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9-09-10张杨金涛伟邹元君
张杨 金涛伟 邹元君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加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信息化人才,使之有效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文章从现实出发,首先对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进行阐述,其次提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策略,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7-0145-03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cs disciplines, and cultivating the informational talents needed in the new era to effectively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cs discipline, and secondly proposes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informational talents, hoping to have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cs; subject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al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已开始服务于教育行业,并且在医学行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这种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计算机操作方法、医学信息学等有关知识,建立成熟的医学信息系统[1],为医疗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医学研究需要获取最新信息,动态化处理获得信息,这样才能跟得上医学技术发展步伐,符合中医药学领域发展的新形势。但是从当前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现状来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概述
中医药信息是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信息保障,大力推动中医药信息化保证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医药信息化的建立基础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了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两方面的内容,是两者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医药药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临床中药方剂可重复性较差,这些复杂因素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节奏,在国际化发展中遇到阻碍。随着全球中医药形势的转变,开始将计算机与多媒体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引入到中医学中,逐渐演化而成了当前的中医药信息学,加工整理中医中药书籍、配方等多样化形式的中医药资源,对此展开分析及研究,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同时成为了传播和继承中医药学的重要方法途径。
当前传统中医药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现代西医药学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较,中医药学的信息形式和信息手段都存在缺陷。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结合了信息科学和中医药学的优势,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古老的中医药学中,从中发挥出两者的优势,逐渐形成更加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信息系统[2],让两者产生内在的聯系,充分利用中医药知识宝库中的瑰宝,传承和创新了中医中药学,同时也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缺失部分,从长远发展眼光来看,这种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更加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
二、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及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体系框架和目标不够明确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定位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方向,决定其是否能够在以后发展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符合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资料文献报道,中医药信息学尚未在全国内形成统一共识,关于中医药信息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及内涵方面产生分歧。现阶段在学科教学目标上,部分院校侧重于中医药学理论知识,部分院校侧重于信息技术操作知识,两者之间不能达成平衡,基于对中医药信息学内涵的认识,涉及到中医临床、科研、教学过程等多项信息获取、保存、管理及传递和利用等方法知识[3],其技术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琐碎,还不能很好地支撑起中医药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在利用信息技术方法上还不够清晰,当前正处于前进中的摸索阶段,在解决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技术规范和个体化诊疗体系建立和疾病防治体系中积累经验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信息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学科研究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内容复杂多样,牵扯了多个学科分支的组合,需要运用到多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因此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其评价机制要全面系统,其同行评价是现阶段学术界采用较多的评价机制,占据了学术科研和师生考核的重要地位。但是这种评价机制的实施需要有同行专家,如果没有那么同行评价便不存在,限制了少数中医药院校的学科建设及发挥。中医药信息学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等特点,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理解困难。因此中医药信息学包含内容复杂多样,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站在不同的理解角度上会得到不同的学科评价机制,学科评价标准建立困难,因此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例如在高级期刊发表论文和申报科研项目上审核时间长。
(三)学科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现阶段,多数中医院校开设的中医药信息学师资队伍薄弱,其讲授人员主要是来自中医药学或者是信息技术学的教师,其科研人员主要是交叉学科课题转化而来,这导致在开展科研学术活动时人员组织上混乱,中医药院校没有建立专门针对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的平台,校内科研活动资源有限[4]。此外,政府及院校忽视了这门学科的建设及发挥,没有充分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集中研究的核心人才较少,基本上中医药信息化研究人才都是学科边缘化科研人员,技术力量和平台设置等都不能促进学科建设,其客观研究和主观研究都不具有可持续性。
(四)学科教育体系不规范
由于中医药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学校在设定学科体系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作为两种学科融合而成的课程,其各自的研究对象、手段和表达方法都有所不同,有着严格的学科界限和标准,其交叉的学科内容带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导致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在师资建设、学科组织、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带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处于尴尬的境地,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知识组成结构不合理,学生在不规范的学科教育体系中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中医院校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和敏锐性不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学科创新意识。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教师研究不够深刻,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这一方面的突出性贡献人才不多见,在学科培养和前沿教学者大师级人物少见,国内中医院校在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教学体系中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从而影响了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良好发展。
