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坝漆技艺及其活态传承策略

2019-09-10李刚王祖龙

三峡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

李刚 王祖龙

摘  要:坝漆技艺是上世纪在鄂西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技艺,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激活传统的坝漆技艺,对于修复当地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检讨了坝漆技艺及其传承现状,解析了制约坝漆技艺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坝漆技艺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坝漆技艺;农村文化产业;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6-0087-06

作为鄂西农林特产中的传统品牌,坝漆因利川毛坝而得名。毛坝位于湖北的西陲,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特别适宜漆树生长。坝漆漆酚含量高,品质优良,民间以“坝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班色,提起钓鱼钩”盛赞之。在上世纪,坝漆有过一段极其辉煌的历史,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工业合成漆的冲击,曾经名噪一世的坝漆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依托产业发展的坝漆技艺一度濒临消失。

一、坝漆技艺及其工艺内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生漆并运用漆液髹涂器物的国家,据最新考古材料表明,中国髹漆史可以上溯至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并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史。又《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已在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中国漆艺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际南方的楚国更是享有“漆源之乡”的美名,其漆器楚风浓郁,惊彩绝艳,名冠当时,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漆文化发达如此,当与荆楚大地盛产生漆密切相关。

(一)坝漆的名与实

坝漆闻名是近百十来年的事,其技艺与坝漆产业相伴而生,相携而行。据文献记载,清顺治年间,利川一带的乡民就争相植漆树,说明植漆是其时当地山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漆的量产甚至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来此经营生漆。据载,1877年,江西省高安漆商邝氏曾在利川设漆庄,采购利川一带的生漆,在毛坝集结封装后输入日本,因当时集散地主要在毛坝人头山,故有毛坝漆之称(又称人头漆)。1919年,坝漆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坝漆由此声名大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坝漆产业一度兴盛。1951年利川坝漆的产量已达5000多担,坝漆外贸出口约占全国生漆出口总量的25%。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坝漆名冠全球”,从此毛坝有了“坝漆之乡”的美誉。后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坝漆生产每况愈下,到1961年,全县坝漆产量仅为175担,创历史新低。直到八十年代初,坝漆才得以启动恢复性生产,产量一度大幅度跃升。1981年的坝漆产量已升至1064担,成为当时恩施州农林产品出口创汇的一块“金字招牌”。

90年代以来,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工业合成漆的广泛使用,坝漆的生存空间遭到全面而急速的挤压,又因时有奸商在销售坝漆时掺假,售卖生漆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坝漆的声誉,从此坝漆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民间的坝漆技艺也一度销声匿迹。进入新世纪,因为“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一批民间艺人开始重新审视坝漆技艺,坝漆产量又有所回升。近年來,随着鄂西文化生态旅游的兴盛,坝漆技艺又悄然兴起,当地艺人制作的漆工艺品开始受到游客的青睐,一些仰慕坝漆之名的专业人士、爱好者、收藏者开始向艺人订购坝漆工艺品,像漆筷、果盘、摆件、手饰、雕件、文玩等被游客带到外地,这似乎预示着坝漆技艺的复兴期已经到来。

(二)坝漆的技艺形态及其内涵

生漆技艺作为承载先民生存智慧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其技艺形态多样,技法讲究,内涵丰富,富于地域特色。坝漆技艺的主要形态有培植与采割、熬制与调配、髹涂与装饰等,下面分别简陈之。

1.坝漆的培植与采割

坝漆漆树品种优良,主要品种有阳高大木和阳高小木两种。大木类植株高,枝丫少,产漆量高;小木类树干矮,枝丫多,结籽率高,漆汁重。当地的漆树培植分两种:一是分根栽培法,生长较快,但不能大量栽植;二是育苗培植法,用漆子播种育苗培植,适合大量繁殖,但生长较慢。坝漆繁殖技艺一般采取的是根系繁殖。植树节前,取距离树干一米左右的嫩根(留足一米的根系用于老树吸收养分),每段剪成20公分,用草灰封住两头,垂直埋入土壤中(较粗的一头朝上),压实土壤,防止水分流失,当地称为“开沟”。待到来年漆苗从根系发芽,长到30-40公分高时,就可以正式移栽了。一般大木漆树每亩可栽80株,小木漆树每亩可栽120-150株。从移栽的这一年算起,需生长七年才能割漆,一棵树可连续割漆30年,每株平均产漆量1.3斤。

