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艺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2019-09-10付鑫慧

美与时代·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茶文化

摘  要:中国茶艺是茶文化中的瑰寶,更好地传承茶文化要求我们深入了解茶艺。道家美学思想对我国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力。茶艺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并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影响。通过认识中国茶艺和道家美学思想的联系以及从道家美学角度去解读茶艺的人、茶、水、具、艺、境,有助于加深对茶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茶艺水平,弘扬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关键词:道家美学思想;茶文化;中国茶艺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艺作为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涵盖了人、茶、水、器、境、艺六个方面。茶艺包涵了冲泡茶叶的手法、品评茶叶的技法以及饮茶时的意境感受。在历史进程中,茶艺深受儒、释、道影响,发展成为独特的饮茶艺术。道家以追求真为最高层次,真即事物的本源、自然和道,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出道、有无、坐忘、虚实等美学范畴渗透到茶艺的方方面面。研究其中的道家美学思想,对于茶艺内涵的延伸和深化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学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从美学角度审视茶艺,有助于全方位理解和传承茶艺与茶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深厚的古典美学和悠久的茶艺相结合,为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美在自然、虚静、有无、技道等审美范畴在茶艺中的表现和影响展开论述。

一、茶艺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之“美在自然”

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道即天地之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1,道是非语言能表达的“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1,自然即自然而然。《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2]216天地的美在于自然并不在于言说,美和四时运转、万物生长类似,它具有自身的规律。“美在自然”的观点源于对道的理解,美长存于天地间,无法用言语描述,它是自然而然的。“美在自然”即美在自然而然。美在自然表现在茶艺中,就是追求自然、朴质、本真、简洁的品格。

(一)茶叶的美在自然

茶叶本是自然之物,有着幽薄芳草的自然之美。《茶经·一之源》中有“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3]62,强调野茶为优。历代文人墨客以茶叶自然本真的审美趣味写了无数诗文。明代田艺蘅赞美绿茶“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4]。唐代刘禹锡指出:产茶环境自然幽静,茶叶生长于阳崖阴岭处、竹下莓苔地中,凝结天地灵气化为山中清物,成为自然纯洁的意象。韦应物欣赏茶性纯洁,写有“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5]15。茶叶从古至今,无论是市井小贩、文人雅士,还是达官贵人,他们对茶叶的欣赏都表现出了“美在自然”的审美趣味。

(二)茶人的美在自然

道家美学崇尚人的自然本真,茶人亦以性情自然真挚、品行精简淡泊为准则,追求精神自由和真我,向往闲适简淡的生活。从明代画家文徵明所绘画卷《惠山茶会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松林中茶人自在游乐,或坐于井旁手持书卷吟诗,或入神观看童子煮茶汤,另有一边散步赏景,一边轻声交谈者。茶人淡泊闲适的生活状态跃然纸上。唐代诗僧皎然在《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说:“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5]141。茶人精行俭德,以茶为嗜好,而不以酒为伴。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描写了一位“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5]17的茶人形象。茶人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不为世俗所扰、追求真我的人生。

(三)泡茶之水的美在自然

饮茶之人,皆知水的重要性,称水为茶之母。水之美在自然表现为泡茶选用自然纯净之水,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陆羽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3]91古人用水讲究源、轻、清、甘、冽、活,以自然新鲜的活水,远离人居住之处为上等。古人对烹茶之水不仅有味甘质纯的考虑,也有审美的需求。《红楼梦》中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水煎茶,甚是风雅。雪水源于天地,使茶汤滋味更加甘甜,香气越发纯正,汤色更为透彻明亮,美就在茶和水的交融之中。名茶和佳水的绝配,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如西湖龙井茶配上虎跑泉,易武茶配上易武古茶山山泉,相近相融便是两全其美。

(四)品茗环境的美在自然

一场美的茶艺活动,不仅美在茶、水、器等,更美在它所营造的氛围和环境。人们要置身自然清幽、雅致清净的饮茶环境中,才能放下身心。因此,茶艺的品茗环境尤为重要。宋代杜耒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6]475寒夜以竹炉煮茶,月光映在茶汤中,嗅着梅花香吃茶,意境清雅脱俗。境的选择也随四季变化。黄龙德在《茶说》中说:“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炉,梅开雪积,饮于冬也。”[7]207春夏秋冬景致各异,花柳庭阁、林泉风月别有韵味,于每一处饮茶均有不同的意境,因地制宜,境中茶、茶中境才能融为一体。今人不能和古人一般于明月清风、林泉竹下饮茶,却可以将茶室布置得充满自然之态。利用门窗将阳光引入室内营造出光影婆娑的效果,搭配插花和绿色植物,以及小桥流水、风吹竹林的音乐烘托自然灵动的氛围。在有限的空间里几枝桃花、一朵莲蓬、几节枯木都表现了现代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