(五)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高质量人才建设是学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着眼点,但是现阶段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中尚未形成科学、合理、规范和高效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机制,这不仅阻碍了学科建设,而且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都带来消极影响。首先从专业设置上来看,根据调查发现,国内仅仅有9所中医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办学规模逐年扩展,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但是其他国内14所高等中医院校没有开设信息化管理相关课程,中医药信息化学科更是少见[5]。并且在已经开设的中医药信息化学科中,学校及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细化,思想不够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但是现有的师资队伍在以往培养过程中信息化特征不明显,并没有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因此中医药信息学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够,教学层次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此外,现有学科人才培养教材使用的仅有《实用中医信息学》不同版本教材,各大数据平台上有关中医药信息化学科研究资源较少,教材种类单一陈旧,内容侧重于理论性知识,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教学特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三、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框架结构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框架结构是学科建设及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正确把握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特点及定位的基础上,找到特色技术及优势领域,深刻理解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形成的时代环境、面临挑战、发展机遇等。笔者从当前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研究中发现,其包含大量的概念性基础知识、信息化技术研究知识和特定环境应用知识等。这些都是学科复杂性科学观点下的重要框架,需要采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工具来诠释和表达中医药知识体系,以现代化学科发展眼光来规范中医药信息学中的术语,正确构建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框架结构。其中技术研究包含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技术等多项内容,向着中医药智能化和自动化人性需求进步,在获取中医药信息、保存、传输和管理等多项现实活动中,存储大量的中医药临床相关数据和真实案例情况,在技术满足的情况下可以保存真实中医药治疗案例,得到相关中医药技术平台的认可和支持。
(二)加强中医院校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组织建设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兼具中医行业和信息行业的双重特点,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时要综合考虑到两者兼备的人才,这会深远影响到中医药的创新性和跨跃式发展进程。跨学科研究的主要观点在于运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勤于研究的习惯。兼具中医药知识和信息化研究思维的科研人才更会选择研究工具,同时准确把握研究方向,理解研究的可行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通过自己拥有的交叉学科知识,对中医药信息学加以创新,这需要院校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建设起学科的系统机制。
(三)设置系统化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课程
在明确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系统化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课程,合理安排学生课时和授课内容,其主要包括一是中医药信息学概论,向学生介绍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历程、相关中医学和信息学概念,适当对学科内涵进行拓展,让学生明白新时代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地位,其所具备的作用和研究方向等。二是中医药信息学处理技术。当前社会主要欠缺的是信息化人才,学生在课程培养中掌握中医药信息输入、输出、保存、转换和处理等多个流程步骤,学会在数据库中检索相关中医药知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掌握最新处理技术,符合国际化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加大中医药信息化实训课程比例,提升技术的实践能力。三是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和信息化语言系统,中医药中包括众多术语名词和标准化的语言结构,在检索中需要输入这些规范性的语言,并且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也需要输入专业语言,因此信息化人才必须要掌握中医药的语言系统并加以运用。四是中医药信息学的运用,当前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中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课程培训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实训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争取培养出新时代要求的信息化人才。
(四)構建中医药信息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培养中医药信息学信息化人才的主体实施者,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到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进程。中医药院校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保证中医药信息学知识的顺利传播和集成,引导培养现代学科人才,重视教师团队的组建,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中医药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都是中医药院校应该考虑的重点内容,合理提升教师团队待遇,采用多种形式的人才师资培养模式。一是结合新时代信息化人才的学习特点,引入高学历、高层次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尤其是对学科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考核要给予高度重视;二是为在校学科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其得到再培养,同时鼓励骨干教师自觉向着应用型、复合型和交叉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例如开展某项中医药信息学课题的研究,将科研结论转化为应用成果。
(五)重视学科的实践性教学
上文提到当前中药学信息学科过于重视理论讲授,忽视了信息化技术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中医药院校需要单独开设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所需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并且建设医学信息学专业实验室,引入先进的软硬件设备,通过学生在医学信息实训软件中的练习,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信息化技术,让学生熟悉信息操作环境、流程和相关注意问题,以此验证中医药信息学中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信息化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信息化和理论化兼备的人才,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学生在医学信息系统中能够掌握药房管理系统、门诊管理系统和临床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等多种操作,让学生在实验室信息系统中进一步掌握信息化技能,缩短了未来就业岗位的适应时间,更加符合中医药信息学所处行业的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在建设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时要准确理解其内涵,把握其定位,从新时代所需人才的特点出发,进一步优化专业教育体系,合理化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健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真正培养出信息化人才,增强学科活力,提高学科竞争力,符合新时代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稳步发展,最终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兴华,虞舜,王璐.关于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C].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2014.
[2]武红利,王卫星,徐春生,等.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医药信息学建设中的价值[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5-7.
[3]张婷,林江,孙抗,等.浅谈信息技术对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1):134-135.
[4]沈杰,赵兴官.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2):1-3.
[5]王志辉,刘青萍.特色高端复合型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