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赵一曼
赵一曼
摘 要:在中学数学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但是,中学数学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的抽象性思维比较弱,所以学习数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不能适应学生以后的发展,教师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导学互动”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数学教学
在以往的中学数学课程中,很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程,没有尊重学生的能动性,也没有创新教学模式,依然在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了厌烦的心态,学习效果也就比较差。因此,教师应该更新以往的教学观念,将“导学互动”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为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在以往的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占据着权威性地位,没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和能动性,教师将知识一股脑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讲台下面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课堂质量非常差。“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体,在学习中积极思考探究,这是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够让师生共同成长。
一、引导学生自主课前预习
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在学生预习前为他们规划预习的方向,让学生清楚预习的重点,从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系统制定导学案的内容。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思维程度和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在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最后,教师应该在课堂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互动”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教师接下来讲授的知识,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规划的方形科学有效预习,为提高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做好功课。教师在导学案中應该清楚为学生标出重难点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预习重点科学预习。
比如,在《几何图形》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清晰的导学案,为学生列出预习的提纲和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及深进行预习;第二步,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将生活中的图形作为教学资源,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的联想概括出几何图形的特征;第三步,让学生感知点、线、面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思考探究不断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
二、强化课堂中的交流合作
在中学数学知识的讲授中,无论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讲课,数学知识依然是讲课的重点,关系到课堂效果。课堂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参与情况是息息相关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发挥出学生学习地能动性。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应该在恰当时机采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因式分解》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中像学生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否存在关联?第二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创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小组合作水平认真思考探究,在讨论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时,不能将最终答案一股脑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合作探讨,最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归纳总结就是将整个课堂中的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比如,在不等式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概括出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以及不等式的式子,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概括知识时找到知识的联系。
结语:总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运用此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洪潮.“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03):14-16.
[2]吴晓娟.关于“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