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客在融合报道中的创新运用与发展
2019-09-10文希
文希
摘要:在媒体融合时代,“两会”一直是各大媒体运用新技术创新报道方式的新闻竞技场。Vlog作为短视频内容呈现的一种新样态,以视频观赏性高,受众参与感强,创新第一人称视角等特点,颠覆重大主题报道的严肃叙事,客观真实地记录新闻背后的新闻,拉进时政热点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2019年“两会”报道的媒体盛宴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媒体融合 两会报道 Vlog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有人说,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各大媒体在两会重大主题报道中运用新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报道形态和新闻呈现方式。5G通讯技术、4K高清直播、VR、AR全景沉浸、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为传媒行业赋能,增强了两会报道的传播效果。Vlog的刷屏是媒体在短视频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增添了新的色彩。截止2019年11月29日,微博上以“两会Vlog”为话题的阅读量已经达到了1.5亿,2.6万的讨论量。其中人民网联动600余家政务机构和媒体单位,覆盖1.8亿人次,以Vlog创作者的身份讲述群众的两会故事,取得了不俗的融媒体传播效果。
一、Vlog的兴起与特点
Vlog是“video weblog”的缩写,即为视频网络日志。指的是Vlog作者以视频的形式代替文字图片记录个人日常生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与网友分享的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新样态,是博客在短视频方向发展的演变体,因此也被称为“视频博客”。创作这些视频博客的用户则被称呼为“Vlogger”。在国外Vlog始于2006年意大利移动运营商联合推出的创新性移动视频博客服务“My Video Blog”,韦式大词典于2009年收录Vlog这一词语,最早的一条Vlog在2012年诞生于YouTube上。经过多年技术革新,现在国外的Vlog发展已基本成熟,每天每小时都有成千上万的Vlog在YouTube上产出。国内Vlog近年来才兴起,历史相对较短,主要使用人群集中于千禧一代,青年文化社区B站为Vlog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18年新浪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开始进军Vlog,为大众所广泛熟知与运用。
Vlog的快速发展与短视频平台息息相关,但相比于文字、图片、短视频或其他传播形式来说,又有其自身独特优势,满足了新媒体用户的个性化追求与媒介使用习惯。在时长上,与抖音、快手、腾讯微视等15-60秒短而快的微视频不同,Vlog时长普遍在3-10分钟左右,这样的叙事节奏既能为受众提供比较完善全面的信息量,又不至于消磨用户的耐心。符合用户碎片化时间对完整视频内容的需求。在内容上,Vlogger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原创素材,选择美食、旅行、美妆、穿搭等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个性化自我呈现与展示,贴近受众生活,使观赏者更加具有亲切感的同时也会增加Vlogger的人格魅力,继而激发Vlogger创作Vlog的激情,保持内容的原创性、丰富性,为视频内容的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比起同质化低俗化的内容更能保持住受众的兴趣。
二、媒介融合下Vlog对传统新闻业的变革
在5G技术强力推动下,视频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Vlog作为短视频中的新生力量,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关注和探索的焦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Vlog与视频新闻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也纷纷开始利用Vlog的形式实现转型升级,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传者与受者角色融合
传统新闻业的生产主体以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为主导,受众则扮演着被动接收信息的角色。以Vlog为代表的短视频将受众也纳人新闻生产、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去,Vlog用户兼具内容生产者与传播者双重身份,形成了PGC(专业生成内容)与UGC(用户生成内容)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在时政报道中,记者不再是刻板的播报者,而是化身带领大众一起直瞰现场的视频博主,并且通过询问的方式与大众对话交流。用户在观看Vlog的同时还可以点赞、评论、转发去分享自己的观点。Vlog制作广门槛和成本并不高,用户亦可用手机以第一参与人的身份现场拍摄制作Vlog。今年人民网发布的《两会夜归人》系列Vlog将镜头聚焦报道两会的记者和普通大众,讲述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夜归人背后的故事,使两会报道充满温度。
(二)叙事方式人格化
