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校协同的初中生学习新样态

2019-09-10邵静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8期

邵静

摘   要:在馆校协同的背景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博物馆资源开发博物馆课程。这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有力体现,而且也是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拓宽学科教学原本边界的重要形式,对开阔学生视野、构建学生学习新样态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馆校合作;博物馆课程;学习新样态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125-04

博物馆资源广博、原始而直观,是公认的优质社会资源,学校应利用优质的博物馆资源开发学校博物馆课程体系。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如果学校想深入挖掘博物馆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质,还需借助博物馆的专业支持。所以以馆校合作的形式,利用校外优质的博物馆资源开发学校博物馆课程,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 拓宽学科教学原本的边界,构建学生学习的新样态,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也是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一、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文件,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免费开放工作。”2014年,国家文物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委托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具有良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基础的国有博物馆,与本地区教育部门、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挖掘、研究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项目,积极探索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并在全国推广。”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有效推进全国各地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利用博物馆资源成为中小学校日常教学的常态。”《国家文物局2018年工作要点》还特别明确“要健全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机制,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

(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将教育列为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之首。教育是学校的主要目的和职能,同时教育也是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和职能。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延伸的关系,若能实现二者的协同教育,可达到学校、博物馆和学生发展三赢的教育效果。纵观各类文件,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在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各级各项政策的方向性要求来看,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构建学生学习新样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甚至会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体制。

二、国内外可以借鉴的经验

在国际上,西方国家馆校协同开发学校博物馆课程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并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如英国的馆校协同涉及多个领域,馆校协同行为的依据是基于“如何利用馆校共同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思考,其内部的完善机制是促成合作的关键;美国巴尔的摩的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与学校等教育系统发展中长期合作项目,其特色是驻校服务,其中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之“让我们一起做历史”巡回项目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日本馆校协同的成功经验,是通过基础教育改革来进行的。在国内,北京和上海馆在该领域的研究开展较早。201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史家小学合作开发了《漫步國博——史家课程》,并合作编写了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2015年上海市科技馆启动了“馆校合作”项目,“校本课程”成为联系学校和场馆的重要纽带。2016年,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科技馆“馆校合作”项目总结会议上,来自全市16个区的127所中小学校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馆校双方将围绕“开发一批博物馆课程、培训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创新型学生”三个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江苏的南京博物院从2015年起,与幼儿园、中小学校以及高校合作开发了《中国纸文化的实践研究》等课程,其中岱山小学《小学生博物馆人文历史课程》的影响力较大,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国家宝藏》的节目录制。

纵观现有的该领域的研究资料,我们发现,西方国家开展馆校合作的历史较长,机制较完善,国家支持也较全面,其成功经验可以被合理借鉴。而我国的馆校合作起步较晚,现在正处于国家、地方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的阶段,大城市内的大型博物馆已经做了前期的实验,虽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暴露了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

三、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的价值

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馆校协同下博物馆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既有利于构建学生学习的新样态,又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还有利于创新馆校协同机制,但这一切都指向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

(一)拓宽了学校教育的边界

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拓宽了学校教育原本的边界,将丰富的博物馆馆藏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教师在研究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整合内容、改进课程结构,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助力学校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二)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听讲”为主的知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而博物馆资源的直观性、真实性、原始性、综合性和广博性,可以弥补基础课程中依托于课本而进行教学的单一性,博物馆课程自带的学习研究性、动手操作性、走访实践性、学科综合性都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创造了条件,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与此同时,博物馆课程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逻辑结构,从以知识为逻辑结构的课堂转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结构的课堂上来。重要的是,馆校协同教育为学生拓展学校之外的优质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融入到学生学习之中,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优化了初中教育的新样态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服务、提升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大政策背景下,在我国馆校协同合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时刻,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境中,进行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将为普通中学与博物馆进行长期深度合作、为馆校找寻契合点开发“馆本课程”“校本课程”、为优化初中教育的新样态提供了借鉴。

四、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的目标

博物馆课程是在馆校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将博物馆文物资源融入学校的课程,它以“探物”系列博物馆课程开发为立足点,构建依托博物馆资源的新型学习样态以及深度学习策略,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古物、探索历史,获得新知、增强认同、开辟新世界。与此同时,培养学生针对校外优质资源的深度自主学习能力,将博物馆资源转变为师生常态学习对象,既可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体分为:1.形成支持初中生学习的馆校协同的长效机制与创新机制,有机整合馆校资源,有效实现馆校的融通。2.建构初中学校博物馆课程体系,开发一系列对接国家课程的学科拓展课程。3.探索出基于馆校协同的初中生学习新样态及与之相匹配的新策略、新方法,在学生主动探物的过程中,提升其核心素养与重要能力。

