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2019-09-10胡海舟
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事关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独立评判能力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让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呢?本期我们聚焦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胡海舟老师结合具体的案例,提出塑造新型教学文化、弘扬对话精神、提供舞台和生长天地三个策略。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冯卫东老师选取“批判性思维”中的一种——“质疑性思维”,介绍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做法。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展示了他执教说理文《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实录及反思。希望这几篇文章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所助益。
与有些人望文生义理解的一味“挑错”、简单粗暴的全盘“否定”不同,“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它既指向怀疑精神、批判性地探讨他人的主张及依据,也指向“谨慎断言”,作出推理,进行更有效的探索。批判性思维事关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独立评判能力的形成、健全人格的铸造,事关人类的进步。身处互联网时代和变动不居的社会,面对海量、多元、无序信息爆炸式出现的局面,面对变化多端的当下和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唯有独立思考、恰当评价、有选择地获取、审慎行动,方能不为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淹没,不被别有用心的谎言迷惑,不被似是而非的各种方案左右。
正因为批判性思维对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影响如此之大,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密切相关,它才跟创造力、问题解决力、合作交流能力等,被视为构成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无论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强调的最受推崇的未来能力,还是美国提出的4C核心素养框架、日本制定的21世纪关键能力框架,批判性思维都得到高度重视并被放在突出位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非常重视批判性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明确提出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实现创意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
目前,批判性思维的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界风生水起,但在小学语文教学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让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重塑教学文化
2019年5月,在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笔者听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景阳冈》一课。所有的教学流程都已走完,学生以为该下课时,孙老师却出人意料地把众人的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觉得课文以《景阳冈》为题好,还是用《武松打虎》为题好?或者,干脆用《水浒传》相关回目的《景阳冈武松打虎》?所有学生异口同声:“用《景阳冈》为题最好。”理由是该题目耐人寻味,是教材编写者深思熟虑的结晶。学生现场采访台下的听课老师,老师们也赞同编者拟的课题。见状,孙老师耐心启发,好的题目既应是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必须吸引读者,并引导学生联系虚拟的“打狗”经历推敲:题目定为《翠冈小区》(发言学生的居住地)好,还是《王小勇打狗》妙?票选的结果是前者。孙老师痛心疾首,连呼“中毒太深”!哪个题目更好,见仁见智,自可商榷,但学生包括听课老师一边倒,迷信权威的心态展露无遗,缺乏批判精神的程度可见一斑。
上述仰视教材、众口一词的现象绝非偶然,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是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常态。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其任也重,其道也远!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形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重塑新型教学文化。
新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扬民主、理性、科学的大旗,强调学为主体,注意塑造“思维型教学文化”,提供批判的土壤、创造的空间,指引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创新学习,跳出权威光环、跟风从众、一叶障目、自以为是等“自我陷阱”式思維误区,大胆跨越“众所周知”、双重标准、妖魔化等“他人陷阱”式障碍,以审慎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客观的立场对待语文学习,独立判断,善于追问,勇于反思,理性立言。
二、强调对话精神
批判性思维又称反省性、评判性思维,它指向的不是否定而是慎思,谨慎判断、理性决策。为此,它既要面对、思考、判断他人的思想、观点及其支撑的理由,也要反省、评判自己的思想、观点及其背后的理由,从而进行更深入、合理的探索,因而,既要与他人“对话”,也要与自己“对话”。可以说,对话是让批判性思维落地生根的方式与途径。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强调对话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审慎求证,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老师、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不带偏见,不囿成见,不妄下断语,不墨守成规,以公正、公平、深度的对话,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催生批判性思维的胚芽。
1.鼓励质疑批判
批判性思维强调不盲从、不守成,以自立性思考为条件,以敢于质疑的态度为先导,以合理性决策为目标。而小学生年龄小,受到的束缚少,好奇心强,保有爱问的天性。小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就应该从激发儿童的天性开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课文所写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教材编写者这样编排慎重思考过吗?这样解读符合价值取向吗?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审视,值得推敲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组三篇课文《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有两篇是有偏颇的。《蒲公英》写几十颗蒲公英种子乘着降落伞随风飘荡,太阳公公叮嘱他们不要被发着金光的沙漠吸引,也不要被银花飘飘的湖泊迷惑,要到黑黝黝的泥土中去生根开花。结果,听话的茁壮成长,不听话的凄惨死去。说白了,这篇现代童话宣扬的还是农耕时代的古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文中的太阳公公以权威自居,以经验丰富的长者形象出现,貌似态度“亲切”,实则严格约束,虽只说了短短一段话,但全是命令式的“记住”、毋庸置疑的“叮嘱”。