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到底睡的什么床
2019-09-10王占民
王占民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的“床”字至今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就是教科书上,也是多数初学者认为的,是一种卧具,即同现在的床一样。解释为:李白坐在室内临窗的床前,看到银白色的月光像霜一样洒在地面上,于是他仰望着天上的明月,引起他思念自己远方的家乡之情。学习诗歌首先应该看的是诗的写作背景。公元726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时年26岁的李白旅居淮南,在一间扬州旅舍中思老家、念旧国(指蜀地),在那个月明星稀的九月十五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在同时同地同景之下,李白还作有一首《秋夕旅怀》。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这首诗知名度不如《静夜思》,但细细读来也能感受到诗人的落寞和孤独。从公元725年开始李白仗剑出蜀,辞亲远游。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帶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漂泊一年后来到扬州,本想有所作为的他却在扬州一病不起,这就是为什么一向积极乐观的李白写出如此带有低落感的诗的原因。这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26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左右作于扬州的旅舍。首先是那时候的窗户是没有玻璃的,只有大户人家才会用纸糊上或者弄个帘子挡在窗户上;其次,那时的窗户多数不能打开,能打开的也是往上开,而且开窗幅度都比较小,因此坐在床上看见皎洁的月光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解释说是胡床,类似于现在的马扎和躺椅,2018年4月份《山东教育》上有作者论证此说,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也认为是胡床。似乎各种论据也都能站住脚,但是李白并非在自己家空旷的院落,而是在扬州的旅舍呢?况且江南的房子多房房相连,比较密集。“古老的房子,窄窄的弄堂,即使是大的院落,院子也比较狭”。在旅舍又哪有闲院子摆一张胡床呢?况且,当时李白大病初愈,久在旅舍,烦闷异常,尝试着出来溜达溜达,透口气,总不至于拿着一张胡床吧?更值得商榷的是坐在胡床上更应该是一种休闲,是一种闲适之乐;若是带着离愁或者其他烦恼,又哪有心思拿着一个马扎溜达呢?至今也没见过类似的诗句。至于旅舍是否备有胡床,也有待商榷。
再一种解释就是指井栏。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专门将他考证的结果写成论文,指的就是井栏。我倾向于这个观点。
扬州多井栏,“处处名泉,家家水井”。市郊有水井约五百六十眼之多,更有天下第五泉,蜀冈第一泉等名泉。就在2017年10月还发生了“天下第七泉”井栏被盗事件。
最早以井栏称床者见于《乐府诗集》:“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还看稚子照,银床系辘轳。”“裁衣魏后尺,汲水淮南床”。这三处中的“床”都指井栏。“银床”最初是指银子做成的井栏,后来作为一种美称把石井栏也叫银床,如“唐人谓井栏为银床”,但仍有把石井栏叫做“石床”的。如《景定建康志》卷19歌咏“景阳井”有诗云“石床空染胭脂恨,不比双妃楚竹斑”。说“银床系辘轳”说明银床上架有辘轳。《全唐诗·卷392》李贺《后园凿井歌》也说:“井上辘轳床上转。”因此清胡世琦《小尔雅义证》卷4说:“井栏,承辘轳者。”这样就说明井栏和睡眠之用的床一样,在功能上都能放置东西,这也是井栏叫做床的另一个原因。“床”作为井栏解并成为水井的直观的象征,这在古代诗歌中有大量体现。李白的诗中也是有多处出现。
行文至此,可以看出,李白大病初愈,带着离愁,带着迷茫,带着纷繁的思绪漫步于旅舍之外,不知不觉来到一口古井旁,一首《静夜思》,有感而生!
当然,无论是哪种合理想象的“床”,只要是不忘思乡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