五、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的内容

(一)基于国家课程的博物馆资源调查、分类与教育性分析

学校将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博物馆教研组,整理国家课程、学科课标、课本内容,同时,博物馆提供馆藏资源的具体信息并结合已有馆校合作的经验对学校博物馆教研组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探讨基于国家课程的博物馆资源的教育性分析,选择合适的博物馆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课程开发。

(二)初中学校博物馆课程的系统建构

1.注重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课程是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对接融合研究的核心。“探物”系列博物馆课程设置将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必修的校本课程、选修的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示范化等四个维度展开。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中,强调融入博物馆资源,侧重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博物馆资源的相关性,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必修的校本课程中,强调设置博物馆主题活动,将素质养成课程和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系统设计以“探物”系列博物馆主题活动为必修的校本课程,如博物馆研学课程、博物馆科普活动课程、博物馆演讲比赛活动、志愿者团队建设课程等;在选修的校本课程中,强调开发博物馆文物课程,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对接国家课程,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开发各具特色的“探物”系列博物馆校本选修课程;在特色活动示范化中,强调提升博物馆教育职能。学校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从单科和学科融合的不同角度研究任务单驱动下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博物馆一起设计多主题的、适合初中学生自主参观博物馆的“博物馆探物单”,并将任务单交由博物馆使用,以此来惠及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初中生,扩大项目的辐射作用,提升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2.注重“探物南博”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物南博”校本课程是学校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学校与南京博物院的社会服务部组建了博物馆教研组,经过了多轮研讨,从国家课程的博物馆资源调查、分类与教育性分析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框架的构建已全面完成,且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该课程强调多学科融合,将学科课程标准与南博文物资源相结合,通过对南博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灯具等具体文物内涵的了解,结合文物仿制活动、研究性学习、任务单驱动下的博物馆探索活动等具体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看得懂文物、感受得到文物的温度,从而构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促进学习的转型。

3.建设“探物”系列博物馆课程群。博物馆课程群力争在课程建设上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方针;在教材的编写上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该课程群拟从多维度出发,包括汉字文化、民国大家、六朝文化、陵寝文化、科举文化、南京云锦、南京白局等,促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样态的转变。

(三)指向探物的初中生學习新样态的理想模型设计

该内容包括学校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教学和博物馆到校服务,馆校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设计、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由博物馆老师根据学校的博物馆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带着展品、教材教具一起到学校,通过授课、讲座、微展等方式服务于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与此同时,博物馆将可以外借的复制品借给学校使用,方便学生学校博物馆课程的学习,促进馆校协同共同开发、开设课程。最重要的是,博物馆和学校利用双方资源共同研发“探物”系列博物馆课程群,实现了学生博物馆学习的经常性、持续性和系统性。博物馆课程开发和开设也是指向探物的初中生学习新样态模型中最重要的设计,同时,借助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手段,让藏品变得生动起来,通过网络服务,教师和学生不必经常前往博物馆就能使用其丰富的资源。

(四)博物馆中初中生游历式学习地图的设计与实施

在博物馆校外教学中,基于环境的开放性和广阔性,为了将博物馆资源与校外教学目标达成紧密对接,排除干扰,使博物馆校外课程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学校将针对合作的博物馆设计博物馆中初中生游历式学习地图,让学生带着学习地图进行博物馆学习。博物馆中初中生游历式学习地图的设计是根据学科课标,根据阶段性的博物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游历的博物馆,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展陈内容的学习单,使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游历博物馆,并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博物馆中初中生游历式学习地图的设计与实施,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无法经常性、集体性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进行教学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状况,个性化地完成校外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保留思考过程和探究成果,而且方便教师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以便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五)学校中初中生融合式学习样态建构

对于国家课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以分科学习为主,而对接国家课程的博物馆课程群则是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跨越学科边界,进行融合式学习,构筑无边界的课堂。因为博物馆资源本身就属于综合资源,各门学科都可在其中找到相应的对接点,学校以博物馆教研组为基本建制,强调多学科融通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用各科已有知识,大胆猜想与质疑,并在求证中不断探索,以促使学生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思考、多形式研究。同时,在课堂互动与对话中,以文物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不断探寻新知,从而主动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促进认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扩展。除此之外,博物馆课程开放的学习内容、开放的师资构成、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的视野超越校园,让不同的学生走向不同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