小小蒲公英的种子为什么不能自主尝试、探究一番呢?即使有些被碰得头破血流,但这种宝贵的经历和牺牲的教训,对于群体的存活、生命的成长也是弥足珍贵的。另一篇课文《三袋麦子》,写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同样的过年礼物——一袋麦子。小猪迫不及待地将麦子做成美味的食物,小牛吃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小猴把麦粒全种到了地里。应该说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法各有各的出发点,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问题与风险,课文蕴含进行求异、创新训练的成分,但作者设定的终极裁判——土地爷爷在篇末一言九鼎的表态,挡住了多元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通道,只有小猴才是最“聪明、能干”的,其他的都该自惭形秽。两篇课文,一样的问题,“用权威的面目,逼迫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痼疾在当下教材中的重现。这样的教育、逼迫,会使年轻一代渐渐失去怀疑批判的本能和自我探求的潜质,成为思想的囚徒、行动的懒汉,最终变得亦步亦趋。
不止教材需要质疑批判,教师某些时候的做法也值得质疑批判。前文提到的孙双金老师,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界的领军人物。就是这样一位领风气之先、大胆质疑《景阳冈》课题合理性,并想借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的彰显来探索深度学习的老师,多年前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思想其实也有些保守,做法也值得商榷。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表面上鼓动质疑,实际上还是把学生往预设好的套路上引:无论在全国哪个省市上课,无论学生怎么质疑,最后集体交流的都是他规定的两个所谓的重大问题。
几个小小的例子足以表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确该对一些以权威、样板示人的教材、教学等进行质疑批判了,小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的触角其实可以伸得很远。当然,这种质疑批判是对事不对人的,是要顾及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历史文化语境的。
2.启发审慎求证
批判性思维鼓励怀疑,但不是一味“说不”、粗暴否定,在大胆质疑的同时,要求谨慎断言、积极创造。小学生爱抬杠、易偏激、好生气,常常不自觉地把争论演变为争吵,把陈述理由异化为人身攻击。对话精神的培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人格的铸造,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启发学生以质疑的态度拒绝马上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否定其思想;引导他们就对立的观点深入讨论交流,找出确凿的证据,不断“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调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既不全盘接受他人观点,成为“无批判性的人”,也不做凭好恶、印象轻下结论者。比如《三袋麦子》的教学,就应该撇开土地爷爷的判言,让学生解放思想,开放思维,多角度思考,多维度对话,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张扬评判性、客观性,提升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人生格局。
3.改变学习方式
批判性思维不是单纯的技艺,它是理智、品格与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的集合。批判性思维需要找出谬误、分析论争、反躬自问、智慧选择、得出结论、作出判断,需要经历辩证认知过程,需要公正、公平的对话。为了让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我们必须积极变革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单向传授、一味复制的“海绵吸水”式学习为“沙里淘金”、明辨是非、精思慎取的研究型学习。有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地生根才有保证。
三、提供生长天地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文化塑造、对话规则确立的“虚空”状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广阔的天地、落地的平台,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为此,必须在平时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研習活动中,寻找机会,精心设计,真抓实干。
一是着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平台,无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只要用心搜寻,见缝插针,时机都是有的。特级教师宋运来教学说理文《滴水穿石》,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在提取文本要义、探讨文体特点、巧说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宋老师慧眼识珠,匠心独具,抓住课文所立“观点”的漏洞,重锤响鼓,引进拓展性文本《没有打不开的门》《公鸡的梦想》,引导学生反向思考,揭示矛盾,严密分析,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不懈批判现成“观点”,打破了学生僵化思想的框框和轻信盲从的惯习。值得注意的是,宋老师的教学没有凌空蹈虚、故作高深,而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把哲学上的矛盾论通俗地化为不断提出反例,并且用两篇拓展文本创设具体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际,讲究实效。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手段有很多,宋老师用的是补充阅读法,老一辈教学名师靳家彦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用的则是读写结合法。根据故事内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靳家彦老师启发学生逆向思维,重构文本,创编《铁罐和陶罐》,也达到了引导学生批判质疑、创意解读的教学目标。
二是着意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及跨学科学习中生长。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科内部的整合、学科间的融合和超学科的跨越,这就更为批判性思维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精心设置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交融中,在自由提问、辩论交锋、自我评价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识别谬误,深刻反省,合理决策,谨慎行动,获得未来社会进步与个人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地生根,塑造新型教学文化是前提和基础,弘扬对话精神、倡导对话思维是方法和途径,提供舞台和生长天地是条件和保障。只要我们努力提升教书育人的基点,善于发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点,找到语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结合点,点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就一定能以批判性思维为抓手,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素养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