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维护结合初探
2019-09-10冯华涛张丽琴
冯华涛 张丽琴
摘 要: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应通过转变家长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家长的相关素质,并指导其掌握、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让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1/24-0024-03
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就不能忽视其家庭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心理健康维护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在家庭心理健康维护观念及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加强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指导,是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维护结合的重要性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维护结合的重要性。首先,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其目的在于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纠正已出现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预防是最重要的,这与对付其他疾病一样,预防为上策。然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都可追溯到其童年,与家庭的关系异常紧密。因此,要达到预防学生发生心理疾病的目的,最有效的措施应是做好学生童年时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其次,就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看,其落脚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所认识。而真正涉及到如何预防和纠正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含量并不多,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另外,为了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的不足,学校应有意识地与家庭配合。再次,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来看,一般一所一千多人的学校仅有一名心理教师,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这说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不充足。常言道:人心如面,各不相同。一個心理教师要掌握众多人独特的人格结构,谈何容易。所以,从充分调动一切有利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家庭这一生力军是不容忽视的。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维护结合的策略
(一)强化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实现家校合作
心理健康观念在我国兴起时间较短,家长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还很淡薄,而这种观念是家长在这方面行为表现的指导性因素。只有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他们才会主动地配合学校,主动地学习知识,自觉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如果学校把转变和加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放在首位,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家庭中时时注意,处处留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由于家长的观念与社会及传统文化等有很大关系,所以学校应该与政府、相应的社会组织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弘扬完善人格价值的重要性,纠正家长为片面追求成绩而不惜牺牲学生心理健康的偏见。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二)向家长输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维护相结合的重要方面。首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的好坏程度多与父母的素质有关。其次,家庭是一个系统,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其成员的心理问题与家庭中其他成员有关,也会影响到其他成员。再次,其实每个家庭都有可能会产生问题,也都有能力解决自身产生的问题,关键在于家庭中的成员是否懂得它。为了提高家长在这方面的素质,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向家长输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在校园网中创办专门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的网站,与街道和社区紧密配合成立“家庭辅导站”这类的教育组织,以及组织“情暖童心晚会”等家长可广泛参与的活动。依靠社区建立健全家庭心理健康维护的咨询和早期干预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应通过家庭访问、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素质。
(三)指导家长掌握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
1.改善家庭结构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教师要使家长充分认识到父母中任何一方的显性及隐性缺失,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不良影响。因此要注意:第一,在完整家庭中要给影响弱的一方充权和加强他(她)与孩子的交往。教师要帮助家长发现和发展家庭中本应有但由于种种原因却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关系。父母中很少与孩子接触或在家庭中没有权威的一方,与孩子的心理关系比较脆弱。要教育父母多与孩子接触,并互相维护对方的权威,如全家人能一起做一些事情,父母交替给孩子钱等。第二,在不完整家庭中,要想使子女得到健康成长,最为重要的是要弥补已缺失的爱。已离异的父亲或母亲要尽量想办法和子女共同去重建新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并设法去抚平家庭破裂对自己和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一,合理布置家庭环境:如房间的布置注意和谐温馨,给孩子留有活动的空间及依据其成长状况及时地扩大其个人空间。第二,营造好的心理氛围:父母要给孩子慷慨而且是无条件的爱,尽量减少家庭内部的矛盾,使家庭成员亲密有度,组织有序且有弹性,家庭生活富有知识品味又不失娱乐情趣。
3.扮演好家庭角色。第一,明确自己的家庭角色、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家庭角色指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相对地位,所承担的责任和相应的行为模式。家庭成员应用符合自己角色的方式,为家庭成员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材料;从心理上支持其他成员,为其提供安慰,并排忧解难;满足家庭成员个性发展的需要;维护家庭正常运作、管理家庭事物等。第二,维护家庭中子系统的地位和秘密、明确亲疏关系。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又是由比它更小的子系统构成的。在家庭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其应有的地位和各自的不能被其他家庭成员知道的秘密以及明晰的等级亲疏关系,如果破坏了这一点,系统的成员便会受到心理的困扰。如造成凝聚性过强,家庭成员缺乏个性的后果。
4.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和行为。首先,家长应采用理解、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其次,家长特别是父亲(因为通常父亲是家庭中理性的一方)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控制家庭成员的行为,增强自己的自制力,尽量避免情绪化的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注意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力,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更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再次,家长特别是母亲(因为母亲是“爱”的象征,是家庭的情感领袖)要训练自己对特定刺激做出适宜而且适度的情绪情感反应的能力,既满足家人情感的需要,又能保持各自獨立性的方式关心家人。
5.加强沟通,搞好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沟通是一个具有推进家庭心理健康作用的因素。代际角色地位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带来了人际间相互感受和认知的差异,而双方因沟通不良又使得这一差异深化为某种代际间的隔阂。父母应该掌握积极的沟通技能,如倾听、同情、支持性言语等;加强夫妻间的沟通与交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妥善处理家庭生活事件也能起到加强沟通的作用。
6.调节家庭相处模式,适应家庭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每个家庭都存在其特定的内在规则,并在这些内在规则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交往模式。当家庭成员因为个体需要而违反家庭内在规则的规定时,家庭内部常常会发生冲突,并由此导致家庭成员的情感和行为问题。这就要求家庭的相处模式与规则根据内外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7.教给父母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化解日常心理危机。现实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在其中难免会产生心理冲突。因此,父母自己懂得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对于保持自身和维护整个家庭的心理健康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调整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学校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家庭生活。现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性健康教育、学习辅导、认识自我、情绪辅导、人际交往、生涯辅导等。这些内容与家庭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学校教师为了让学生有相关的体验,往往要费尽心思来创设情境,如果能利用家庭真实的情境,效果会更好。
2.学校给孩子一些家庭知识的辅导。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的个性是教养的结果,孩子似乎是被动的,而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单向的,但事实上孩子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是一个系统,父母与孩子是相互作用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理解父母,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对于孩子争取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维护其心理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心理辅导很需要个别化的形式和体验式的方式,这在学校教学中有时难以全面做到,但家庭具备有利条件。学校教师和家长紧密配合起来,既控制了家庭这个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又调动了一股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所以这两者的有效结合是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诺·佩塞施基安.积极家庭心理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冯翠仙,智银利,刘秋怡.初中生父亲在位与安全感、自尊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