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朗读传递美好

2019-09-10贾洛川

美与时代·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朗读者朗读

摘  要:监狱是一个关押形形色色罪犯的独特世界。这里既是惩罚犯罪的行刑之地,又是罪犯改造的教育熔炉。对罪犯的改造,是一件非常复杂、艰难的事情。对于今天监狱关押的不同类型的罪犯来说,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如果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其身上美好的一面,向其通过包括朗读这样的渠道不断传递美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是会有所好转的。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通过朗读对罪犯的改造或传递美好绝不仅仅关系到罪犯自身,还关系到罪犯背后的千万个家庭,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朗读;《朗读者》;传递美好

许多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见一个个刚入监的罪犯昏迷的眼睛,经过自己包括通过朗读的美好传递,犹如星星一样明亮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被点燃了,且熊熊蓬蓬,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言喻。而且这样的传递和点燃,也并非以“红烛”式的自我损耗,甚至自我牺牲为前提,而是如《巨流河》中齐邦媛回忆吴宓曾指点她的:“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近年,一档由中央电视台推出,董卿担任主持人、制作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旨在以个人成长、情感经历、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感朗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实现传递美好的作用。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2018年3月30日,国家广电总局确定《朗读者》为2017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由《朗读者》节目传递美好产生的轰动效应,不由联想到有关用朗读向罪犯传递美好,使之获得救赎的一些事情。

先是想起在国外也有一部题为《朗读者》的电影。片中的大意是,1959年,15岁的少年迈克,站在一个乡村教堂门口,注视着36岁的女人汉娜,她独坐在听众席上,听着儿童唱诗班的歌声,为歌声的美妙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迈克觉得她太美了,那些儿童的歌声太美了,那天下午的阳光太美了,那一刻他如此迷恋上了她……

这是影片《朗读者》里的一个镜头,也是令观众最难以忘怀的一个镜头。多年以后,成为法律系大学生的迈克,在旁听一场纳粹审判时竟然与这个女人不期而遇,当得知这个为儿童唱诗班歌声而热泪盈眶的女人,竟然曾经是一个纳粹,还是一个文盲,她曾组织奥森维斯里的囚犯来给她朗读小说,然后再无动于衷地将他们送往毒气室,这让迈克陷入极大的纠结之中。

坐在法庭里,迈克泪流满面,他无法将“那个女人”和“这个纳粹”拼贴在一起。一方面,“那个女人”在艺术美面前表现得如此敏感、投入,被儿童唱诗班的歌声感动得热泪盈眶;另一方面,“这个纳粹”竟残忍地视生命如草芥,把生命當粪土。当他的同学指出冷静思考纳粹罪行之不可能时,迈克大喊一声:“让我试着理解!”此后她占据了他的一生。

