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教学研究中的“教师成长”
2019-09-10李健
李健
学校面对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内部变革:变革了课堂,教师才会变;变革了教师,学校才会变。这条道路绝不是平坦的,但通过“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中,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的学校文化和课堂发生了很大改变,共同体学习促进了孩子们的真学习、真发展,是十分美妙的教育。本文尤其探讨了教师是如何成长的:
教师如何成长
共同体的研究内容促成长 学习共同体的推进,始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伴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共同体的研究内容也逐步丰富:一是研究“知识的核心”。在共同体研究备课的初始阶段,为了弄清楚到底教什么知识,教师依据各学科、各年段教材进行“核心知识”的研究,探讨学科素养,探究学科育人。二是研究“怎么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生学习知识到底遵循怎样的路径,研究如何设计报告单、学习单、预学单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挑战性问题的设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研究“怎样变教学为察学”。首先要求教师走到学生身边,观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举动、神情、学习状态,进而产生研究兴趣,将研究的内容逐步细化,聚焦研究学生的课堂生成和课堂需求,以及教师如何在观察中捕捉、觉察和及时反思。四是研究“教学支架如何创设”。研究察学中如何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发生或深入的支架,促进学生真学习的发生。
共同体的研究方式促成长 研究方式的改变,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实现了教师间的学习、师生间的学习、不同视角的学习。一是“协同”的研究方式,让课堂更加安全、安心与安静。研究过程中,每一个人如同学生一样,从未知走向已知,做会探究、会思考、会质疑、会表达、会总结的“大学生”,并在每次的研究中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做好同伴互助。二是“学习”的研究方式。教師通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等书籍学习理论,通过听本学科的课和跨学科听课不断感悟,通过专家教授到校指导、教师团队学习分享对标自己,达到教师个人的能力提升。既有个人的努力,又借学校研究的“东风”;既有深入的理论学习,又有实践中的思考。正是教师们的“真”研究、“真”思考,才能练就“真”本领,实现课堂的“真”翻转。三是“观察”的研究方式,让教师更加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理解孩子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教师在倾听中成为学生的榜样,读懂了学生的需求、情感、思想、见解,学生才能读懂教师。这样的心与心的倾听,学习在悄然之中发生,师生都学会了尊重、包容、接纳、欣赏与分享。四是“对话”的研究方式。对话是共同体教学的一种重要能力,对话的发生是有策略的,对话的能力需要通过训练提高。无论是“学生与学生对话”还是“教师与学生对话”,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有挑战的。课堂上,教师作为倾听者,需要精准把握教材的核心,熟记课文内容,因为基本功扎实才能在课堂上反应迅速。五是“开门”的研究方式。坚信打开教室的门,就是打开自己的心,就是勇敢地挑战自己。六是“分享”的研究方式。坚持通过“幸福有理”分享、听评常态课后的组内分享促成长。分享中有智慧,分享让新教师更快地融入学校文化,也深化了所有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对教育的理解。
为成长还可以做些什么?
深度理解对话、合作、倾听 在“深度”上下功夫,尤其是深度理解对话、合作和倾听。我们需更加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寻求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学习更温润、更有味道。对于共同体的研究,每个人的成长速度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对共同体的理解不同。如果教师对共同体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生的提升就会更快,也更加能感受到幸福,发展也更加自主,教师会不断探究新的方式,不断去想“我还能怎样”。成长,发自内心,成于足下!
深刻把握学科学习的本质 我们追求的自主课堂,是既有幸福的温度,又有学习的深度、思维的力度以及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对学科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因此,课堂学习必须关注和聚焦学科的本质——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是自主课堂的一个核心。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关键,一是突破挑战性问题,二是相互倾听的协同学习。
现行的分学科教学难免有盲人摸象的弊端,所有的学科“坐”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看清这头象,实现整体育人任务。未来的课堂更需要打破学科的边界进行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为此,我们着力探索、拓展学习空间,进行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研究。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习惯培养;既关注学生学习的发生,又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让拓展课程学习变得真正“有意义”。而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把握各学科的本质,站得越高,看得越清晰,整合中也就越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发现学科整合的价值和自身所做设计的价值。
总之,教师的成长,发自内心,成于足下。作为教师,在共同体研究中,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坚守我们的幸福初心,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与我们相遇的每一个生命,努力成长!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