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化理论视角下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政策引导和价值引导

2019-09-10卢梦琪李珍晖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推理

卢梦琪 李珍晖

【内容摘要】悬疑推理类网络剧是近年来的热播剧集。受众作为网络剧的最终消费者,倒逼网络剧制作方提升内容品质。制作方应该遵循政策引导的原则,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创作。同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注重价值引导,这样才能确保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悬疑;推理;网络剧;内容品质;政策引导;价值引导

近年来,我国网络剧产业蓬勃发展,且精品化、类型化趋势明显。自2014年《暗黑者》首次走入大众视野,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开始成长为网络剧类型化发展的优势题材。2017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获得了播放量和口碑的双丰收,其在故事内容、剧情节奏、演员演技等方面都经过了市场和受众的考验,凭借其创新性和精品化特质将悬疑推理类网络剧推向高潮。《白夜追凶》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正式在海外大范围播出的网络剧,成为我国网络剧行业向海外发展的一大助推。2018年《原生之罪》《骨语》《法医秦明之清道夫》等剧集的播出再次引起受众热议。而2019 年待播的《白夜追凶2》《我知道你的秘密》等剧集正引起受众期待。

一、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现状

按照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成为热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悬疑推理类网络剧作为类型剧,其解谜推理、烧脑刺激、探索未知、危机压迫等特质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探索未知、情感宣泄、角色认同、对个体和社会的反思等需求。其次,从网络剧的年轻受众的特性来看,对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内容而言,不断革新的刑侦尖端高科技手段可以伴随着烧脑严谨的推理解谜过程被更有效、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现,大大加强了整部剧集的科技感和前卫感。更有代入感和沉浸感的视觉呈现也能够很好契合网络剧的主流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此外,随着视频拍摄技术、后期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网络剧的质量和艺术效果得到优化,画面呈现和整体质感有了大幅提升,视频观看速率、超清体验以及观剧的即时互动交流大幅提升了受众的体验感。

然而,从整体的传播效果看,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质量良莠不齐,制作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在热度值代替播放量之前,2017年《白夜追凶》取得了近50亿的播放量,助推类型剧发展达到新高度。然而大部分剧集仅达到20亿的播放量,也有諸多未取得较好传播效应的剧集仅有几亿播放量,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市场头部效应明显,平均水平却亟待提升。从口碑评价来看,仅有2017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豆瓣评分较高,均超过8分,大部分剧集的评分均在6分及格线上下。

在网络剧领域监管趋严,审查标准逐渐明确之后,部分剧集的下架整改更使悬疑推理类题材成为网络剧内容审查的严控区。从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角度思考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广受关注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来看,悬疑推理类网络剧最终落点在于反映社会现实,弘扬社会公平正义。此类剧集揭示人性的复杂性,进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的宣教性、警示性和思想性,更应是当下传媒教育需要讨论的话题。

二、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网站的受众评论区,搜集了近千条有效的短评,根据受众对于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真实评价和需求,结合网络剧创作的艺术规律,尝试总结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现存问题并讨论其原因。在镜头语言和情节方面,受众讨论的焦点问题有:1.“惊悚、恐怖、吓人”提及频次较多,“引发不适、恶心、不舒服”“血腥、重口味”“尺度”等也成为受众反馈的重点;2.“变态、负能量、残忍惨烈、走极端、公共安全”等悬疑推理类网络剧涉及到的情节以及整体风格基调是受众讨论的焦点;3.“删减、禁播、广电审核、马赛克”是受众对于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另一关注点。

可见,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在描绘罪案现场以及凶杀过程中营造的血腥场面、暴力镜头对于受众的冲击较大,甚至给受众观剧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而负面内容的过多展现、悲观压抑基调的过分渲染对于受众起到了负面影响。近年来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由于内容尺度问题受到广电总局下架审查,对于部分限制级内容和镜头经过调整后再重新上线的情况比较普遍,受众对于某些镜头有过删减、尺度过大被打上马赛克、不符合播出规范的内容情节被删减后导致的情节跳脱不连贯比较在意,甚至成为受众对于剧集不满意的重要方面。

