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信源使用新动向及其对媒体生态的影响

2019-09-10胡沈明晏居乐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使用权权威自媒体

胡沈明 晏居乐

【内容摘要】媒体信源使用与媒体的报道框架密切相关,传统媒体信源使用强调客观,重在谋求媒体的权威性。自媒体发展初期,用户的情感被提到较高的地位,观点和情感成为吸引用户的主要手段,真相退居其次,信源使用弱化。如今,自媒体竞争进入后半段,权威性又成为争夺的目标,数据证据、专业人员和学术内容逐步成为重要的信源,同时信源使用上也模仿学术论文的标注模式。此类变化可能造成作品界限难以区分、信源使用引发纠纷、动摇高校“脚力”培养等后果,需要引起关注。

【关键词】自媒体;信源;权威;使用权

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内容分类较为清晰,新闻与非新闻之间界限分明,其采写主体、采写方式、承担责任、拥有的社会声誉和受众的社会期待均有不同。但总体而言,“事实”和“真相”是普通民众信息接受的主要动力。进入自媒体时代之后,传播主体、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激增,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通过“立场过滤”①信息,“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大大增加,社会快速进入“后真相”时代。

作为构建媒体内容的重要材料,信息来源极其重要。“真相”时代,媒体普遍重视信源使用,追寻一手资料。“后真相”时代,“情感”和“关系”至关重要,“信源”退居其次。随着技术的日常生活化,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服务均出现“过度连接”②的迹象:交往出现倦怠、社会出现区隔、个体时间被挤占,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冲击力开始下降,民众的信息获取行为开始正常化,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重新开始重视信源的使用,不过此时的信源更多来自于二手资料。

一、傳统媒体:利用信源塑造权威和真实

在传统媒体中,非新闻类内容强调叙事方式,以突出其吸引力,而新闻类内容则更加强调其信息来源,以突出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讨论信源使用一般是讨论新闻的信源使用。

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事实是基础,客观、公正、权威是新闻追求的基本目标,其中客观和公正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范,而权威则是新闻传播的核心目标。伦理学认为公平正义的主要方式是“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由此形成了“三方信息源”和“多方信息源”的基本操作规范。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中的相关信息主要源自于民众曝料、记者的案头资料收集和现场采访,旁观方、冲突相关方、社会管理方、专家方以及记者本人是五个主要信息来源渠道。旁观方提供有现场感的内容,冲突方为事件的完整呈现提供重要信息,社会管理方提供问题的分析视角,专家方提供深度背景,而记者和编辑则掌控着“新闻框架”③。

在信源的使用上,记者往往直接在新闻的内容中言明信息来源:他们一般将民众曝料作为新闻操作的由头;收集的资料隐藏在整个新闻文本之中,起背景支撑作用;现场采访的内容多以观察者、知情者或参与者的视角在新闻中呈现出来。整个新闻内容以“对比”和“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排除个人主观性,凸显新闻的客观性和事实的真实性。

二、自媒体发展初期:信源逐步虚化为情感迎合

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逐步融合,“网友曝料”慢慢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信源使用模式。尽管在出现初期多被批评,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现实生活与媒介生活进一步融合,自媒体开始兴旺发达,“网友曝料”逐步常态化,以身份为标签的“网友曝料”在日常语言使用中逐渐减少。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将网络社会中的人作为一种独立标签呈现的行为已经被遗弃。

“人人皆媒”的现实对整个媒介操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意义上的信源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信源自身的功能被弱化。其次,进入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内容逐步增多,传统媒体时代“沉没”的个体活动、思维视角、思想观点等均进入公共领域,传统内容出现碎片化的特征,内容性质呈现公共性减弱的特征。再次,在传播主体层面,其信息传播和观点表达的规范意识减弱,更有甚者,他们以“躲避媒体平台技术把关”④为荣,据此获得关注。总之,人们或从自我角度,或从接受者的角度思考内容的传播。最后,在接受层面,信息对人们的效用开始减弱,人们更多地关心关系和情感,周围人的态度和情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依据,人们从对生活世界的信息把握逐步过渡到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感知。

与历史上所有大众媒介产生初期的情景类似,媒介内容体系中“新、奇、特”占据重要位置。只不过,此时的“新、奇、特”是由信源多元化和信源主体身份模糊化造成,以构建权威和真实的媒介内容操作体系逐步被“黄色新闻”⑤操作模式侵蚀。