(五)茶器的美在自然

古有器为茶之父的说法。茶具作为中国艺术的分支,以追求自然为特征。茶器的美离不开“自然”二字。紫砂壶受到历代茶人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最大程度地呈现了茶叶的本真,更是以其古香古色的质朴外观让人爱不释手。紫砂壶造型多样,其中仿自然之物的壶形惟妙惟肖,有葫芦壶、茄段壶、梨形壶等。以梨形壶为例,其身材苗条,线条简洁流畅,朱红梨皮尽显自然之美,故是壶中妙物。茶器的自然之美还体现在陶瓷如冰雪、如美玉的质感。唐代陆羽提出“青瓷益茶”的说法,青瓷类冰似玉和茶汤相应,使茶汤尽显翠绿。明代甜白釉花口杯也是以其白似凝脂积雪、细腻温润而闻名。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8]无论是类冰似玉,还是凝脂积雪,都是瓷器的美在自然表现。

二、茶艺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有和无、虚和实”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道作为宇宙的开端,天地的初源是“无”,但是作为世间万物的母体,它又有了“有”的含义。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正是这种有机的统一,世间万物才可以生生不息,变化发展。中国艺术包含虚实结合和有无相生的美学思想,常为人探讨的艺术意境即抽象的情和具体的景的统一、实和虚的统一、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茶艺中同样含有“有和无”“虚和实”的美学思想。

(一)茶艺动作中的虚和实

人们在表演茶艺时,其肢体动作经常运用虚实结合这一手法。茶艺表演中写实的肢体语言符合真实的逻辑,但是它不同于一般生活的写实语言,带有夸张和美化的部分[9]。写实和虚拟肢体动作相结合创造出艺术意境引导欣赏者进入审美的境界,让茶艺有了更大的感染力。现代茶艺表演中有寓意的动作能使欣赏者产生联想。例如,“凤凰三点头”,手执壶向公道杯中匀茶水时,手腕顺着水线流畅地上下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鞠三次躬表示欢迎。洁具时右手和左手均向内旋转茶杯,有摆手示意“客人来”的含义。“韩信点兵”,就是在每个茶杯中匀入少许的茶后,再向每一杯中点斟茶水。“关公巡城”,即依次来回向每个杯中斟茶。

(二)茶与水中的有和无

茶、水相依,从古至今泡茶用水都为人所重。嗜茶成癖的乾隆皇帝曾亲自测定玉泉、珍珠泉、惠山泉、虎跑泉等,还将之分为七品。泡茶是一个化无为有的过程。水是无形无色之物,恰是通过水之“无”,茶的色泽、香气、滋味才能完整呈现。唐代郑谷写蒸青压饼茶汤的美“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5]106。静态之茶的色、香、味溶于动态之水是有和无相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称赞点茶水乳交融之美,苏轼说“烹茗僧夸瓯泛雪”[6]484宋代陈岩则云“碧玉瓯中散乳花”[6]432。茶水交融其滋味或浓醇、或苦涩、或回甘,我们在有和无的变化中感受人生百味。大理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清苦之茶让我们想到做人先苦后甜的道理。甘甜之茶使我们想到人生苦去甘来,终将硕果累累。第三道回味茶代表了淡泊的人生境界,蓦然回首过往,仍保持安然的态度。

(三)茶器中的虚和实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虚实是相依存的,并且虚胜于实。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茶汤无形,无器不盛。通过可感触的茶器,茶得以品饮。而器物本身即為有无、虚实的结合。《考工记》“梓人为筍虡 ”一文记录了器物中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钟声、磐声为实,使人联想到赢类和羽类的动物声为虚,虚实结合开拓出了一个艺术审美的空间,提升了器物的艺术品味。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体现于茶器中。例如,被称作“三才碗”的盖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为承托。故有“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10]的含义。盖在其上,碗在其中,托在其下的形象为“实”,所引发的哲学意义为“虚”。清代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其壶身依照松、竹、梅三者树干合为一体的外形铸造,细微的竹叶、竹节、松针、梅花栩栩如生,使观赏者似觉林间生机无限,大自然中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小松鼠灵动活泼,妙趣横生。唐代以后,竹泥茶灶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以四季常青、坚韧不拔的竹子作装饰,使人联想到高雅不俗、清苦不凡的苦节君子形象。明代时大彬仿照供春壶,制作了容量较大的“大彬提梁壶”。其扁球形的壶体大而饱满,却并不会给人笨重之感,就是因为之上的提梁把制造了有弧度的“虚”的空间,从视觉上减轻了壶体本身的厚重感。整个提梁壶以实带虚、以虚带实,巧妙地将丰满的壶体和提梁把的留白部分相结合,达到了视觉上的微妙平衡。无论是盖碗、束柴三友壶,还是竹泥茶炉和大彬提梁壶,无不是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在茶器中的完美运用。

