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2019-09-10黄雪梅
黄雪梅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SAQ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AQ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心内科较常见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持久性、压榨性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等。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和病理性Q波,血清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于发病3h后升高。临床治疗原则为镇静止痛、改善心肌缺血情况、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缩小梗塞范围、抢救濒死心肌、积极预防并处理并发症、防止猝死。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如果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机体不可逆性损伤,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与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临床不适感,促进患者预后。急诊护理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方法,根据疾病特点,制定好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计划,将传统的被动化抢救转化為主动化,为抢救治疗节约时间,避免资源浪费,从而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6.58±6.54)岁。观察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9.56±6.25)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观察组(常规护理):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止痛、常规扩血管、溶栓药物治疗、24h持续心电监护、吸氧等。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内容主要包括:①成立急诊护理路径专业小组:小组人员由科内骨干组成,每位成员均经过急性护理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急诊路径的实施内容、规范护理行为、专业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等,要求每位护理人员明确护理方法、基本路径,培训结束后,护理人员均经考核合格后上岗,且每位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协作。②急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加速患者入院护理流程:分诊台护士评估接收到的患者病情,开通绿色通道,通知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做好抢救准备,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抢救室抢救。开通绿色通道:医生对患者首次评估,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抢救工作,根据医嘱对患者实施抢救,5min内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道,8min内完成血液采集并送检,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必要时吗啡止痛,15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报告,30min内完成各项检查。抢救期间稳定患者情绪,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做好介入准备,以防在患者出现心衰、休克等紧急情况时,给予导管介入溶栓治疗。积极预防:患者病情稳定后,为预防梗死复发,应积极做好二级预防,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饮食,禁烟戒酒,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定期门诊复查。
1.4 评价指标 ①根据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患者机体功能状态,该量表主要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度5个维度,满分为10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标准分=(实际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该方面最高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100%。②根据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对急诊护理路径的满意度情况,量表克伦巴赫系数为0.831,满分为100分,判定标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9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非独立样本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检验,<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Q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SAQ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因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若抢救不能及时,极易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有效性极为重要,护理人员需高效利用时间,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项抢救准备,实施急救措施,提高抢救效率,促进患者预后。
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工作中按照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路径,具有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精确性等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Q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有效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对急診护理满意度。分析其原因为:成立急诊护理路径专业小组,组内成员均经过专业培训,护理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不断增强专业素质与技能,组内成员分工明确,采取责任到个人的护理模式,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先抢救再挂号缴费,简化患者入院流程,根据病情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症状轻微者,由科室医生先给予对症治疗,病情严重者,直接进入抢救室救治,避免延误病情,在保证护理流程完善的同时,实现医务人员之间的无缝交接与合作,提高医护沟通与护患沟通,减少可能出现的医患纠纷。提高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接诊第一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抢救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急救准备,极大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溶栓治疗赢得充足时间,极大的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抢救患者生命。为了让患者接受更全面的护理措施,待患者病情稳定时,护理人员积极安抚患者情绪,告知患者,抢救手术成功,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普及心肌梗死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治疗与护理计划。教会患者懂得识别心肌梗死发生时的表现及自救方法,若出现无诱因的心绞痛,应立即卧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拨打救护专线,为抢救争取更多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疾病预后,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伏蕊,杨跃进,窦克非,等.中国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和诱发因素的差异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4):298-302.
[2]李英,王容芳.急诊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4):8-10.
[3]张晓芬,袁承军,何玲.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8):1272-1274.
[4]高润霖.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5]于莉,张会永,杨关林.构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证结合疗效评价量表体系的构想[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08):71-74.
[6]刘丽娜,王旭东.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2):10-13.
[7]王咏梅,刘晖,安辉,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3):3047.
[8]刘志锋,莫均荣,柴仁杰,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3):250-253.
[9]文申英.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效果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8):993-994.
[10]张小娟,李云霞,袁玥.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22):3512-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