传统“黄色新闻”操作多从媒介内容入手,而自媒体重视“流量”和“分享”,因此其操作模式略有不同,它们大量引诱“点击”,重视“共鸣”,引导“分享”。具体表现为:一是内容引诱,表现为标题党横行,自媒体乃至机构媒体为了流量也以“损失”“震惊”“揭秘”等方式呈现出内容中低俗、冲突和扭曲的一面;二是情绪迎合,过分“强调情感”,热衷于“贩卖焦虑”,从而促进媒介内容消费;三是罔顾整体,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自媒体平台为了在最大限度上满足自身经济利益增加阅读量,不注重信源整体的真实性,过分强调部分真实,从而形成“新闻反转”和“舆情反转”。

总体而言,在自媒体发展初期,由于主体增多,重视对社会情绪的消费,信源的功能大大减退,以“想象”和“揭秘”为主的操作方式大量出现,人们对信源的重视程度小于对“创造”和“想象”的重视程度。但随着自媒体竞争进一步加剧,用户接受心态出现变化,建立在虚无基础之上的纯粹媒介内容消费逐步让位于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生活实践的媒介内容消费。作为信息消费的重要一环,信源又被重视起来,只不过此时的信源使用与传统信源使用存在较大差别。

三、自媒体信源使用的新尝试:内容制作学术化

当前,自媒体内容消费已逐步从早期的关系型消费逐步演化为知识消费和信息消费。自媒体平台中内容的信源使用也呈现了一些新方式:引用数据图表和学术文献;引进专家学者直接进入创作、编辑和审核领域;在新闻文章和资料整合时凸显信源。

(一)写作方式重视证据引入

在自媒体发展初期,一部分自媒体着力于情感,另一部分内容开始向知识传播转换。为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传播效率,媒体开始引入数字证据,进行注释。以网易新闻旗下的新媒体品牌“浪潮工作室”公众号为例,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经常使用数据、图表来论证观点,并且每篇文章都会引用大量的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引用频率非常高。从文章样式上看,“数字+图表+参考文献”形成了典型的论文格式。这样做不仅给人以学术论文科学性的印象,也使得文章显得大气。再如“叶檀财经”公众号,其文章重视历史资料和数据资料的分析,既能对观点形成严谨有力的论证,也能据此取信于人。产生这种写作模式,一方面是因为自媒体内容生产多是“案头工作”,需要对内容来源进行说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量专家型生产者进入自媒体空间,将原有学术研究的规范带入自媒体内容生产领域之中。

(二)编辑团队引入专家学者

自媒体发展初期,情感和谣言泛滥,“伪科学”知识充斥媒体平台。如“韭菜可以杀死癌细胞”“早上金苹果,中午银苹果,晚上毒苹果”等,由于事关大众的基本需要,这类谣言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难以证伪。针对此类现象,引入专家学者、进行信源改造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操作方式。以“丁香医生”公众号为例,由于医疗健康领域长期缺乏权威信息源,该公众号找准医疗健康领域中的痛点,用科学求证的方式帮助受众破除谣言、科普知识。其推送内容传播者主要以自身的微信运营团队和专业医师、医生、营养师为主,其微信运营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专业健康医疗资讯的收集、证实、整理制作,高校教师、研究所研究员、健康科普专家也是该公众号获取、证实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医疗团队解读疾病的防范、治疗方法,并在文章推送末尾署上专家姓名,详细交代作者身份,这样可以在信源上打破公众的不信任感,无形之中产生了“说服性传播”。不仅如此,在一些重大问题产生之时,一些公众号直接邀请专家学者撰文闡释,这点已经与传统媒体的操作类似。

(三)内容结构单独标明信源

传统媒体在信源处理上,往往直接在文章中对信源加以说明。由于引用量巨大、改编方式众多,不少自媒体采用单独标注信源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在综合性文章和科普知识类文章中,这种操作方式所见尤多。前者如引发讨论的《“甘”柴“劣”火》一文,后者如“浪潮工作室”公众号等,单独标明信源使得信源成为相关内容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媒体内容出现类学术化的倾向。从文本操作上来看,此举让内容更加规范化,但从内容构成来看,此举鼓励了媒体内容写作的“案头思维”,不利于“脚力”的培养,亦使得媒体内容的核实成为稀缺资源。