坝漆采割相当讲究,切割的方向、尺寸、间隔都会影响到漆树的产量,同时云雾对于采割来说也很关键。割漆时间一般从夏至开割,霜降停刀,时间可达120天。夏至时节,先对漆树“开皮放水”(即第一刀的漆不要),在漆树的漆脉上开一个月牙形小口,开口由小到大、由窄到宽,长度在2-3公分,宽约1公分。第二次割漆时沿着第一次“开皮放水”的口子旋一层薄皮,这时流出的漆液就是所需要的生漆。割漆的时间间隔一般在6天左右,每次采割时都沿着原来的口子旋一次,整个采割期间,一共可旋16次。在离切口下约十公分处切一刀,将贝壳(漆瓢,收集漆液用)卡上,当地称这为“凤眼”割法。

2.坝漆的熬制与调配

采回的原漆不能现采现用,使用前须经过滤、熬制等工序。滤漆时须用一块白布(再垫一块细滤布),用一对竹棍分别缠住白布的两头,把漆液倒在滤布上,然后慢慢向相反的方向扭转,让漆液流入集漆盆中,滤后剩下的则是漆渣(可用作漆画装饰和驱虫)。据《本草纲目》载:“生漆可入药…生漆毒烈,畏漆人乃致死”。一般人初次接触生漆易产生过敏反应,当地人常用土法预防过敏,如用盐水、醋冲洗,或用苦瓜叶、薄荷叶等与菜油混合涂于手上,皆能起到保护作用。据割漆艺人讲,初次接触生漆前,吞下一些新鲜漆液也能防止过敏。

过滤好的坝漆只需用纸盖上即可,待用待售。过滤后的漆使用时需熬制。熬制时间需根据数量而定,一般半锅的量大约熬7-8分钟即可,熬制过程中不需往里面添加任何东西,待到冷却后就成为俗称的“熟漆”。熟漆冷却后,就可以按比例进行调配。坝漆调配是坝漆制作工艺的核心技艺之一,主要有推光漆、素面漆和色漆等形态。坝漆调配的每一种配比参数都是根据地域、环境、季节、温度、湿度等因素和漆的活性率来判定的,并非固定不变。

3.髹饰工艺

坝漆髹饰工艺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艺。漆器经研磨抛光处理后,柔滑细腻,光亮如镜,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当地传统漆器制作多以木胎为主,也有用竹胎和骨胎。如给木器髹漆首先是刮灰,木胎选定后白坯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洁净,是否有色斑、胶痕、裂纹等缺陷,都会影响到涂饰质量。涂饰需对涂面进行各种必要的处理,用调配好的腻子(用植物色、漆角质、双飞粉、猪血调合成),将木胎钉眼和树疤填坑补平,待阴干后,用砂纸将表面打磨平整无隙,刷第一遍生漆,上漆时一般选用头刀割的生漆(抓木效果强),这种工序称为“上底漆”。待漆阴干后,要反复用细砂纸打磨,使其平整无瑕,再上第二遍漆,此时以中刀漆最佳,如此耐心细致重复上漆打磨4-6遍。上述工序完成后即可水磨,水磨时,用木贼草(草本植物)湿水后打磨器面,使漆面呈现出细腻的肉感,之后再上漆抛光,此时器表漆亮如镜。

如果要达到“照见美人头”的效果,工艺和手法则更为讲究,需要对胎体进行前期裱布及后期装饰等处理。可用犀皮漆、菠萝漆、螺钿镶嵌、莳绘等技法在漆面上进行彩绘和装饰。装饰完成后,刷3-5次透明推光漆,然后用砂纸或樟木炭条精细打磨,以画圆圈的方式逐渐打平漆面上的微小颗粒,至光亮照人,显示出绚丽多彩的纹饰,作品才告基本完成。

二、产业发展困境中的坝漆技艺传承现状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作,传统技艺渐次走向衰落,许多手工技艺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持续减弱,有的仅存于人们的记忆中。由于其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衰落,一些传统技艺甚至濒临失传,坝漆技艺的传承也是如此。

(一)传统品牌优势乏优

曾经的毛坝因漆而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坝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坝漆似乎失去了传统品牌的优势。在产业经济时代,品牌意味着价值,拥有了知名品牌,就拥有了市场和效益,也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过去,坝漆因其品质优良,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忽视品牌建设,也未能形成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导致市场上李鬼横行,假冒现象和短期行为严重损害了坝漆的市场声誉和形象,致使其市场地位一落千丈。加之后来坝漆经营由国营转向民营的过程中,销售市场日趋萎缩,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民营企业的经营也举步维艰。