(四)品茗环境的虚和实

一场优秀的茶艺与“境”的构造分不开。虚实结合是构造茶之境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境”是一个包含了虚实、有限和无限的习茶空间。细微到茶具、插花、茶席,大到环境、光影等,构建出实用的饮茶空间,为“有”,而“有”所打开的用心灵感受的想象世界便为“无”。诗情画意的环境、简洁质朴的茶席、生机盎然的插花,每一细微处均流露出虚实结合的美学概念。茶席常需疏密调和,留有空白。茶席插花时,我们经常将花枝安排在花器一侧,另一侧留出一定空间,大片留白带给我们无限韵味。营造饮茶氛围时用光影模仿自然环境,以实映虚、以虚映实。阳光透窗而入,花影树影婆娑,茶气氤氲映于墙上似云烟飘飘。虚实营造出的意境引发物外之境,象外之旨,这便是有限和无限、虚和实相结合的美妙。

三、茶艺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致虚极,守静笃”

体悟道,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只有无欲才能虚空,只有虚空才可以无欲。“致虚极”就是保持空明的心境,让全部身心进入忘我的状态。“守静笃”重在静心、清心、寡欲。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和老子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心斋”是说要去除偏见、功利之见。“坐忘”即是忘记自己,达到物我两相忘的境界[11]。任何审美观照必要有一个虚静空明的心态。

虚静审美思想和茶艺密切相关,一方面茶叶具有清净和涤烦的作用,饮茶能使人进入空明虚静的心境,有助体悟禅理道法;另一方面保持虚静是饮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们只有保持内心虚静的状态才能体会茶之真味,体悟人生真味。受此影响,人们主动选择幽静简朴的饮茶环境。老子说过于沉浸在五色、五味、五音中会使人失去自身的和谐。在有限的饮茶空间中,减少环境的干扰。身心沉静放松,方能修身养性,升华心灵。静可生慧,心中宁静空明,才能品出茶中精神。明代黄龙德说:“茶灶疏烟,松涛盈耳,独烹独啜,故自有一种乐趣。”[7]206心境澄明方可以感受茶中乐趣。

四、茶艺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之“技和道的关系”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对“技”和“道”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2]31庖丁整个身心伴随着一定的节奏,产生了如同乐舞一般的效果。庖丁最初三年凭技解牛,三年后他凭借道解牛。此时庖丁的技术炉火纯青,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像是在表演舞蹈一般,这便是道技合一的自由境界。道家美学思想中,道是技的超越和升华。技是纯粹的技术过程,技是道的基础,是体道的表现[12]。茶艺表演中离不开纯乎自然的技巧,也离不开形而上的道。茶艺技巧可以使茶人冲泡出一杯好茶。如若做到心中有茶道,进入道技合一的自由境界,就可以创造出一场具有感染力的茶艺表演,展现出茶艺中的美,并且将所获得的精神快乐感染到观赏者,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五、结语

道家美学思想都是围绕“道”这个哲学概念生发的。在此影响下茶艺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特征,自然、本真、朴质始终贯穿于茶艺中。人、茶、水、具、境、艺等要素均呈现出自然之美的审美追求。由“道”生发的虚静之美、有无相生之美、虚实结合之美是茶艺艺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追求自然之美亦是茶艺的创作原则。道家美学对“道和技”的理解是未来茶艺和茶道结合的关键点。

我国茶艺历史悠久,煎茶、点茶都曾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如今茶艺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形式多种多样,但难免有鱼龙混珠的现象。茶艺如何从形式化的流程,向有文化内涵和丰富韵味的层面提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在茶艺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展现真、善、美,增加其感染力,以及使人受到以茶修身的熏陶,心灵和精神得到升华,是值得研究的。未来茶艺的发展应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结合,不断提升茶艺的审美和文化内涵。道家美学思想是先人的智慧,仍保持著鲜活的生命力。若能以道家美学思想为指导,使茶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感染每一个人,将会是未来茶艺发展关键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徐澍,刘浩,注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先谦,集解.庄子[M].方勇,导读、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程启坤,杨招棣,姚国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4]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典籍选读[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113.

[5]钱时霖,姚国坤,高菊儿.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6]钱时霖,姚国坤,高菊儿.历代茶诗集成·宋金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7]郭孟良.中国茶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8]宋应星.天工开物[M]. 钟广言,注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180.

[9]吕波,龙华.浅谈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思想战线,2011(A1):351-352.

[10]叶羽.茶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124.

[1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14.

[12]王晓丽.浅析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1(12):17.

作者简介:付鑫慧,郑州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育与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茶文化
茶文化教学对幼儿审美的影响
虚实融合的对外汉语传统茶文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探讨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困境及创新路径研究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浅谈茶文化如何在高校宣传推广
校园茶艺飘香
贵阳市400余名机关干部参加茶文化活动
茶都茗史翰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