媒介生态的变化导致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叙事方式包括讲述新闻事件的叙事者、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时空结构。传统的时政报道形式严肃而刻板,Vlog的出现解构了传统新闻模式化的播报方式,以亲和平等的人格化叙事打动年轻受众。首先,报道的叙事者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记者。在Vlog开头,记者通常会介绍自己的身份,所处现场的环境和本次拍摄的主题。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能第一时间传达给正在观看Vlog的受众,受众的代人感增强。其次,法国文论家、文学批评家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划分为全知视角,纯客观视角和观察周围事物的限知视角三大类型。在Vlog新闻报道中,记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访问被采访者以及观察现场环境,这样身处其中的限知视角既能带动受众的情绪又能真实展现事物的原貌。最后,叙事的时空结构可通过镜头景别、运动、转换等方式体现,现在比较常见的方式是以时间順序记录Vlogger的生活。如两会期间,陕西传媒网女主播通过Vlog记录自己早上起床去两会采访、写稿、拍摄、剪辑直到凌晨两点的过程,展现了平凡人对工作的坚守。这种人格化的叙事贴近生活,易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
三、Vlog在“两会”报道中的创新运用
新技术的发展是媒体融合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支撑。媒体作为两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抓住新技术革新的机遇,突破Vlog只记录个人生活的局限性,将Vlog这种新兴传播方式创新运用到两会新闻报道中去。据微博搜索显示,话题#两会Vlog#下人民网、人民视频、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通过上会记者的身份采访记录两会的现场情况,讲述我与两会背后的故事,以视频日志的形式呈现给受众,累计产出368条Vlog,30岁以下年轻人是微博上两会信息的主要接收者。由此可见,这种新型报道方式为时政新闻的传播吸引了年轻用户的亲睐。
(一)第一视角看两会提升情感共振
媒体融合下媒体形态的演变更迭正在消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充当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希望以一种平视亲和的交流手段获取形态丰富、价值多元的传播内容。传统新闻报道形式正统而模式化,Vlog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时政新闻严肃报道的叙事风格,贴近受众生活和心理,提升了两会报道的人情味和观赏性。如中国日报社的“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围绕刚人职一年多的记者小彭第一次上会的经历,以轻松明快的方式记录了她从参加两会衣着的选取,采访姚明,解答BBC记者提问到寻找制作爆款视频秘诀的全过程。跟着小姐姐的视角自然地给网友科普了两会的相关信息,且塑造了可爱认真的记者形象。这种注重体验感、过程感,通过人物来贯穿两会报道有助于摆脱僵化的报道模式,与受众产生情感共振。相比以往的第三视角报道新闻,Vlog以“我”这第一人称视角来进行叙事,记者小彭以自拍的方式透过镜头与受众直接对话,即使有被访者,记者也与受访者一起出现在镜头画面,避免第三方视角的产生,拉进了记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两会报道更接地气且具有亲和力。
(二)巧用融合新技术增强用户现场参与感
Vlog是新闻行业在媒体融合下对新技术的创新运用,是对新闻生产流程的重构。Vlog新闻既具有报道的真实客观性,又具有视频博客年轻个性化的特点,互动性强和代人感强也增加了报道的感染力与传播力。5G通讯技术的使用,4K超高清技术的发展,VR、AR震撼逼真的视觉效果将两会Vlog报道带人智媒时代。新科技硬核技术无论是在新闻生产的时效性上还是两会报道的现场体验感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如央视网拍摄的一分钟速览政协现场的VRVlog,运用高效的传输技术将VR全景与视频直播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录了从记者排队入场到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整个过程。延时移动画面配上酷炫的转场特效极大地提升了Vlog的观赏体验,使没有去到现场的受众也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整个会场的布置,了解会议进展的流程,极大增强了受众的现场参与感。
四、Vlog在“两会”报道中的矛盾
两会Vlog是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下对重大时政类报道的有益尝试,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短视频的形式向受众传达信息相较于传统报道有着突破与创新,但目前将Vlog运用于新闻领域尚未成熟,还存在着一些矛盾。
(一)娱乐化与严肃性的矛盾
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其内容严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是人们认识世界、采取决策的重要依据。而Vlog是伴随着记录个人生活琐事而产生的,与时政新闻这种硬新闻不同,具有趣味性和娱乐化倾向,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来源于视频博主的个人人格魅力,受众对有价值的新闻性信息关注度相对会被削弱。部分博主为博取眼球产出低俗化内容也是对受众注意力的一种消耗。在Vlog两会报道中,涉及具体时政新闻的内容较少,关注两会台前幕后的花絮内容较多。《不一样的开箱,代表进京带了啥?》的Vlog對五位人大代表的行李箱物品进行揭秘,将本该关注两会代表职能工作的受众注意力转移到关注代表个人生活细节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真正时事热点的关注度和时政新闻的严肃性。过度娱乐化的呈现会模糊两会报道的焦点,反而不利于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传达。