在剧情细节、人物设定和深刻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方面,受众讨论的焦点问题有:1.针对“案件相关”探讨的“社会现实、写实”,其中包括“黄赌毒、报仇、拐卖儿童、家暴、未成年人、女性”等围绕案件核心元素和主题的讨论居多; 2.对于“警察、法医、侦探、心理学专家”等职业和职业形象的探讨较多;3.评价涉及“人性、本性、道德、善恶”等较多,“亲情、友情、爱情、伦理、阴暗面、背叛”“讽刺、悲剧、悲哀”“三观”也是受众经常提及的关键词。

可见,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受众对于其观照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对于剧情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探讨意愿强烈。剧中警察、法医等核心人物的言行举止、行事作风、工作日常、情感心理对于受众而言形成了直接又形象的职业认知。更加重要的是,案件背后蕴含的人性层面的内容对受众触动很深。

当下视频行业,“内容热度”逐渐取代“播放量”数据成为一种趋势,一定程度上倒逼网络剧制作方更加注重内容品质的提升。在遵循一定内容尺度和规范的前提下,在尊重网络剧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和受众需求,深度挖掘优质内容,致力于制作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是此类剧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基于涵化理论对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分析

通过受众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审查标准和政策导向方面;二是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人性挖掘的价值引导方面。2016年以来,广电总局对网络剧的政策监管持续加强,审查标准趋严,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在内容方面存在触及审查红线而被下架整改的风险。笔者从大众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的视角,探讨如何对悬疑推理类网络剧进行政策引导和价值引导。

“涵化理论”是学者格伯纳提出的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关注观看电视对受众认知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电视通过主导性的、整体的、单向的传播对受众认知产生了长期的、稳定的、线性的培养作用。①龙耘在《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研究——以“电视暴力”为视角》中探讨了电视媒体对我国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电视媒介反映了主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电视观众有关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②收看含有暴力内容的电视剧会在社会层面和世界观层面影响受众的安全感,使他们对于社会和世界安定的预期相对悲观、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方面也会存在负能量。③因此,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正确的、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可以引导受众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涵化理论也有了新的拓展和外延,鲍蓉在《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变》中提出,新媒体时代,受众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大大加强,但仍然被媒体所构建的“第二手真实”包围,因此,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具有适用性。④而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反涵化作用也可以通过调查受众后续的情感表达、认知态度和自主活动等表现出来。⑤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研究不再局限于电视暴力对于受众的影响,也扩充到类型电视剧对于受众的涵化分析层面,陈星男在《媒介暴力涵化效果研究》中从法律完善和政府规制、媒体传播者的责任素质、传播受众的自律性三方面提出如何针对媒介暴力做好正面引导。⑥

四、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政策引导

2004年以来,广电总局规定所有涉及纯案件、展现犯罪过程、暴露刑侦手段、有血腥暴力内容的涉案电视剧不得在电视黄金档播出。广电总局2012年3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规定,对网络剧实行“先审后播” 的管理制度,由制作方“自审自播”,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在发展之初面临的审查尺度相对宽松。2015年开始网络剧监管趋严,网络剧市场开始进入有序竞争阶段。2016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提出网络剧审查标准将与电视台一致,线上线下统一标准,这是网络剧审查尺度标准第一次相对明确。2016年,悬疑推理类网络剧成为网络剧内容审查的“严控区”,多部剧集遭遇下架整改,政策導向成为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发展的重要议题。2017年,网络剧监管政策逐渐收紧,《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中强调禁止制作播出危害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宣扬淫秽、赌博、吸毒,渲染暴力、恐怖,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的网络视听节目。⑦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制作方的觉悟和责任心不断提升,开始从源头上更加重视内容边界和尺度规范问题,避免触碰政策红线,以保证剧集顺利播出。例如《白夜追凶》《骨语》等剧集在立项之初便联合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进行前期的剧本把关以及后期的内容控制,主动送审规避审查风险,此举收效明显。

