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室内运动平衡区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2019-09-10张荔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4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策略研究

张荔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认为,幼儿的身体素质主要体现在平衡能力、力量及耐力等几个主要方面。幼儿的平衡能力是幼儿实现自我保护的最基本能力,幼儿平衡力可以在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身体保持在安全平稳的状态下。而天气复杂多变,加之空气污染严重,导致户外运动难以开展。因此,室内运动已成为幼儿运动的重要场地。选择符合幼龄的游戏教具和材料,灵活运用多样的指导策略,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已经成为当下提高幼儿平衡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班幼儿;室内运动;平衡区;策略研究

幼儿的大班阶段处于发展平衡能力的关键阶段,《指南》中着重强调了对幼儿平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建议采用平衡木、小高跷等形式提高幼儿身体平衡能力;采用拍球和钻爬等活动发展幼儿手、眼、脚协调配合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室内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活动道具、材料等開展平衡训练,提升幼儿平衡能力。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充分了解活动材料功能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材料组合,设置平衡区域,大胆尝试与实践,让幼儿在游戏中平衡能力得到提升。

一、优化活动材料选择

(一)选用合适的活动材料

虽然都是大班的幼儿,但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基本动作发展状况是不尽相同的,这则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在提供游戏教具时,既要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结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也要考虑游戏教具、材料是否能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这时就需要幼儿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如:我们教室内的平衡区是利用桌椅和辅助材料(如饭勺、羽毛球拍、飞盘、水瓶、小扁担等)组成;教室外走廊是有梯子架在轮胎上、平衡木、高跷等。在进行“端球游戏”时,可以先引导幼儿将乒乓球先至于乒乓球拍上,了解幼儿端球初始时的行为特点,如:不敢迈步,不敢快走等,等到正式活动时,可将乒乓球拍换成饭勺,乒乓球则不易掉下,这样既提升了幼儿自信心,又提高了幼儿对游戏的参与度。

(二)材料的选择突出层次性

由于幼儿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材料时,就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材料。在幼儿练习过程中,动作发展水平、平衡能力是一个逐渐提升的发展过程,因此,材料的选择突出层次性,由易到难;幼儿动作发展水平、平衡能力的提升体现连贯性和渐进性。还以“端球游戏”为例,当多数幼儿可以拿小勺端球直线行走后,我们可以将行进路线设为环形,或者增加路障,或者在安全范围内要求幼儿加快行走速度,甚至在梯子、平衡木等平衡的基础上再保持手中平衡,增加游戏难度。但是游戏初期可以选择使用一种或者两种游戏材料,难度逐渐提升,不要同时设置多种障碍,这样才不会过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幼儿的平衡能力在游戏中充分得到练习。

(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这之前我们增加了一些辅助材料,比如:纸筒等。但是不经选择的材料会让幼儿混淆游戏的目的性,将运动变成角色游戏。因此后来我们进行了调整,孩子们选择的木板与直筒的组合,能更好的拓展平衡运动。

平衡区投入纸筒后,有的幼儿拼搭成平衡车,虽然一次次失败,但是在尝试中他还引来其他幼儿一起玩新玩法;有的幼儿用两个纸筒做成滑板车;还有的幼儿两个两个手拉手保持平衡。

二、创新教师指导策略

(一)灵活运用指导策略,基于书本但不拘泥于书本

在室内平衡区运动活动中,我们发现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幼儿教师能否灵活运用指导策略,对幼儿平衡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室内平衡区运动不仅仅是动作发展、增强体质的活动,也是促进幼儿协调能力发展的载体。大班幼儿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在游戏形式上也有很大变化,他们更倾向半集体性游戏,幼儿教师在“端球游戏”设计时可以改为“端球接力游戏”,将幼儿分两组或者三组进行游戏,在提升幼儿平衡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幼儿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关注幼儿的心理,不被“安全”两字束缚

随着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发展,大班幼儿平衡能力发展较快,效果也相对显著。比如我们教室走廊里面用梯子、高跷等架在两端的轮胎上,组成平衡木,大班幼儿可以较快的做到比较协调、平稳的走平衡木,并且有一些幼儿在行进过程中可以变换姿势。这些是源于大班幼儿自我挑战的需要,但是幼儿教师出于安全考虑,会制止幼儿在平衡木上变换姿势,这样导致幼儿对参与平衡木这项活动的兴趣没那么高。因此,幼儿教师在关注安全的同时,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对幼儿的一些新玩法,给予肯定,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做“懂你”教师,让教师和幼儿都不要被“安全”二字所束缚。

(三)关注幼儿表现,正确对待“标准”与“实际”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制定的标准往往也会受到幼儿表现的干扰,即因为幼儿未能遵守活动预先设置的标准,使得实际情况与幼儿教师预期差距较大。在幼儿室内平衡区活动中,相比“标准”,“表现”更应成为幼儿教师关注的重点,目的是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一切的活动都是为目的而设置的,因此只根据计划实施活动,忽略幼儿的表现,降低幼儿的参与度,平衡能力也得不到好的提高。

大班幼儿的平衡能力是在多样的室内运动中慢慢发展、提升的,活动材料的选择对活动的设置有着重要影响,善于关注幼儿表现、幼儿心理,并能灵活运用多样的指导策略的幼儿教师也是提升幼儿平衡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二者结合,才能将大班幼儿室内平衡区运动效果发挥到最好。

参考文献:

[1] 健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4.

[2] 黄贵,苏永骏.论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2,33(4):116-120.

[3] 高军荣.分层次投放材料有效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J].学前课程研究,2008(5):24-26.

[4] 朱洪萍.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及教师评价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4):144-144.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幼儿园)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策略研究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