(二)真实性与表演性的矛盾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演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人们所表演的自我并非真的自我,而是被符号乔装打扮后的自我。Vlog起初作为在镜头面前展示自我的休闲娱乐载体,视频博主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得不加入戏剧表演的成分。两会报道作为新闻,真实性是其第一要义,与Vlog自带的表演性所有冲突。《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Vlog报道也是经过前期策划,确定主题,选择拍摄和剪辑的结果,不是直接的展示现实而是对现实的再构成再呈现。Vlog两会报道创新了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形态,但如何化解新闻真实性与Vlog表演性的矛盾还值得商榷。
五、Vlog发展的优化策略
在媒体融合时代,传媒行业可以运用一切新技术新平台改进报道的形式和提升报道的质量。Vlog凭其原创性、趣味性、亲和性、代人性、个性化、生活化等特点备受年轻群体的追捧,用Vlog报道两会是媒体紧跟最新科学技术在时政类新闻进行网络传播上的一次创新实践。但Vlog作为舶来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本土自我创新上存在不足,如何更好推动Vlog在传播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
(一)找到个人呈现与时政报道的平衡点
2019年可以说是Vlog运用在新闻报道中的发展元年,各大媒体使用Vlog报道两会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报道内容的质量与传播效果参差不齐。Vlog追根溯源还是采用视频日志的形式记录分享个人生活,受众主要的兴趣点在于关注Vlogger本身的个人生活。媒体在制作两会Vlog时大多是通过记者的视角去重点呈现两会的内容,脱离了拍摄者本身生活的展现,受众对于时政新闻Vlog的兴趣度会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媒体工作者找到私人生活呈现与严肃时政类报道之间的平衡点。Vlog作为博客在视频网络化演进的产品具有网络传播的性质,其视角的亲和性,与网民生活的贴近性,传播渠道的社交性是吸引年轻受众关注两会的有利武器。将青年网络亚文化融合到时政报道的主流文化中体现了时政报道亲民化的转变,两会Vlog是媒体在严肃时政报道中的有益探索。
(二)内容与技术协同并进
技术创新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助力,技术使新闻生产更加简洁、高效,形式多样。媒体利用新技术对两会报道的新闻产品层出不穷,Vlog的出现就是媒体的实践成果。在技术创新的热广风口上,一些新闻报道专注于渲染技术而忽略新闻叙事逻辑的连贯性与系统性,而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还是向受众传递有效的信息。媒体应该重视内容价值的回归,在技术面前保持理性。在技术运用层面上既不能对视频进行简单的拼接,又不能过度追求酷炫的视觉效果忽略新闻内容本身,寻求内容与技术的协同并进。媒体可以培养Vlog制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创造出更多本土创新性强又具有正能量的Vlog作品。传播平台也是Vlog发展的关键环节,除了活跃在B站、微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优酷、爱奇艺、腾讯等网络视频平台也是重要的传播渠道,构建平台建设加强内容监管,Vlog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可期。
六、结语
Vlog内容短小精悍,叙事节奏轻松明快,制作方式简单快捷,细节化的生活表达方式,声音与画面的融合传播,满足当代受众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需求。Vlog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视频传播形式,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改变,其个性化的展示和娱乐化的风格在两会报道中体现了高度的亲和力和趣味性,也为重大时政类新闻报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Vlog新闻的产生是媒体融合时代内容生产与媒介技术良性互动的成果,虽然目前我国Vlog处于起步阶段,但5G、大数据、VR、AR等媒介技术的更迭是Vlog强有力的助推器。媒介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专注优质原创内容的生产,警惕过度娱乐化的风险,找到技术与内容的平衡點,让新的媒介形态承载有价值的信息,Vlog未来在新闻领域的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陈昊冰.Vlog火了——2019年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的创新与反思[J].传媒论坛,2019(10).
[2]田龙过,陈中玥.基于“两会”报道看Vlog的运用与发展[J].传媒,2019(9).
[3]曾祥敏,刘思琦,唐雯.2019全国两会媒体融合产品创新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9(5).
[4]易艳刚.VIog为什么这样火?[J].青年记者,2019(12).
[5]吴果中,陈婷.视频博客:两会报道最具创新性的应用[J].新闻战线,2019(19):73-75.
[6]郝玉佩,重大新闻报道中的Vlog叙事研究——以2019年全国两会Vlog报道为例[J].新闻论坛,2019(05):15-16.
(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传播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