笔者对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应避免过度追求感官刺激。罪案现场是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剧情推进的重要场景,警察、法医对于现场的勘查、通过尸体以及现场环境展现线索是悬念设置与推理的主要情节,血腥和惊悚也普遍成为了罪案现场的代名词。从内容审查角度,众多已上线剧集的血腥、惊悚镜头均遭到删减或马赛克模糊处理。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在面对一些必不可少的血腥惊悚镜头时,应该考虑在受众可接受的范围内在镜头上做均匀化的处理等,切勿为了惊悚而惊悚,为了吸引眼球而血腥,应该努力为受众呈现出观看相对舒适放心而又具备一定紧张感、悬疑感和吸引力的场面。二是应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是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所表达的核心主题之一。任何践踏和违反法律的人终将自食恶果,毁灭自己的同时更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必须扛起“法律”大旗,敬畏和崇尚法律,强力打击违法犯罪。剧中司法人员对于法律公信力的维护以及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和信念的这一内容宗旨将潜移默化地强化受众学法信法守法的信念,鼓励受众积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让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觉选择。要让受众清楚认识到法律不容忍任何逾矩之举,公平和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五、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价值引导

笔者将价值引导总结为以下四点:一是避免低级趣味,弘扬科学精神。要注重对受众进行自我觉醒和反思的引导。对充满低级趣味和消极混乱的行为持批判态度,引导受众树立文明健康的观念。不能将愚昧、落后、邪恶、怪诞的封建迷信和文化糟粕作为解释犯罪事实的依据和结果,要致力于引导受众重理性、讲求真理,弘扬科学精神。二是塑造正面的职业和社会群体形象。任何损害警察、公安和司法人员等特定职业,以及社会组织、团体的公众形象等的内容均应限制播出。要致力于塑造政治立场鲜明正确,有胆识、有魄力、一身正气的正面英雄形象,展现执法人士克己为公、真诚敬业的职业精神,避免其出现爆粗口、醉酒、暴力审讯行为。悬疑推理类网络剧不能歧视和贬低任何社会群体的身份、地位,剧中的人物不能因为是某类群体而受到差别对待,更不能因为身份特殊而给予无故免责,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平等,拥护和谐社会。三是观照社会现实,传递正向价值观。宣教性和警示性是悬疑推理类网络剧题材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司法人员应该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维持社会秩序。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应该展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一切罪行均会受到法律制裁、社会终将恢复正常秩序的执着信念。要向受众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对是非、善恶、美丑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在保证价值观传递绝对正确的基础上,承载更多元的价值主题,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让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深入发掘人性,发挥人文关怀功能。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探索人的心理镜像是悬疑推理类网络剧的深层内核。《白夜追凶》导演王伟表示罪案剧最需要突破的是“人”,一切罪恶的根源皆在人心。⑧对贪婪、嫉妒、仇恨、自私、残忍、利欲熏心、背叛等人性阴暗面加以批判,具有强大的触动人心的力量,让受众在观看和思考后锻炼出对于正义、邪恶等明确的判断力。

悬疑推理类网络剧还应致力于发挥心灵治愈与人文关怀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无奈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释放和宣泄,好的悬疑推理类网络剧可以成为一种宣泄出口,对于生活面临困境和难题的受众而言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慰藉。通过对剧中各类人群的生活、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展现和对人物在经历案件之后收获的成长和救赎的刻画,让剧中人物的悲喜遭遇似一面镜子,让受众从中看到某一部分的自己,进而让受众形成“角色跟我很像”的心理投射,以同理心进一步抚慰和治愈某些受众的脆弱内心,让这些受众感受到善良、暖意、包容,起到人文关怀的作用。

总之,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创作,应该实现对受众正面的价值观引导。要弘扬科学精神,要倡导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要塑造正面职业形象和社会群体形象,让受眾产生正面认知,要致力于观照社会现实,向受众传递正确价值观,要深入发掘人性,发挥心灵治愈与人文关怀功能。期待我国悬疑推理类网络剧能继续深度挖掘优质内容,制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口碑与流量等高的精品。

注释:

①周莉:《电视观看与受众认知培养》,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③龙耘:《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鲍蓉:《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变》,《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2期。

⑤于博:《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24期。

⑥陈星男:《媒介暴力涵化效果研究》,黑龙江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⑦央视网:《〈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发布》,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7-07/01/c_136409024.htm,2017年7月1日。

⑧影视独舌:《类型混乱模糊,重噱头轻内核,网络悬疑剧你已不是你自己》,网易,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PKIE2GE0517818J.html,2017年7月18日。

(作者卢梦琪系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珍晖系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

猜你喜欢

推理
云南种子植物特有属领域本体构建及其推理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反例的应用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唐人街探案》: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
让“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大显身手
“RPR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物理偏科问题的“纠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