承担将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带来的额外风险。

从校外使用人员角度,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逐渐增强,但其消费意识明显还没有跟上,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属于国家投资,社会大众就应无偿享用,但是有限的资源要进行管理、维护,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成本,为了有序管理必然有适度收费,而使用者还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有偿消费观念的转变,从而给共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四、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制约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过程中,各类风险不可避免,比如出现高校财产安全、学生安全、社会人员人身安全等问题。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校外人士身份不明,一旦任其随意进出学校,在相当大程度上会给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要保证参加锻炼的社会人员的安全问题,而体育运动通常比较激烈,社会人员在校内活动时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容易因为责任方不明确产生法律纠纷,影响到学校正常秩序甚至影响学校声誉。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面临现实困难,但又是目前解决体育资源短缺的必然举措,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应采取以下四点措施:

一、必须推行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化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社会场馆的地方在于,高校体育场馆要优先满足上课、训练和学校大型活动,所以应合理分配校内校外人员的锻炼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时学生回家或外出,此时段正是校外人员的休息放假时间,这就使两者在体育场馆的使用上形成互补。高校的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让校内外人员及时了解场地使用情况,缓解工作日扎堆使用和节假日完全闲置的问题,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管理难度,智慧化管理实现微信预定和远程线上支付、后台智能统计,改变现有落后的纸质记账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受众群体不断增加的管理难度,从而实现高效管理。

二、提供财力物力支持,健全管理保障制度

高校可通过承办社会团体活动和企业赛事,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广告代理费来保障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同时国家应给予适当的财力、物力支持,除了给予现金补贴外,还可以配发篮球架、羽毛球架、乒乓球台等常用且易损耗体育器材来推动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高校可对校外人员使用学校体育资源的人数进行统计,针对体育馆和操场等大型维修改造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多种共享模式

高校可利用学校完备的体育设施、经验丰富的专业体育教师等资源开展相关课程培训,一方面招收校外体育爱好者进行体育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和企业、社区对口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输送模式。高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体育人力资源优势时也能充分挖掘社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需求给予学校一定的财力支持,最终实现互惠互利的体育资源共享发展模式。

四、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高校体育场馆实施社会共享后,由于进校锻炼人员的流动性大,进出时间不固定,学校可实行出入证管理制度。同时应加强体育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在存在危险性的器械旁设置警示标志,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型活动应签订安全承诺书,明确活动主体的责任与义务;落实保险制度,国家要求学生必须统一办理“学生平安险”,这点也可以延伸到校外人员,针对校园中可能出现的整体安全隐患购买公众责任险,针对具体活动购买意外伤害险。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则有保险公司来承担费用,可以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

总之,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共享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结合国家、社会及高校三方的力量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安全、交融的开放氛围,从而致力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聚伟.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J].产业与科技論坛,2015.14(17):120.

[2] 徐磊.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7):110-113+119.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