近年来,地方政府充分挖掘坝漆的文化价值,试图重振坝漆品牌,在促进坝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商标等“漆坝”品牌认证,试图让“坝漆”获得正式身份,确保坝漆的品质,以期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寻求转型发展,如与清华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单位开展现代坝漆工艺品的开发;与周大福珠宝等企业合作,将产品研发方向引向高端环保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珠宝盒、红木家具等领域。同时,传统坝漆技艺的传承也开始受到重视,通过培养洪克俭、涂朝清、徐明国、余江等新一批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他们走出去,积极参会参展,重新找回坝漆的文化与价值。这些工作对于重塑坝漆品牌,推动坝漆产业的现代转型发展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转型发展乏方

在现代产业背景下,由于价廉且应用性强的现代涂料不断研发,作为传统涂料的生漆产业,其生存空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坝漆产业在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产业基础薄弱、上中游产业链短、高端产品研发难度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拉动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坝漆产业的转型发展。

由于坝漆技艺及产业发展本身存在耗时长、工艺复杂、成本高、价格不能为普通消费者所承受等问题,在失去作为出口赚取外汇的功能后,坝漆产业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90年代初,毛坝唯一一家从事漆产品加工的民族竹木器加工厂因为转型不成功而倒闭,以此为生的漆匠们或改行,或重新回到传统的走村串户的小作坊经营模式中。当地政府不得不思考转型發展茶业以助农民脱贫致富,在这一导向下,漆农们不得已砍倒漆树,种上茶树。随着茶产业规模日趋扩大,漆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毛坝茶园面积已发展至12万亩,而漆园面积由最高时的6万亩收缩至3万亩,而仅存的3万亩漆园,主要是在政策扶持传统技艺产业恢复性生产而保留下来的漆园基地。现在的漆园主要集中在人头山、青岩等村落。由于这些新近发展起来的漆园基地苗木培育还只有三、四年,远未到可以大规模采割的时间。故而,仅2018这一年,整个毛坝的产漆量也仅在一万斤左右,离规模化生产相去甚远。

据笔者调查,人头山坝漆有限公司是目前毛坝仅有的一家从事坝漆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企业的运作方式是承包漆园生产基地,转包给漆农,通过公司化运作,实现坝漆的产、购、销一体化。企业低价收购生漆原料,通过公司集中销售以赚取差价,公司开发的产品有限,可以说整个行业还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式产业,除了原料还是原料,几乎谈不上产品的研发与衍生。除这家公司外,与生漆行业相关的还有几家作坊性质的工作室,主要承接当地有限的传统髹漆活路,如棺木、家具的髹饰,有时也制作一些手镯、葫芦、文玩之类的廉价工艺品出售。这些工艺品大多由匠人自行设计、制作和销售,由于其艺术性不强,也没有延续当地传统民俗内涵,故而也没有固定的市场,大多在微信圈中宣传和熟人间传播。

手艺产业是一个技艺性、民俗性、创意性极强的产业,其依托的根基是特殊技艺、民俗内涵和地方元素。目前,坝漆所开发的工艺品在技术含量、民俗内涵和地方元素方面都不突出,产品始终走着低端路线,其文化内涵和艺术性亟待开发和升华。故而传统坝漆产业的转型发展,急需思考的是跳出传统单一的产业模式,拓展产业链,找到适销对路的创意和产品形态。可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相对火爆的优势,从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文化艺术体验的创意中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的路径,从而实现坝漆产业的转型发展。

(三)技艺传承乏人

传统手艺是在传统乡村社会滋生起来的谋生之道,曾经作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为现代生活所抛弃。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走进了死胡同,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的发展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乡村传统的手艺被重新审视和挖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乡村手艺人作为工艺造物者和农民,在多种身份之间转换,他们既是乡间的农民,也是厂里、作坊里的工匠,还是销售自己产品的商人,甚至有时还是被请进大学课堂演讲、参加艺术展览的民间艺术家。多种身份在不同场合里的转换造成了手艺人心里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使得手艺人对自我身份认同产生了怀疑,对于自己身份的定位产生了强烈的困惑。因此,社会、政府对手艺人的身份认定以及手艺人的自我认同、家庭的认同,甚至社会舆论的认可,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产业发展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今天,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而人才的缺乏又成为制约许多传统技艺产业发展的瓶颈。坝漆技艺及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令人心酸的人才断层现象,从业人员急剧减少,后续人才匮乏,这些因素无疑严重影响了坝漆技艺产业化的推进。传统的坝漆技艺传授基本上属于师傅带徒弟方式,一旦行业遇冷,学艺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制作要求高、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等负面因素被放大后,使这一传统行业很难再获得乡村年轻一代的青睐。实事上也是如此,从调查所得情况来看,在目前的毛坝,该行业的从业者其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笔者通过访谈坝漆艺人涂朝清了解到,由于坝漆行业特殊,产业链脆弱,从产业的特性讲,目前还无法通过扩大就业养活过多的从业者,这也是当今年轻人远离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非遗”理念的深入人心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普及,今天的毛坝年轻人也开始重新审视这门传统手艺,有不少年轻人开始认识并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其中还包括一些女青年。这些年轻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与年长者不同,老长的手艺人多以匠人自认,而年轻的手艺人则有更高的追求,认为“虽然自己只是个工匠,但更希望自己将来会成为这一行的艺术家”,他们继承了父辈、师傅传承的手艺,但又不甘心仅仅延续这门手艺,他们迫切想通过求学进修或参加等级评定来改变自己的工匠身份,并试图融入更多的创作元素和个人风格。

