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与统编本教材习作内容比对研究
2019-09-10彭丹阳
彭丹阳
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教师主要是以语文教材的习作系统为依托展开写作教学的。2019年秋季,统编本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与语文S版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全面改版,习作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也亟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完美的教学过渡。因此在使用统编本教材的初期,作好两套教材的习作比对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比对虽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聚焦一些典型内容,如习作呈现方式、数量、教学分类以及习作要素等方面,就可以对统编本教材与语文S版教材习作要素体系中的重复点、新增点,以及衔接年级明显的缺失点、断层点等,有明晰的序列认识。这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进而用好统编本教材。
一、多角度比对,深度理解习作教学的编写内容
1.习作呈现方式的比对
语文S版教材的习作编排在语文百花园中,遵循先说后写的原则,在习作前面安排一个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口语交际;统编本教材的习作自成体系,在教材中是相对独立的,这也是习作与阅读教学并重的体现。统编本教材普通单元后面的习作编排呈现的方式很清晰。导语揭题,交代写作内容,明确“写什么”;分解话题,开拓思路,细化“写什么”;提供支架,展开过程,指导“怎么写”;提示要求,交流评改,知晓“写到什么程度”。学生对自己写作的目标、路径都非常清楚。
统编本教材还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册教材中安排一个特殊的习作单元,这个特殊的习作单元分为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達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习作例文则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便于学生仿写。其间,“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为学生搭建台阶,使学生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
2.习作教学分类的比对
两套教材从习作类型看,想象类、写事类、写人类、写景类、介绍说明类、实用文体类等都有,因为两套教材习作板块都是紧紧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行编排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每一类的具体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详见表1。
3.习作话题数量的比对
比照两套教材习作的话题数量:统编本教材比语文S版教材多了7篇,统编本教材想象类和说明应用类占比大,说明应用类共计19篇,比语文S版多了9篇。这个数据还是这类文体在习作位置上的编排,此外还有练习中的购物清单、启事,综合性学习中的研究报告、活动策划书,口语交际中的讲解稿、演讲稿,语文园地中的制作海报等。教材加大了应用文的占比,说明生活中需要什么,教材就编什么,适应时代的需要。
语文S版教材比较重视记叙文的练习写作,写人记事类共计29篇,约占总数的56%;统编本教材共计23篇,约占总数的39%。在比对中发现,统编本教材在编排的时候,重视想象类习作实践,4个学年一共安排了10次想象类习作,想象的思路、角度各不相同,更加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习作教学要求的比对
梳理两套教材的习作要求,我们发现统编本教材每个学段的习作内容及要求明确:低年级写话要求写通顺、完整,中年级要求写清楚,高年级要求写具体,都是紧贴课程标准的。语文S版教材在这方面体现得不清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习作要求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以三年级为例,可以看到统编本教材序列要求细化,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方法可依,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逐步提升。详见表2。
二、整体性梳理,全面把握统编本教材习作编排特点
通过比对研究,我们不但准确把握了统编本教材的习作编写特色,还明确了统编本教材严整的习作训练体系,利于今后高质量地开展习作教学,以及补教补学工作。
1.统编本教材习作编排三大亮点
(1)序列化建构
统编本教材的习作训练序列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编排突出训练目标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横向编排突出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习作训练呈“双线并进,一个补充”的序列形态,即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双线并进,以应用文为补充。统编本教材每一篇习作编者都精选话题,反复推敲,而且考虑到真实的教学需求。习作涉及观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哪个年级重点培养什么,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形成了能力培养序列。比如想象能力,三年级上册提出让学生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下册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中年级基本上是大胆想象,不对想象提出要求。到了高年级则有一些要求了,五年级下册为“根据一些情境来想象”,六年级提出“合理”的想象,因为科幻的想象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是随便大胆想就可以的。想象类作文的这一条线是非常清楚的。详见表3。
再看写人类作文的序列安排。三年级上册开始第一次写人时,就是让学生觉得习作很有趣,写一个人,用几句话或者一段话介绍一下,降低写作的难度。到了三年级下册,按照提示给出的一些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来描写身边的一个人。四年级上册要求把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出来,下册要求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五年级上册要求结合具体事例写人物,下册要求尝试运用外表描写人物内心。六年级综合性写人。每个年级的要求和写作的角度都不一样,从不同的方面来让学生慢慢提高。详见表4。
我们知道了习作教学的序列性,每次训练突出一个点,逐步连成一条线,教学时就能扎扎实实落实“明晰目标、一课一得、关注语用、聚焦课程”。
(2)关联式编制
根据语文教学各部分内容是否在同一本书中出现,学界将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分为两种:分编型教材与合编型教材。前者将语文教学各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编制成若干本,教学时按照需要或者独立或者交叉使用;后者将语文教学各部分内容编制在一起。统编本教材和语文S版教材都属于合编型教材,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在一本书中呈现。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组成部分,语文S版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编排的,将其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组合在一起,放在每个单元的课文阅读之后。这种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突出写作的重要地位,不利于写作的系统训练。统编本教材把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分隔开来,设立独立的写作专题,编排在每个单元的阅读内容之后。
统编本教材的写作系统安排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根据学年的推进,穿插不同类型的纪实类、想象类和应用类等写作训练。具体到每种类型的写作训练,都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很强的序列性,甚至每个专题的训练都遵循情感—知识—技能这个心理操作模式。这种按照不同习作要素独立编排、自成体系的写作专题,不仅显示了习作在语文中的重要位置,而且能够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呈螺旋状上升。
另外,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习作话题时,很自觉地与前面的课文相关联。教材还注意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关联,在同一单元设计同类话题,比如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自我介绍”,习作是《我的“自画像”》;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口语交际在表达目的、内容、方式上是习作的基础,习作则规范、丰富了口语交际的内容。这种关联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在统编本教材中很常见。
(3)具体化指导
