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炎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2019-09-10郝小峰
郝小峰
【摘 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7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给予禁食,营养支持,胃肠道减压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方剂通腹汤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愈32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37/38),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7%(28/38),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良好,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腹部术后;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1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069-02
术后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易出现肛瘘、感染,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合并症较多的老年患者,肠功能恢復慢,集体缺乏营养,更易发生危险[1]。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76例,纳入标准[2-3]:①年龄60~80岁;②符合炎性肠梗阻诊断标准,腹部X线片可见气液平面及肠管扩张,CT扫描提示肠壁增厚,广泛水肿,腹腔渗出,无局部狭窄部;③1~2周内有腹部手术史;④知情同意,配合用药。排除标准:①酒精、药物依赖者;②内疝、肠麻痹、肠套叠、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机械性肠梗阻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66±1.4岁,术后发病时间4~15d,平均7±1.9d,阑尾穿孔术8例,胃大部切除术14例,脾破裂切除术6例,肠梗阻手术5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3例,胆道手术2例,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压26例,冠心病11例,慢性肺病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66±1.6岁,术后发病时间4~14d,平均7±1.4d,阑尾穿孔术7例,胃大部切除术14例,脾破裂切除术7例,肠梗阻手术6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2例,胆道手术2例,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压22例,冠心病12例,慢性肺病5例。两组患者均临床资料完整,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入院后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给予禁食,营养支持,胃肠道减压,以改善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将胃内积气、积液及潴留物排出肠道,给予地塞米松(由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514)5mg,3次/d,静脉注射,7d为1疗程。广谱抗菌药物可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方剂通腹汤治疗。方剂为:桃仁9g,当归、火麻仁、丹皮、瓜蒌仁、陈皮、杏仁、郁李仁、赤芍、厚朴、菜菔子各10g,黄芩、槟榔各15g。水煎100ml,早晚各1次注入胃管,夹管2h后开放,持续7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肝肾功能与血尿常规检查,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1.4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5]。①治愈:治疗后肛门排气排便恢复,腹痛、腹胀消失,恢复饮食后未出现梗阻症状,肠鸣音正常,24h鼻胃管引流液<400ml,腹部触诊柔软,腹部X线平片及CT检查无梗阻现象;②显效:治疗后有肛门排气排便,腹痛、腹胀消失,未恢复饮食,肠鸣音正常,24h鼻胃管引流液>400ml,腹部触诊柔软,腹部X线平片及CT检查无梗阻现象;③有效:治疗后仍无肛门排气排便,腹痛、腹胀减轻,肠鸣音正常,24h鼻胃管引流液>400ml,腹部触诊柔软,腹部X线平片及CT检查仍存在梗阻现象;④无效:未达到以上治疗标准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X2分析,组间差异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32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37/38),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6%(28/38),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指标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见表2。
3 讨论
腹部术后可发生炎性肠梗阻,以往对该病认识不清,多采用手术治疗,导致出现一些并发症。有报道表明[6],手术治疗炎性肠梗阻可能会出现肠外瘘、断肠综合征等。因此,该病建议保守治疗。
常规疗法对炎性肠梗阻起效慢,尤其是对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存在较多用药限制。中医辨证施治和整体理论在治疗疾病时有独到的优势。中医记载中并无炎性肠梗阻这一概念,但依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如吐,胀,痛,可将该病归于“肠结”、“腹痛”、“关格”的范畴。认为腹部手术后,机体血络遭到损伤,气血瘀滞,导致腑气不通,有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依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在治疗时应当以通里攻下,泻下通腑,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治疗大法。传统中医常采用复方大承气汤来治疗,但针对老年患者的研究却还不多。
我国医学认为,大黄、芒硝乃驱邪重剂,老年患者体质虚弱,正气受损,临床不可多用此药。因此,我院自拟的通腹汤在减少用量的同时辅以以下药物:以槟榔为君药,可行气利水;以郁李仁、火麻仁、陈皮、杏仁为臣药,可通里攻下,软件润燥,荡涤肠胃;当归、丹皮可养血凉血,桃仁、赤芍可活血化瘀,黄芩可清热燥湿,厚朴可消除痞满,行气散结,菜菔子可消食除胀。诸药共用,可奏分消水饮,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之功。仍需注意的是,老年患者胃肠蠕动缓慢,即使在经治疗梗阻缓解之后也不宜立刻过渡到全流進食,仍以晚进食为宜,避免梗阻复发[7-8]。
从本次治疗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总有效率97.3%(37/38),对照组总有效率73.6%(28/38),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良好,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一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05):35-37.
[2]杨光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2):122-123.
[3]张林刚,何鹏飞,韩军,林武华,杨校龙,黄远仁,陆波,姜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0,53(10):766-767.
[4]丁方焰,王金春.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02):50-50.
[5]马留学,邹忠东,姚和祥,王瑜.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06):889-890.
[6]荣宝海,周永坤.老年人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04):473-474, F0003.
[7]闫瑞鹏,解基良,周振理,马洪.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01):30-32.
[8]李杰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6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