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2019-09-10李婷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意识形态话语,产生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互动的建制性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语言实践。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表现为网状信息传播模式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自由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社会整合的难度。为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需要通过对话语表达理念、话语内容及话语表达形式的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吸引力和引导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语境;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7-0030-0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需要用一定的话语开展工作,“谁在说”“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四大要素,即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对象和话语形式。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更加多元,包括学校官方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意见领袖自媒体、草根自媒体。大学生作为话语对象,在新媒体时代下呈现出属于他们青年一代的话语特征。因此,在多元话语主体及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形式必然需要不断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特质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也催生了新媒体语境。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使新媒体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增量。学生在哪,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阵地就在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离不开一定的话语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借助语言、文本、图像等开展对话沟通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其内在的特质,更区别于其它政治性话语。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意识形态话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介,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其特有的意识形态性,体现了一定阶级的精神思想,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平台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互动的建制性关系

乔纳森·波特(Jonathan Potter)指出,“不认为存在着能够脱离人们语言的客观实体,相反,社会世界和个体是被言语实践不断建构的,语言是建构的积极媒体”[1]。话语建构社会世界,实质上就是在践行话语者的意图和目的。一种或一套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话语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或教育文本、教育语境、教育平台等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构性关系就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互动的交往关系,他们在具体的思想教育活动中总需要通过一定的文本或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愿,这使得双方在语言交往中不断建构意识能动功能。话语的双方不仅仅处在一个关系网络中,确切地说是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众多关系网络发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沟通互动建构起来的关系意义系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的关系,这种关系非单向、灌输式的交往,而是双向、互动式的沟通形式。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语言实践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才能产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出现的根源。”[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与建构而成的,通过汲取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内容与形式,加工提炼上升为教育话语。话语研究者福柯提出,话语是一种语言实践,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同时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在教育交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实践化,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规则,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出来,显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能动性与建构性。

二、新媒体语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挑战

语境不同于环境,它是实现自我对话及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手段,包括语言、情景和参与者三个因素。新媒体语境指通过新媒体平台和传播手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包括新媒体语言、新媒体情景、新媒体参与者等。新媒体语境依托新媒体手段,有别于其他语境,一是新媒体语境以人的交往为前提,且这种交往具有虚拟性;二是新媒体语境在虚拟世界中賦予了受众极大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交往需求、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等,延伸了现实生活的交往。三是交往方式得到转变,微视频、表情包、GIF动画等成为新媒体的常见的元素,这种视觉化效果使信息获取更有效率。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不仅创新了话语交往方式,还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但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1.网状信息传播模式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方式从一元中心的线性传播转变为多元中心的网状传播。大学生接收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权利是平等的,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一方独占信息传播源的格局。在此过程中,学生各群体纷纷崛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话语信息在海量信息传播中存在被淹没、被质疑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引导工作和议程设置。新媒体技术在推动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勇于创新,乐于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在新媒体平台上表达心声、反映个性需求,这种转变极大地冲击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2.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创造了短小精悍、个性十足的网络话语,呈现出来的表达方式就是碎片化、简单化和游戏化。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严谨性、规范性、完整性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话语表现为内容重复、表达肤浅、娱乐化、口水化等特征。这些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颠覆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必然带来认知碎片化、思维碎片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性化、逻辑化表达方式,与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间形成了一道“话语鸿沟”,从而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注入新元素、新语境,从表达内容、表达方式上进行转变是跨越鸿沟的必然之路。

3.即时性与自由性的信息传播增加话语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难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性,在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然需要進行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也就是在把握社会规范、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理性整合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大量隐蔽性强、渗透性强的西方文化思想,通过网络技术传播扩散到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其中就不乏反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反社会的偏差思想。一些敌对分子通过新媒体技术,散布各种政治偏见、谣言等,意图通过政治理念或价值观念的渗透实现其西化、分化的目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的能力,弱化了意识形态社会整合的力度。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想道德规范等话语内容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人才培养需要的思想品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语境呈现出的网状信息传播模式、碎片化表达方式、即时传播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为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迫在眉睫。

1.更新话语表达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更加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性主体地位。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发布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一元中心”,其权威形象的建立不能再依靠强制性地灌输给大学生。一是要坚持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原则。著名的教育学家福斯特指出,“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当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3]。这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能在话语论证中拥有同等的参与权利、同等的表达权利、同等的实施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学生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二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风格。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需要改变以往刻板、枯燥的语言风格,让教育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合理利用网络语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此,加强互动、平等对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间性,减少与大学生之间的隔阂,增进大学生对教育者及其教育目标的理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与必然之路。

2.话语内容贴近生活世界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

“碎片化”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冲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教育体系,话语表达具有系统性、宏大性、深刻性等特点。在表达碎片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过程中,应主动将系统性内容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精细化加工,打造符合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升话语的吸引力。具体而言,一是增强话语表达的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必须赋予话语更多人文关怀的元素,如生命情感、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关怀,将话语内容从“碎片化”“工具化”的表达方式转变到具有人文关怀、体现生命关怀的价值上;二是增强话语内容的生活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教式、概念化、公式化的表达模式,通过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具体的社会热点、时政新闻、榜样人物切入,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融入“碎片化”的社会生活中,用青年的话语体系回答青年大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思想困惑,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学真信。

3.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力

由于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传播具有快捷性与自由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不断加强。教育者不能忽视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影响,反而要紧跟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的发展,依托这些表达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一是开拓高校红色文化的网络平台,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新阵地。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短视频、直播软件、交流论坛等平台和手段,实现红色文化的发布、红色文化的传播、红色文化的交流等各项功能,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提高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关注和认同程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二是加强媒体融合,研发集思想性、知识性及艺术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将纸质书籍制作成电子杂志、电子课件,也可以将优秀的团课党课、红色文化活动等主流文化特色经典活动制作成视频,供大学生在平台上下载学习、交流讨论。通过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元素相融合,依托融合媒体技术提高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力。

参考文献:

[1][英]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维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M].肖文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7.

[2]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0.

[3]田建国.大学教育沉思录[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197.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李婷(1993- ),女,广东梅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8XG07);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研究”(课题编号:18ZS0172)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