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研究
2019-09-10戴德法
戴德法
摘 要: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師利用学生学习和感受情感的组织教学活动研究。这种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初中生的正确情感表达,提升初中生全方面的素质,帮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想情感深入理解语文课本,能够成长为一个有情感的人。教师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文化知识之外,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本篇文章将讲述情感教育如何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希望对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理论研究
引言:
人类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积极向上的情感,也有消极悲观的情感。在比较常见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许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快速提高成绩,大部分采用讲述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产生厌倦语文的情感。在这种消极的情感之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比较低下。初中的语文情感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避免学生因为消极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让初中生能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集中精力学习语文知识。从这个方面思考,情感教育也是转变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更加注重语文教材的情感
语文教材里面有许多经典的著作,这些著作通常是国内外著名的人所创作的作品。教师也应该更加注重对语文教材的挖掘,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以及观点,也是某个时代的象征。从根本意义来说,这些优秀的文化以及作者的思想都是情感教育的材料。例如,在学习《我爱这片土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这篇文章的朗读音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专业的朗读音频中体会到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从时代背景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阶段是价值观引入的非常时期,教师一定要在这个时期向同学们注入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1]。
二、利用激励式的教学语言
激励式的教学语言就是指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以肯定以及鼓励学生的行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他们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以积极的语言肯定以及表扬学生,那么学生一定会在老师的激励下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语言。例如,在学习《猫》这节课时,组织班里的同学学习这篇课文,与此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能够深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朗读的语言以及语调中,感受到作者抚养猫的过程中不同的情绪。但是这篇课文也有非常深刻的情感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定位以及尊重,主题十分鲜明,而且非常有教育意义。这需要初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够把握文章的情感。如果学生不能较快把握文章的情感,教师也不应该批评学生,要让学生勇敢面对失败,利用一些鼓励和启发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所喜爱的宠物丢失了,你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和文章非常的贴切,让学生能够从这个问题中进行反思,感受到作者的懊悔以及愤怒。
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情感,并且勇于表达。让学生自主表达情感,可以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发泄口,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可以将这种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自由和表达,以及展现自己的个性。如果在这个时期,如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是组织一些表达情感的教学活动,则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文章时,作者主要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以及眷恋。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让学生可以讲出自己和故乡的故事,如今故乡的发展以及变化。这样的互动活动可以让学生由课文走进生活当中,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情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突出本篇文章的主题,让语文教学更加系统化[2]。
四、利用写作重视情感教育
在新的教育课标中,特别强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并且要写出真实的事件,流露出学生的真实情感,鼓励学生能够通过更加创新的表达方式,写出一篇优美而有个性的文章。写作也是表达情感的方法之一,而文章则是体现作者情感主要载体,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一定是最突出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设定写作目标,强调情感表达方面的重要性。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将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其次就是在写作当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写出个性,在文章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素质教学的基础。只有真正落实情感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平雷娟. 浅谈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研究[J]. 新课程,2018(35):312-312.
[2]刘华. 以情促学,学中生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 中华少年,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