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之美成为道德法治课堂的艺术
2019-09-10杨莹莹
杨莹莹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语言上给人的传统印象是理论性强、重知识点讲授,强化体系记忆,教师的语言艺术、语言过渡、语言设计显得苍白无力,语言的优美性、幽默性、传递性常常被忽略。当我们尝试着去诠释语言的艺术时,道德与法治课堂就能有别样的韵味,当“语言之美”成为盛开的花朵,道德与法治课堂将被衬托得分外精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语言艺术;教学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语言上给人的传统印象是理论性强、重知识点讲授,强化体系记忆,教师的语言艺术、语言过渡、语言设计显得苍白无力,语言的优美性、幽默性、传递性常常被忽略。而这样的课堂往往呈现的状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接下来就是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学生无法投入课堂,无法被课堂吸引,这与教师不注重课堂语言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当我们尝试着去诠释语言的艺术时,道德与法治课堂就能有别样的韵味,当“语言之美”成为盛开的花朵,道德与法治课堂将被衬托得分外精彩。
本文就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技巧、风格,结合我的教学实际,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语言艺术美在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双方的交往。《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是一个互动、互通的过程,只有营造出和谐良好的情感基础才能使课堂活动顺利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在教材的内容上本身就浸润着浓浓的情感。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无论是友谊的天空,还是师长情谊、亲情之爱,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渗透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课程过程中要有情感氛围的营造。在设计导入语、过渡语的时候,必须包含丰富的感情,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例如,讲述“家的意味”时,通过电子相册播放的氛围营造,一句“倦鸟归林是家,鱼翔浅底是家,落叶归根是家,教师想听一听你怎么描绘心中的家?”情感的铺垫,氛围的营造,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才能够顺利进行。
二、语言艺术美在规范
道德与法治课堂,专业性较强,以八年级下册为例,宪法知识涉及许多专业的法律术语、政治名词,表述的严密、准确、精练,解释的科学、严谨、权威,语言的简明扼要,逻辑规则都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中,感受到课堂的“威严”,从教师的语言表达中汲取营养。初三复习课,《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时,学生运用课堂小组合作方式,自主进行知识脉络的构建,呈现在黑板,学生用两个相交圆表达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关系,并且强调“基本义务”具有强制性,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这种表达是可以继续往下追问:“是不是只有宪法规定的义务具有强制性?”“除了法定义务之外,我们还有哪种义务,它是否具有强制性?”学生立刻明白了宪法规定的是基本义务,法律规定必须做的是法定义务,两者都具有强制性,另外法律鼓励做的是道德义务,它不具有强制性。适时的、规范的提问能够将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厘清,帮助他们更清晰地掌握核心知识。
另外,我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生命可以永恒吗》时,问到学生“你们除了从父辈、祖辈那里继承了血缘、外貌外,还继承了什么?”学生答“品德”“你从你父母那里继承了怎样的品德?”在当时的情境下,不觉得这句脱口而出的话有什么不妥之处,但课后细细推敲,“品德”与“怎样”似乎搭配起来不够严谨,应该用“什么”或者换成更加科学的问法“你父母的什么品德影响了你?”一个词,一句话,一番推敲,便于学生思考,利于课堂生成。
三、语言艺术美在幽默
“幽默”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沓沓,孔静幽默”,然而这里的解释是“安静”的意思,现在的幽默是由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引入中国,指的是一个人的幽默能力和其情商成正比关系。课堂中,语言幽默风趣,或是歇后语的引用,或是幽默小故事的穿插,或是自我解嘲般的课堂过渡,都可以给教学增添趣味,一堂有趣的课它总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例如,我讲述九年级上册《创新改变生活》 的时候,合理引用“拉链发明”这个例子,并幽默的表达“我们现在身上的拉链竟然都是模仿狗的牙齿,我们许多同学家也养这种宠物,如果你细心观察了,也许未来你也能成为发明家。创新不深奥,它沉淀我们的生活里”,一句话,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同时相信他们也牢牢记住了“处处有创新”。寓教于乐,乐在其中,幽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化解了知识点的生涩,正如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幽默也要注意度,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不能演变成无聊的插科打诨、耍贫嘴,同时也要注意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不能滥用情境材料,从而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严肃性、严谨性。
四、语言艺术美在生活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樹人,脱离了生活的教育也就缺失了立德树人的主战场。生活化的语言,是平易近人的,生活化的语言是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语言也应该是有着满满正能量的。深入浅出,适当地运用语文修辞手法,力求将生涩的语言形象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五、语言艺术美在启发
“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节课如果没有启发,那就是一节满堂灌的课;一节课如果没有启发那就是一节教师主宰的课;一节课如果没有启发那就是一堂味同嚼蜡的课,学生索然无味。启而发才能听到课堂生长的声音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小组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投入其中一定能收获合作后的成功”“结合你们的日常生活,你一定能够想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我们的同学已经回答得很到位,如果再按照角度进行规范总结,相信会更好”“学习中,我们要努力尝试举一反三”“面对辨析题,我们经常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同学们再思考下,应该如何判断这一观点”这些启发性语言的运用,有的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有的能使学生备受鞭策,有的能使学生灵活掌握,启发的课堂,启发式语言的运用,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开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
六、语言艺术美在激励
“你的回答打动了我们”“你分享的故事告诉我你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你肯定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独特”“今天这节课你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你努力的样子是最美的”这些话语看似平凡普通,但它却能将“温暖”送入学生的心窝里,点燃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此同时,适当的、肯定的、鼓励的话语也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意识,主动投入能够给他带来“成就感”的课堂。但是也必须注意,鼓励的语言不能过多,也不能过于随意,要恰到好处。
七、结语
总之,课堂语言的艺术隐藏在课堂深处,只要我们用心教学,仔细寻觅,努力发挥语言的独特魅力,就能闻到“语言之美”的花香。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王婉.窦桂梅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1984.
[3]王嘉新.谈谈对课堂语言艺术的认识[J].学校教育研究,2016(18).
[4]陶传贵.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J].文教资料,2005(32).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