他试图理解,试图传递美好。他试图理解为什么一个如此对美善感的女人可以如此残酷,一个对杀人没有羞愧感的女人却以不识字为耻。只要一个人还有对美善感的心和羞耻心,他想,她就还有救。于是,迈克开始了对她的漫长的救赎,对她传递美好。他朗读文学作品,录音下来,然后寄给狱中的她。她根据这些磁带,对照图书,最终学会了阅读。影片结束处,汉娜自杀了,并要求迈克将自己的全部积蓄交给一个犹太幸存者。如果要总结这部影片的思想,或许有多种解读。但从救赎的角度至少可以理解为:在对一个纳粹文盲罪犯的救赎中,作为新一代德国青年的迈克不仅通过朗读传递美好救赎了汉娜,使汉娜在法律层面完整地体现了接受法律惩罚服满刑期后在出狱的前夜以死向逝者谢罪,曾经愚昧而泯灭的人性得到了回归的美好一面,同时,以迈克为代表的新一代德国青年也洗刷了自己的罪恶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这里值得推崇的是,在这部影片中,汉娜并不是那种美妙绝伦的女人,她是一个既对美善感的女人,又是一个残酷的纳粹的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善与恶、美与丑十分尖锐地交织于汉娜一身。对于迈克来说,竟然会热爱这样一个女人,穷其一生地靠近她,使她“学会了阅读。”这也正是迈克了不起的地方,通常爱一个好人容易,而爱一个恶人则令人不可思议。而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爱才彰显出后者的不凡。迈克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美好在。尽管汉娜曾经是纳粹,是杀人恶魔,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这并不能否定她也是一个如此对美善感的女人,是对美好有一定把握能力的人,是一个以不识字为耻的人。这就是汉娜可以被救赎的内在源头和希望火种。只要通过不间断的美好的传递,激发其心灵的感动,总能触及到汉娜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最硬的坚冰也总有被消融之日。正是凭着这种“理解”和坚持对美好的传递,迈克最终让汉娜学会了朗读,埋葬了过去的罪恶。这也正是从事改造罪犯工作的监狱干警以及那些做罪犯帮教工作的社会志愿者更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监狱是一个关押形形色色罪犯的独特世界。这里既是惩罚犯罪的行刑之地,又是罪犯改造的教育熔炉。而就对罪犯的改造而言,是一件非常复杂、艰难的事情。因为这种复杂、艰难所涉及的对象,是世界上最复杂、对人与社会充满怨恨,因作恶而为人唾弃、又同时需要予以拯救的特殊人群。如果说要教育引导一个人真正构建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过程已经很艰难,充满曲折与反复,而要改造罪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复归其与他人和社会的正常关系,其过程显然比正向的引领和构建更加艰巨困难。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是被动应对,还是主动进击,十分现实地摆在每个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面前。我们主张的当然是后者。曾经看过一本书名:“明知世界冰冷,也要尽力燃烧。”这也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同样的意思。或如诗人王小妮在《上学记》一书的前言中谈到自己所做的努力时,则这样写道:“如果他完全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我们尽管可以做最坏的估计。”就监狱服刑罪犯而言,改造难度无疑超过常人,但既然法律裁决只要一个罪犯罪不至死,作为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锲而不舍地帮助其改过自新,哪怕是面对顽石,哪怕是徒劳的也要让他发生。即使面对当下不太如意的周围环境,面对的改造对象也许无力做大的改变,但作为一个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也不是不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哪怕影响一点算一点,挽救一个算一个。就算你影响了一个、二个、三五个罪犯,积累下来,就会影响上百个罪犯。另外还有许多干警与社会帮教志愿者和你一起做,就会影响上千、上万的罪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会变成了不起的成就。

其实进一步讲,事实上,世上所谓的坏人或者说监狱里的正在服刑的罪犯,也不都是铁板一块,在他们身上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只不过假恶丑暂时占上风。如果说影片《朗读者》中的汉娜还有对美善感的一面,还有以不识字为耻的一面,这正是可以救赎的火种,迈克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去试图理解,并且终其一生,使一个不识字的她学会了阅读,忏悔了自己的罪恶。那么,对于今天监狱关押的不同类型的罪犯来说,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如果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其身上美好的一面,向其通过包括朗读这样的渠道不断传递美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是会有所好转的。

接下来不妨从监狱干警运用朗读传递美好的角度,举一个发生在上海市宝山监狱的实例。罪犯戴某曾为发泄内心烦躁,将熟睡的陌生人缪某用砖块击打,后又持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连刺缪某数刀后逃离现场。案件侦破后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押至上海市宝山监狱服刑。监狱干警通过对该犯的了解,发现其成长过程中多遇挫折,特别是一段时间因工作解雇、女友分手,多种负面因素叠加使得其在特定的境况下就发生了前面提到的一幕。尽管该犯有遇事盲动、冒险暴力的一面,但监狱干警在接触过程中也发现了闪光的一面。如一次监狱组织罪犯收看一档中国古典诗词类节目,该犯表现得比平时更为关注,私下里还常议论回味。监狱干警就有意识地与其聊起中国古诗词的美和意境,以诗言情,以诗说事,该犯被紧紧地吸引住。干警便趁热打铁,要求该犯每周至少背一首古诗词,并请他在监组周讲评时当众背诵,阐述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与状态,解释诗词的意思。持续一段时间以后,该犯的精神面貌起了变化,原先的粗俗之气有所改观,思想汇报也更有文采,在任何场合发言,会时不时冒出一句古诗词。古诗词俨然成了他的语言符号。后来的发展,该犯与刚入监时判若两人,处事时不再极端与暴力,多了些豁达与礼让。这也许是诗歌朗读的魅力起到了作用,监狱干警所传递的美好起到了作用。

