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巧用学习类APP

2019-09-10夏令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夏令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学习类APP进入了学校和学生的视野。虽然学习类APP能有效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但是它也夹杂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学校和家长应引领学生学会鉴别学习类软件的利弊,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以使“互联网+教育”能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学习类APP;责任本位;学科需求;鉴别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42-03

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了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的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各地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校园。基于此,笔者梳理了全国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部分落实文件,发现各地学校多是由分管教学和分管信息工作的部门在具体负责制定预防方案,继而让班主任教师配合予以实施。从这些文件细看相关的举措,笔者发现各地多是在查有害APP的源头、评测已经使用的学习类APP的隐患,并针对新开发的APP的居多。与此同时,对指导教师如何学会甄别软件利弊的多,而指导家长以及学生如何正确运用的却寥寥无几。因此,笔者呼吁此类问题要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有必要及时制定相关的有效对策。

一、厘清学习类APP的乱象

《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的文件中,第四条聚焦的是“探索学习类APP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要想探索学习类APP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需首先厘清“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学习类APP的乱象。

首先,APP是指为手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用户体验的手机软件,因此,基于此初衷,APP软件成了成年人打发时间的“消遣剂”,成为制止儿童啼哭的“静音剂”,更为可怕的是成了儿童视力下降的“祸害剂”。其次,基于对手机的依赖习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陷入“机不释手”的漩涡中。而此时,一些有害的学习类APP就披着“助力学习”的外衣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校园和教师与学生的视野中。

综上所述,作为育人之地的学校,要协同家校社的力量,共同管控有害学习类APP的蔓延,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鉴别和自护的能力,拓宽对学生的“绿色上网教育”。

二、规范学习类APP的使用

严控有害APP进校园是全社会近年来聚焦“电子产品”使用的第二次呼喊。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孩子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此次教育部出台的文件主要是从时间上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但如何对已经习惯使用学习类APP的学生开展有效的鉴别、自护教育,是新电子媒介给予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新挑战。在此,毋庸置疑的是,APP时代已然来临,这种不可逆的趋势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学习类APP将来一定会朝着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实用的方向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教育者需要提高警惕,需明晰学习类APP的类别,严格监督 APP进校园、进家庭的基本流程,即“进入把关——试用评估——鉴别自护——常态监督”。这是让学习类APP“遵规守纪”地进入学生视野的必备流程,在此流程下,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明确学习类APP的本体价值

笔者结合学习类APP的利弊,反复比对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辨析中摸索出一条在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使用学习类APP 的“三部曲”(见下图)。

(一)助力学习:明晰学科需求

学习类APP的第一本位是“助力学习”。科任教师在向学生推荐APP学习软件时,需要自己先掌握这款APP的学科需求。以“悟空识字”为例,语文教师需从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评价这款APP软件,经分析,这款软件能提供的有用价值主要集中在“听”和“读”上。同时,语文教师还需细细分析开发者融入的其他元素,比如设置的趣味闯关游戏,以游戏为向导吸引学生,再辅以动听的音乐,进而带动学生听觉、视觉上的感触。分析至此,我们发现这款学习类软件可能对低年級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效用,但是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则益处较小。综上,学科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段需求和学科教学价值的指引为学生选择适合的APP学习软件。

(二)科学精神:掌握鉴别要领

学科教师在对学习类APP做好基本鉴别之后,关键还要提升家长和学生的鉴别能力,努力使他们成为健康绿色上网的自护者。在此,笔者尝试以“课外调查+主题班会”的方式,引导家长和学生分析、鉴别学习软件的好坏,活动以“鉴‘网’‘智’来——做学习类APP软件首席安全官”为主题进行。该活动简要设计如下:

1.课外调查。出示家长网络问卷:“关于您孩子对学习类APP软件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关于学生使用学习类APP的家长网络调查问卷

2.主题班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带领学生体验APP学习软件的利弊。首先,教师展示课外调查结果,并让学生结合日常使用的学习类APP软件来思考自己在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其次,小组选派代表分享使用心得,以“关键词”的形式将小组观点写在题板上。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分析,需从学生提供的关键词中,检验学生经常使用的学习类APP是否凸显了学科的价值本位,即是否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

(三)责任担当:明确协同育人

学校首先邀请家委会成员参与前期的问卷调查,再邀约家委会代表参与主题班会。同时,为更方便引领家校协同育人,我们引入了“做学习类APP软件首席安全官积分卡21天打卡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1.打卡时长。家校间本着“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的来有效推进学生对学习类APP软件的使用,并力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点推进。从学生“主动自控”和家长“乐享监管”两个维度来推进活动的进行。

3.激励机制。班主任根据每位同学的积分表现和家长评价,每周评选出“学习类APP软件首席安全官”,并给以奖励。

参考文献:

[1]拉比尔.S.巴塞.情境管理——全球新视角[M].石晓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鲁川.论班主任的价值领导力[J].教师发展研究,2018,(06).

[3]高丽娟.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
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互联网+教育”:重构学校生态的“转基因”工程
“互联网+教育”重构教育新生态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