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09-10高红星

美与时代·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维

摘  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其中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是要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还需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相应专业技术、掌握生产工艺等方面知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还应着重树立创新和创业意识。因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各类职业教育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发挥高职教育,在创业发展领域的培育主体作用,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并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是各类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教育现代化”。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开宗明义地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这就决定其课程开发须进行逆向思维,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得出若干项能力目标与要求,再将其组成教学单元或课程。所以,职业院校设置课程标准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概念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指基于就业教育,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视野和专业知识,以便为社会各领域提供综合型高技能人才[1]。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措施和培养方式应围绕高技能、复合型。创新人才,是高技能人才中的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具备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依据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概念,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常态。

高等职业教育在20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对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改革开放,才能保持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能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三、国内外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启示

(一)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以德国、美国、加拿大三个国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了解国外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德国的二元制模式。在德国,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二元制模式是其职业教育的核心。学生一般每周在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学习,另外3-4天,在企业接受实践训练。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密切结合,使教学目标单纯、明确,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工作实际,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落实在实操环节。在实训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创新能动性,培養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2.美国则使用社区学院教育模式,这是一种短学制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两个特点。职业教育以为社区服务为中心,必须有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另外,这种模式适应社区的工商业服务业等对人才的需求,在当地工商业服务业要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增加或者更新教学的目标和课程,使得社区社会需求和学院教育教学设置紧密结合。3.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这个教育教学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知识,强调掌握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所以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职业课程范围非常广,大致分为商业、技术、卫生、工艺四大类。二是态度,强调动机和情感。三是经验,重视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四是评价评估机制。他们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强调评估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把能力的评估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全球有三分一左右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

(二)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将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教育目标,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在导师资源安排、创业项目设立、创业投资等方面形成了体现自身特征的管理体系,可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存在高新技术引入高职课程相对缓慢、滞后,而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运行周期是在缩短的、有限的。大部分高职学生受自身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上进心的限制,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此外,高职教育过分强调结合社会岗位职能来规范学生的操作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更不用说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了。

(三)对我校高职培养人才目标的启示。

建立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而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不只是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技术、工艺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树立。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应当认真考虑的教育大计。

综上,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认真考察本地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状况,把专业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科研项目和评估机制同经济发展需求、学生自身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进行多方面有效管理和实训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办学,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创业发展领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发展需求。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一)培养目标

2019年6月5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就是要特别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应该以《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的,即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规范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并提出“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学校还应当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同时提出科学地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框架体系,培养综合性人才。

(三)教学方式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

(四)教学团队

要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所以,高职院校要继续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既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知识结构,也要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认识。同时,积极引入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扩大校外企业中的精英作为兼职老师的比例,其中,一部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兼职老师以学院名义特聘为“客座教授”,增加其荣誉感和责任心及社会认可度,更好地为学院教学服务。充分发挥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资源,同时和本校在编老师互相促进、共同学习,全面影响和带动学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五)实践实训,强化实践环节

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推动职业院校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在教学中,高职院校要重视深化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构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坚持“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学生技能要求,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其次,扩大实训基地的发展规模,建立融汇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素质培训为一体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會相结合,逐步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参加不同岗位的工作短训,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既可以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创作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以发展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在老师、师傅的带动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发展个人创新能力并积极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的积极主观能动性,让实训基地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六)评价体系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此外,对毕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严格毕业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学校办学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结合专业实际组织毕业考试(考核),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坚决杜绝清考行为。”所以,学校要从多方面制定考核评价制度。针对学生上课散漫、作业拖拉现象,应对平时的课堂教学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做好严格的登记和规范的奖惩措施。对学习任务,除了考试外,还要考核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对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评价优秀的同学,特别是对有创新意识和尝试的同学给予大力的表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考试制度除了笔试以外,还可以采用口试、现场答辩、测试与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与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每年的考核结束以后,教师要根据考核的综合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评价,以书面形式形成总结,提出新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反馈于教学。

除此之外,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注意跨学科跨专业的组织教学。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所以,从对接产业链出发构建专业体系,教学组织应当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否则很难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复合专业和跨专业的形势代表着专业发展的未来,专业群和跨专业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未来重要教学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的产业学院应当是多学科、多专业集聚的专业群,各种跨界整合资源的专业群将会越来越普遍。专业结构也要转型到“资源共享”的高水平专业群,既是“双高”建设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产业的重要举措。在这个转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坚定的信心和制度上的设计。可以预见,“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组织”的成立将成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突破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毛国涛.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J]党史文苑2010(12):75-77.

[2]《教育发展研究》评论员.培养目标多样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1.

作者简介:高红星,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维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