(四)政策支撑乏力

在毛坝,由于坝漆及其技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现行政策支持也缺乏力度,尽管当地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扶持政策,如茶、竹、漆产业“三合一”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了“百千万”工程的产业目标,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难于落地,在其“三合一”产业发展战略中,坝漆产业并非主体,而是陪衬茶业发展的配角。这里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着现实的困境。坝漆技艺虽然文化附加值高,有开发潜力,但其市场开发远不及茶业开发见效快、获利丰,政府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自然有所偏重。农民也是如此,既然发展茶业能迅速见效与获利,为什么要选择费力且不能马上得利的漆业呢。现阶段,毛坝地区漆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家庭作坊或股份合作公司的形式经营,生产规模小,生产能力分散,产业处于粗放状态,整个产业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经营者相互间也缺乏协作。

笔者时常周转于政府、企业和传承人之间进行调查,在如何寻求坝漆产业的突围之路时,几乎每家都认识到现行漆业要尽快转型发展,但在破解如何转、何时转、谁来转等具体问题时则束手无策。技艺传承人要顾及基本生活问题,无心且无力从事高端工艺作品的研发,企业因为缺乏专业人才难以转型向高端市场发展,产业拓展不能发挥资源优势和合理整合资源,产、供、销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难以产生集群效应。坝漆产业是生计产业,更是文化产业,要有效化解目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唯有政府的科学规划和主动作为才是良策,由政府出面,从文旅结合和休闲农业入手,对坝漆产业做出长远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必要时辅以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从而提振从业者的信心。

三、农村文化产业视域下坝漆技艺的传承策略

坝漆技艺是民众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技艺形式,是当地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在塑造乡村文化特色、拓展乡村文化产业、呼唤乡村文化主体回归等方面,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在此视域下,中国顺应时代发展,及时提出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坝漆之乡”如何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重振传统的坝漆产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聚焦“文创”,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坝漆技艺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必然是走“文创”之路。

现行的坝漆产业及其产品存在许多短板,诸如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基础薄弱、技艺人才少,创意开发人才嚴重匮乏,产品处于低端环节,加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这些因素对坝漆产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与传统的茶产业不同,坝漆产业自古以来就具有技艺属性,本质上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沿袭传统的贱卖生漆资源的老路,而只能从“文创”上动脑筋、想办法,进行生漆资源及其产品的加工、创意与开发,通过新型的创意产品寻找、拓展和占领消费市场。传统技艺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一定是能与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有效互动,让其很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也是坝漆产业、产品开发的基本原则。比如,仅以现代生态器具创意为例,抓住人们重视环保、追求生活品质的心理,做好做足绿色、生态、环保的文章,既可以开发系列既能体现环保理念,又能满足现代生活品质需求的具有强烈现代意味的食具、酒具、水具、茶具、文具、家具等生漆创意产品。从满足现代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漆文化展示、漆技艺展演、漆颜料研制、漆画创作、传统漆器复制为形态,开发出系列现代漆文化产品。从漆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层面,坚持对其核心技艺的保护,重视技艺的手工性、过程化、技艺文化体系的整体性保护,以技艺的传承和精进为目标,留住其中最为质朴的核心技艺。在保护的基础上,可通过与其他文化产业,如影视、动漫、游戏、娱乐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消费形态相结合,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以现代审美为旨归,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现代民间艺术”研发之路,讲好生漆故事,开发出更新颖、更时尚、更丰富、更能抓住当代消费者心理的精神文化产品。

