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探究
2019-09-10宋龙龙
宋龙龙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越发成为重中之重。曾经,信息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副科”,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中信息技術教学实践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高中;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信息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是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的重点。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能够为学生打下信息技术知识的宝贵基础,是今后的继续学习与技能培养的根基。基于此,教师必须积极探究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很多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上,仍然有许多教师热衷于粉笔板书教学,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什么是“信息技术的历史”、什么是“信息的特征”等枯燥的知识,而学生则闷头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受限,很多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对技能运用也不熟练。想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义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教师将多媒体设备更好地利用起来,用丰富多彩的课件、音频、视频将课堂立体化、生动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技是充满乐趣的而不是一堆冰冷的数据。例如,在复习课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那么教师就可以下放“大权”,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在课下准备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在课堂上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分享几道有难度、易错的题目。这样“听课者”就不一定是学生,而“授课者”也不一定是教师,不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堂上的互动,都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也会很大程度上由被动转换为主动。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虽然已经很高,但是受年龄限制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是不到位。例如,有的家长认为学生玩电脑只会耽误学习,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持力度较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副科”,只考虑到高考成绩,却忽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需必备的技能。这就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错误认知,学习态度较为消极。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能够接触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了解到很多有趣的事情。面对网络世界的诱惑,很多学生将课堂当成了消遣娱乐的地方。比如,有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偷看电影,更有甚者将U盘里的游戏拷贝给其他同学。
为了更好地改善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大半节课控制学生电脑,让学生对着屏幕发呆。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概念性质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例如,在学习“图像的类型与格式”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联网搜索,获取区分“位图”与“矢量图”的知识。后续让学生将搜集到的知识材料整理成Word格式或者PPT格式,这样对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此外,结合传统节日、校园活动等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制作节日海报、剪辑运动会视频等。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自主探究制作有助于其增强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日后以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对待信息技术教学。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整体共同提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由于年龄的差距、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一直存在一定的隔阂。因此,教师需要寻求其他方式,弥补师生互动的不足,促使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先进行人员分工,规定好每个需要做的工作。以视频制作为例,A同学负责设计视频整体情节,B同学负责搜集素材,C同学负责剪辑合成……最后大家一起提出意见进行优化。在课堂展示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思路分享和成果展示。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使每个人都能为小组做出一定的贡献。
此外,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成员之间的竞争力,激发个体的胜负欲,让大家树立竞争与合作意识。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帮助,增强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在相互合作中提高能力。但是,为了能够实现整体共同提升,教师划分小组时必须注重小组整体水平的均衡。在人员分配上,应保证每个组都有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学困生也应均衡分人各个小组,这样能够在平衡小组实力的基础上,强化互助学习。同时,划分还需兼顾个体差异性,综合考虑个体性格、学习态度等因素,这样组内成员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全面来临,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必备素养之一,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应关注教材中的知识,还要引导其树立信息技术观念,掌握基本技能,为日后步人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作为一线高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积极展开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将教学要求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责编 张欣)
参考文献:
[1]李桂.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