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下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9-09-10李彬
李彬
摘 要:自“新工科”理论提出以来,各大院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包括开设新型工科专业、学生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类课程,开辟新型专业和交叉培养模式,打造精课、示范课,加强通识教育等等。在“新工科”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下,培养人才的方式更侧重于创新性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原先的照本宣科必然是落伍和行不通的,思考并实施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相关课程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新工科”下自动化专业电力传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下自动化专业 电力传动 教学改革 研究
引言
目前,随着全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改革的加速,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实施了“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主要战略,以新技术、新形式和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为此,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新工科”的建设。
一、“新工科”的概念及教学模式变革历程
“新工科”的“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应对新兴产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交叉学科的专业;另一类是指在原有的传统工科专业基础上转型、深入、改造、更新而成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后者,要面临的问题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怎样实现存量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高校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即注重专业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使学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有较强的适应力。截至目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以使学生专业技能强和实践能力强为出发点,教学模式及教育方法改革都围绕其进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多种教学模式如MOOC、微课,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等,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二、電力传动相关课程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模式老化,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弱
目前大学大部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知识传授制度模式。这种训练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工程应用分离。学生重视理论,轻实践,实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更不用说。
2.2忽视专业主干课,学生的专业素质低
高校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门数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专业课时间又在减少。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灵活应用广泛的工程领域,学问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多种因素导致现行自动化专业教育计划的特点不明显,导致课程门门有,课时都均点,最终学生学得太杂,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不好,专业基础不牢固,专业质量不高,实践能力差异等。
三、电力传动类课程的改革措施
3.1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设立创新研修课
将与电力传动相关的实际项目用于现有教室,使用智能教室小班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项目需求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不仅是教科书的内容,还是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传达给学生的重要方法。广泛进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案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在课程中充分动员学生的兴趣点和积极性,以具体的项目为背景,鼓励学生独立审查和整理相关资料,通过团队合作、讨论、答案等完成项目内的部分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独立思维能力。另外,还将以教师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为基础,设置将科研项目内容作为教育特色课程介绍的创新培训课程。在创新研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项目的科研组织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演示,同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加深对教科书基本概念的理解,学习科研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使学到的知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3.2在教学环节中加大了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学时比重,使得实践教学从学识上有了保证。我校《交流传动机车牵引与控制》课程的教师团队,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实践教学的推行模式进行了创新。《交流传动机车牵引与控制》课程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模式,每一个独立的教学项目就是先短时间实验教学,对项目知识点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理论教学,最后再进一步全面深入的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达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3.3改革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新要求:跨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课程设置与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要求相结合。自动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广泛的知识,因此,在开发教育计划时,根据自动化的特点和需要将社会需求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重点掌握基础知识层、控制知识层和系统知识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结束语
依据“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对社会的需求,借力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强化专业特色,突出科技创新与团队协作,培养实践能手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断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与教学适应体系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学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新工科”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嘉,王世明,曹守启,张增敏.基于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课程群的探究型教学团队[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2):91-93.
[2]吴军,张雪松.面向”新工科”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22):237+245.
[3]张雅静.”新工科”模式下基于能力培养的自动化综合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158-159.
[4]陈晓艳,杜萌,赵骥,牛弘.”新工科”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以天津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8(03):79-82+96.
[5]杨旭,刘忠超,田金云.基于知识分类的“电机及电力拖动”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2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