四、信源使用新方式对媒介生态的影响

信源使用是媒体内容的入口,其使用方式不仅对媒体内容构成产生影响,也会对媒体竞争生态和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对于媒体而言,作品界限难以区分

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为了增强信源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在论证方式上多引用数据图表、学术文献,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公众号文章等各种媒介产品呈现出“类”学术论文样式,导致普通新闻文章与学术论文两种文本形式出现界限不明晰问题。未来的媒介产品会不会出现“四不像”样式?是否会出现实际严谨性不及科研学术论文,客观性不如传统新闻作品的情况?从文本形式界限模糊问题这一角度来看,不免让人担忧。另外,如果未来大量自媒体文章形式都呈现出“学术论文样式”,是否会让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读者陷入无法读懂新闻的窘境中?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对于作者而言,信源使用引发纠纷

当前自媒体信源使用上,有向学术文章靠拢的趋势,自媒体提供的信息内容与学术题材内容又具有较大的不同,这就使得信源标注变得相对复杂。学术文章具有公共性,其写作发表的目的在于交流,因此只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标注规范就具有一定的正当性。自媒体内容较为庞杂,既有学术文章,也有科普文章,还有具有传统调查类报道特点的文章,这就使得我们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媒体内容。同时,自媒体的运营也相对复杂,理论上来说运营自媒体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自媒体的运营也可能为运营者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使得其与一般学术文章存在质的差异。在信源上,相关文章有来自于公共机构的相关数据,有来自于学术文章的内容,还有来自于媒体的新闻报道。当前,部分媒体为改善经营压力,设置付费墙,阻止相关内容的公共化,力图将其变为信息消费品。对此部分内容的标注和引用,很容易引发争端。如自媒体文章《“甘”柴“劣”火》就遭到“财新”记者的投诉,并遭到热议和删稿。此类争端主要源于作为信源使用和作为消费内容使用之间的差异,目前学界和业界多以“洗稿”来判断此类问题,难免失之浅薄,难以厘清问题。如需完整讨论此类问题,宜从媒体内容类型和信源使用规范的角度加以探讨。

(三)对于高校而言,可能动摇“脚力”培养

媒体内容可简单地分为事实、解释和意义三个层面,它们分别对应着新闻报道的“信息、故事和观点”⑥三个阶段。随着媒体竞争加剧,内容竞争逐步后移,意义和观点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表现在信源使用上,就是一手信源减少,二手信源增多,媒体内容制作逐步从“田野”转向“案头”。案头工作的增多,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将会形成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技术化思潮即是结果之一。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了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性,将“脚力”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这表明新时代“脚力”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也表明第一信源才是最重要的信源。就高校而言,在现有的媒体竞争场景之下,既要培养大学生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又要强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脚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学术意识”和“田野意识”,在此基础上,将新闻价值观、新闻采写规范、职业伦理和媒介技术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总体而言,媒体竞争状态决定媒体内容,而媒体内容又决定着人们的信源使用。从当前自媒体信源使用现状来看,自媒体已经摆脱仅靠形式来吸引流量的羁绊。强化信源的使用、关注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已经成为共识。此种现实从另一方面表明,媒介内容纵然在某些阶段呈现出非理性特征,但终将回归到事实层面,而新闻传播教育亦需开始思考如何将“脚力”培养与研究性思维、方法的培养结合在一起,用媒介融合中“连接和搭载”⑦的模式解决人才培养问题。

注释:

①史安斌、杨云康:《后真相时代政治传播的理论重建和路径重构》,《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9期。

②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2期。

③〔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④胡沈明、魏涵玉:《规训与躲避:媒体平台技术把关模式与影响探究》,《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6期。

⑤“黄色新闻”,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黄色新闻/2249602。

⑥刘宏:《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人才需求研究》,《今传媒》2014年第10期。

⑦喻国明:《智能时代的传播逻辑:着眼点与着手处》,《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3期。

(作者胡沈明系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晏居乐系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

猜你喜欢

使用权权威自媒体
依法收回的土地使用权重新出让如何办理登记
分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首次登记问题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旅游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与发展对策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中国亟需明确土地使用权期限问题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