(二)融合“文旅”,创建体验式的坝漆之乡

坝漆既是传统品牌,更是传统文化,这是支撑传统“坝漆之乡”的硬核。坝漆技艺的传承与产业的活化,可以结合当前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走文旅融合之路,创建真正体验式的坝漆之乡。伴随着中国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开始从大众观光向文化体验阶段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吸引了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这些数据表明,具有强烈体验性的传统技艺在助力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又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传统技艺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体验感可能正在逐步地超越以往对其物质需求的程度,成为现代消费社会中一类特殊的文化消费品,能极大地满足消费大众对高品质、高体验、高情感消费的需求。

从漆文化体验入手,做漆文化开发的大文章。利川有凉都之称,每年盛夏,凉爽宜人的气温吸引了大量来此休闲度假避暑的旅客。凭借这一优势,利川能否有气魄向“瓷都”景德镇学习,做一篇“漆”的大文章,建成世界漆都呢?以人头山为中心,把传统村落人头山村打造成一个世界性的生漆文化博览园,把所有漆文化、漆教育、漆体验、漆产业、漆旅游、漆饮食、漆器创作、漆艺欣赏、漆市场漆文化博物馆等全部打包进去,全方位地开发漆文化,使之成为集生漆种植、生漆采割、生漆加工、漆器制作、漆文化展示、漆艺术品创作、漆艺展览与交易、漆食品开发、漆园游艺等诸多创意集合于一体的主题性生态产业园区,将产业与文化、古代与现代、休闲与体验、创意与消费、创作与避暑结合起来,打造现代文旅融合模式的漆文化体验空间。借助现代管理手段和营销模式对现代漆文化体验空间进行文化定位、创意设计和宣传推广吸引世界各地对漆文化感兴趣的人来此体验古今一体的漆文化,体验手工劳作的乐趣。如此,带动的将不仅是传统漆产业的转型发展,而且还将极大地推动美丽乡村的创新发展,从而使毛坝成为名符其实的“坝漆之乡”。

结语

当旧的文化传统被破坏,新的文化特色还没有建成时,就会导致了当下乡村发展千篇一律的问题。乡村振“兴”又何尝不是乡村振“新”呢。乡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从旧文化转变出一個新文化来”,衍变出一套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发展观、生活观、生活方式,以此重构现代乡村的新价值、新秩序。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振兴需要乡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成果也应该由乡民共享。当乡村产业和社区文化建设好了,自然而然就会吸引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回归,同时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知识与资本。当文化主体看到自己的文化被欣赏、被认同,自然能够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励其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重塑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使乡村在全球化和城镇化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未来乡村社会的发展一定是在“互联网+新能源+新文化+工业4.0”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乡土文化的复兴,便捷的交通将打通人与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科技互联网的发展将打破乡村与城市的边缘与闭塞。人们对乡土文化基因的记忆会尤为强烈,需要新的生活样式,希望能寻找到灵魂的归属地,而这恰恰是未来“新”的美丽乡村所能满足的。可以预见,利川毛坝漆文化博览园不仅可以展望,而且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

注 释:

[1] 湖北省利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利川市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2] 政协利川市委员会:《利川文史资料(第五辑)》,利川市金凤印刷厂,2002年。

[3] 田野访谈资料。访谈对象:坝漆技艺传承人涂朝清;时间:2019年6月16日;地点:毛坝五一村。

[4] 田野访谈资料。访谈对象:毛坝文化站站长廖建军;时间:2018年12月3日;地点:毛坝镇文化站。

[5] 田野访谈资料。访谈对象:坝漆老漆匠黄开榜师傅;时间:2018年12月4日;地点:毛坝新河村。

[6] 田野访谈资料。访谈对象:毛坝坝漆有限公司合伙人杨运;时间:2018年12月3日;地点:毛坝沙坝村9组。

[7] 田野访谈资料。访谈对象:毛坝镇书记曾维权;时间:2019年12月4日;地点:毛坝镇。“三合一”即用楠竹做利川红茶的包装盒,用坝漆来装饰楠竹,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拉动的产业链;“百千万”工程即一百块钱楠竹,一千块钱坝漆,一万块钱红茶”。

[8]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美丽乡村市场建设分析》,网址: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190308-732222dd.html。

责任编辑:王作新

文字校对:曹英英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生态化保护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13BM2067)。

作者简介:李刚(1993-),男,江西南昌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王祖龙(1966-),男,湖北荆州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史论、书法文化、传统手工艺。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
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实践探讨
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之衍变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试论贵州苗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