统编本教材重视如何写的指导,每次习作都力争提供一定的写法上的支持。有的是直接提供例文,更多的是进行写作思路的指导。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次习作话题“猜猜他是谁”,习作的重点是要写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想呢?教材里给出的习作示意图里有四条文字提示,有的指向外貌特点,有的指向性格特点,有的指向兴趣爱好,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清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再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薦一个好地方》,教材也给出了例子,从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以及地方历史文化多角度,启发学生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
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更是习作指导具体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比如三年级上册的观察单元,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先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为学生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观察的。随后是“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个小板块。“交流平台”借助之前学过的两篇文章,对如何观察进行小结,指出要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初试身手”是一个阶段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写一写平时观察到的事物,片段即可。接下来是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习作例文比较短小,旁边有批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把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最后是单元习作练习,写作的范围很广,一个事物或者一个场景都可以,这是对整个单元学习成果的应用和检验。整个单元围绕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步步深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
2.统编本教材习作重点补教的内容
通过比对发现,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习作要素上衔接的明显缺失点或断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写事类习作能力: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写一件简单的事,四年级要求把一件事的经过写清楚、把自己学做一件事的经历和体会写清楚,五年级要求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清楚,六年级要求尝试运用点面结合写法记一次活动。
想象类习作能力:从敢想到会想,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到逻辑自洽的想象。
应用文习作能力:统编本教材新增了参观路线图、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海报设计、毕业联欢会活动策划书等紧跟时代步伐,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应用文练习。对于缺学的这部分内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在每个学期补学一项或两项。
新编八个习作单元。2019年秋季使用统编本教材的四至六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缺学“留心观察”“展开大胆的想象”,五年级学生缺学“留心观察”“展开大胆的想象”“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写景”,六年级学生缺学“留心观察”“展开大胆的想象”“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写景”“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比对中建构,科学有序作好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通过比对发现,统编本教材的确改变了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表达。因此,教师一定要作好教材衔接工作,树立“一盘棋”的教学理念,遵循两个原则作好习作教学。
1.关注年级,有效取舍
(1)已习得的表达要素,可以忽略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习作能力,第一学段的习作训练要素浅显,他们已经具备写话能力,教学时不必再安排专项训练。依次类推,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情,有效取舍,安排好补学内容。
(2)该掌握的表达要素,一定补学
统编本教材中的启示、通知等应用文的习作训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要进行训练。五年级上册安排了缩写《猎人海力布》或其他民间故事。六年级教材中没有再安排缩写的训练,但是六年级上册有写作品梗概的习作,是缩写练习的升级训练,因此有必要在六年级的习作中对缩写进行补充训练。
2.把握整体,精准补学
(1)寻找合适文本,在读写结合中补学
补学习作知识点,可以把相应课文作为载体。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训练知识点为“把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理由写充分”。五年级补学,可在学习上册第22课《鸟的天堂》后进行;六年级补学,可在学习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院》后进行。通过对教材的到位研究,可以找到与需要补学的习作训练点契合的文本,进而在阅读教学中有机融入,巧妙进行读写结合,达到补学目的,减轻师生负担。
(2)借助课后习题,在迁移实践中补学
统编本教材在某些课后灵活安排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嵌入补学内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关注表达的意识和习惯。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中有这样两个习作能力训练点:一是观察细致,内容记得准确;二是借助记录卡,把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对于这两个习作能力点,五年级可以在上册第16课《松鼠》中补学,结合练习,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六年级可以在上册第2课《丁香结》课后加一个练习题,观察身边的植物朋友,在写观察日记中巩固。
(3)分解核心目标,在不同习作中补学
需要补学的习作内容,有的核心训练目标有两个或三个,教学时可以将几个核心目标拆开,分别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补学。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負担,也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他……了”,核心目标有四个:一是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把人物的某种状态写清楚;二是注意结合事情的前因后果来写;三是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四是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再修改习作。前两个目标可以在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的学习中通过读写结合落实;后两个目标可以在六年级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后习题中落实,补学不留痕迹,达到分散补学,各个击破的效果。
(4)与习作教学有机整合,多种练习方式补学
口头补学。对于难度不大的习作,教学时可以采用口头表达练习。比如,三年级上册《那次玩得真高兴》,四年级下册《我的乐园》,可以作为课前演讲,在五年级口头补学落实。
片段练习。对于有书面练习必要但是训练点单一的习作,或与教材课文关系密切的习作,可以练习写片段。比如四年级上册“写清楚”的训练点,可以在五、六年级以写片段的形式补学或巩固。
与习作教学整合。五年级上册“推荐一本书”的语文要素,可以在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品梗概”的习作中进行补学。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书是哪一本。待学生想好后,按照书中的要求分成三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筛选概括,合并成段;锤炼语言,表达连贯。先指导学生说说书的梗概,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如何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朋友,你如何介绍才会让你的朋友也喜欢上这本书呢?想几个最好的理由向同桌讲述,也可以互相交流。这样的结合,在学习了“写作品梗概”的基础上,又完成了“推荐一本书”的语文要素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5)针对学情差异,在自主比对中补学
习作教学中,每个教师的课程理念以及对教材的理解都不同,这会导致每次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随意,学生的习作训练效果各有差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习作训练的分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对,找出需要补学的内容或训练点,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补学,让补学内容不是教学的负担,而是教学的有力补充。
教好统编本教材的习作,要研究课程标准,用好策略方法;要研究教材,理解编写理念,明晰目标序列;要研究学情,了解学生起点,这样才能实现两套教材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