再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社会帮教志愿者通过朗读向监狱服刑罪犯传递美好的实例。曾被评为上海市十佳社会帮教志愿者的沈恩泽,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自68岁从黄浦区图书馆退休,一直乐于甘愿做一个社会帮教志愿者。他不仅亲自到某些监狱为罪犯创办书法班,开设书法课,还为多家监狱创建了图书馆,鼓励罪犯读好书,学会朗读作品。此举为监狱服刑罪犯称好,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沈老说:“能够为改造罪犯做点事情,传递一些美好,能够让罪犯通过朗读有些许改变,说明我这个老头子还能派用场,我就很开心了!”从这个实例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帮教志愿者包括通过朗读这一形式向帮教对象不断传递美好、不断输出正能量给罪犯带来的可喜变化。

罪犯被判刑入獄,法律与社会把罪犯交给了监狱及干警,把一群需要帮助的人摆在了社会帮教志愿者的面前。面对罪犯,作为执法者,作为社会帮教志愿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个责任绝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刑罚或给予一些同情关怀就足矣,而更是要考虑到罪犯的改造与新生。更应当以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去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一个悲观绝望的罪犯,如何让他开始充满希望?一个心怀疑惧的罪犯如何能让他敞开心扉?一个暴虐无常的罪犯,怎样让其改变野性,复归正常?一个破罐破摔的罪犯,如何让其从自暴自弃中解脱出来?

这个责任的忠实有效履行,离不开美好的传递,其中包括通过朗读传递美好。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就是罪犯面对的最为直接的燃灯人与传递美好的光明使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也好,更好也罢,“美好”或“趋于美好”,应该是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开展工作的题中之义。从一定意义上说,监狱改造罪犯或传递美好的本质就是,让罪犯通过“改造”或通过传递美好由丑劣变得美好,甚至变得更加美好。这应该既是监狱干警以及帮教志愿者的应尽之责,也是其必然追求。这里所说的传递“美好”的元素,应该是积极的、善良的、人性的、生活的、生命的、温润的、柔软的、悲悯的、善良的、阳光的、希望的、诗意的……

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与罪犯相遇于监狱,看似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遇见了你,而不是他,必然是总要遇到一个或几个人。既然相遇了,我们就要试图找到传递美好的入口,打开传递美好的通道。其中朗读就是一个最佳入口和通道。传递美好好比阳光,通过朗读的入口与通道带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罪犯虽然有其抗拒、抵触、遮掩、伪饰、狡诈的一面,但也要看到,身陷囹圄,其内心百感交集,痛恨、悔恨、内心十分脆弱,迫切需要另一种必要的阳光,包括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通过朗读传递美好。通过启发他们对一首诗、一首词、一篇小说、一篇散文、一封家书的朗读,也许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美好传递,会如一丝纤细的阳光,能使跌入生活低谷的罪犯得到一丝光亮的指引,获得新生的勇气,看到新生的希望,从而最终引领他们走向明媚的未来。前面提到的影片《朗读者》中的汉娜和上海市宝山监狱的那个罪犯戴某以及沈老所帮教过的罪犯,就是通过作品或诗歌等的朗读受到了美好阳光的照耀和沐浴,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再开阔些,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通过朗读对罪犯的改造或传递美好绝不仅仅关系到罪犯自身,还关系到罪犯背后的千万个家庭,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监狱干警以及社会帮教志愿者通过朗读来传递美好,是有极强的发酵性、扩展性、辐射性的。它不仅给人世间传递了美好、带来了美好,清除了罪恶,又升华了自身的美好价值。记得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一束火苗》中,一个卖灯笼和蜡烛的孩子替一个牛倌点亮了灯笼,想象着:“我点亮的火,会到什么地方去呢?”牛倌把火传给了过路的人,过路的人再传给拿着锣和鼓的山里人,让他们在火光里寻找失去的孩子……很久以后,孩子还忘不了当初自己点燃的那束火苗,想象着它已经传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传递美好,正是这一束火苗,传到远方,传到未来,点燃别人,也点亮了我们自身。

参考文献:

[1]董卿.朗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2]刘瑜.观念的水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新美南吉.新美南吉童话全集[M].周龙海,等译.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2013.

[4]齐邦媛.巨流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贾洛川,上海政法学院警务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朗读者朗读
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