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陶艺的艺术特征探索

2019-09-10谭丹武

美与时代·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偶然性多元化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各种艺术思潮和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开始大量涌入国内,我国当代主义艺术慢慢活跃起来。我国的传统陶艺也受其影响,当代陶艺产生了萌芽并且迅速地发展起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当代陶艺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材料语言的独特艺术特征。基于此,通过简述中国当代陶艺的艺术发展探索,从物性与个性、偶然性、多元化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当代陶艺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当代陶艺;物性与个性;偶然性;多元化

一、引言

我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审美意识早已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惰性,形成了“使用且尽量美观”“中正”“完满”的审美标准,传统的陶瓷艺术也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工艺性,因此以往的陶艺也往往被归于工艺美术的范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大环境的蓬勃发展,中国传统陶艺也随之进入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中。在消费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当代陶艺完全突破了传统陶艺的固有经验,创作者们更加注重材料语言和个性的表现以及材料的多元性。

二、中国当代陶艺的探索

当代陶艺也逐渐成为我国当代艺术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85年8月美国陶艺家李茂宗一行访问大陆时举行了一系列讲座,给陶艺家们在思想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陶艺家们开始冲破旧有的审美观念,使得陶瓷语言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当代陶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早期对陶瓷语言进行全新探索的一批创作者们,主要还是借鉴民间传统资源与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大都有着强大的学院背景和严谨的造型手段,如周国桢、姚永康、梅文鼎、田世信、李正文等,他们中的大部分创作者其实还是在用雕塑的观念做现代陶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验精神的青年创作者开始涌现出来,他们的创作风格较之前的创作者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突破。他们更加注重对自身的思考和对材料本身的研究,这批年轻的创作者有吕品昌、白明、罗小平、左正尧等。到今天,随着各个艺术院校的青年创作者以及众多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开始更加注重陶瓷这门传统艺术,中国当代陶艺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如图1、图2)。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中国当代艺术也在迅速地发展,中国当代陶艺就在此背景下,与传统的陶艺相比较,有了更多新的变化。创作者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对陶瓷材料进行探索:物性与个性、偶然性和多元化。

(一)物性与个性

当代陶艺的发展与现代主义艺术是息息相关的,正如孙振华教授所言:“现代主义与陶艺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现代主义艺术十分强调材料的实验,而在这方面,几乎是陶艺家们与生俱来的爱好,现代主义注重个人的风格,注重语言的形式,强调形式的原创性,强调形式的趣味,这些更是陶艺的强项……另外,现代主义强烈的反传统以及将残缺、破碎等范畴引入到艺术中的努力也与陶艺一拍即合。”现代主义更加注重材料本身的价值,而这一点也在陶瓷艺术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也正是陶瓷材料与生俱来的优势。我们都知道粘土作为一种最简单易得的材料,造价低廉且可塑性极强,在成型的过程中也易保留各种工具尤其是手工制作痕迹。创作者们也开始更加关注材料(粘土)本身的表现力和生命力。材料自身的表现价值变得更加重要。创作者们通过各种手段(拍打、捏、揉、挤压等),使粘土保留制作的痕迹,从而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泥性”(如图3)。

追求材料性其实也就是追求“物性”,即创作者要把材料本身区别于其它材料的特性体现出来。对于陶瓷来说,粘土就是它最基础的原材料,要体现出它的独特性,就需要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泥味”,创作者们开始更加注重创作的过程,这就使得创作者们由传统的“被动制作”变成“主動制作”。所以,体现主体性的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变得格外重要。

强调创作者的主体性,就是要求创作更加追求“个性”。在陶艺的制作过程中,随着创作者们开始关注“物性”,创作者们的个人情感在创作中便起到了重要作用,创作者们的个人情感成为了主体,材料语言的观念被进一步强化了。正如美国陶艺家温·黑格比(Wayne Higby)所说:“期望能够在泥、釉与火中寻找到大胆且个性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人与自然尖锐冲突的工业文明里,陶艺这种材料使人们更能感触到与自然的亲近,通过与泥土的亲密接触,表现创作者自身的特性,释放自然的天性,重新寻找陶瓷语言的新本质。日本“物派”雕塑主张:“为现代艺术,不是永无休止地往自然界添加人为的主观制作物的工具,而应该是引导人们感知世界真实面貌的媒介。”人性与自然调和、共生,才是人造景观的核心价值所在。创作者们重新认识泥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泥土特性与个人感受之间的完美契合,在粘土的制作过程中,个人情感力量的抒发对粘土产生的肌理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个人独创的创作语言是创作者自身修养的体现,更是其有别于其他创作者的标志。当代陶艺必须要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意识,充分体现出自由的主题精神,在艺术追求上要有独立性。追求“个性”,其实也是追求自然的本性,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现代主义的精神。

(二)偶然性

当代陶艺家吕品昌说道:“现代陶艺创作过程是一种充满偶然性的过程,是一种既追求既定观念完满呈现又始终开放感受系统的过程。”传统的陶瓷都是尽量要求“完满”的审美习惯,因此烧制的物品都必须讲究“美观”,不管在型制上还是釉色上,不能有任何的瑕疵,不然都会被归类为残次品。而现代陶艺却不再囿于这样的审美习惯,创作者们开始有意追求“瑕疵”“意外”“事故”。我们都知道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火”作为第二创造力,是很难被人为完全控制的。因此作品在被“火”再创造的过程中,往往是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故”,当代创作者们更加看中这种“天意”。因为很多时候的“事故”是创作者根本“有意”做不出来的。周国桢老师的著名作品《雪豹》(如图4)正是在一次烧制过程中突然断电之后烧制出来的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以后再也没有烧制出这样的作品。当然并不是每次“事故”都能成为精品,绝大多数时候的“事故”往往真就成为了事故,正是这为数不多的偶然性反而会令创作者们着迷。

“偶然性”其实正是符合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像是“人做一半,天做一半”的“天意”。这种在可控和不可控中的所得,也正是陶瓷材料的魅力所在。

(三)多元化

如今,陶艺与当代艺术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都受到现代工业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巨大影响,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在当今艺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多元化逐渐成为了当今艺术的主题。陶艺创作理念不断扩大化,极大地丰富了陶瓷材料的广度和表现力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重视我国的传统艺术,而陶瓷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被更多优秀的艺术家们所关注和重视。现如今有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都开始使用陶瓷材料去创作作品,比如蔡国强、徐冰、艾未未等。这些艺术家通过在观念上、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结合上、材料的转换上都使得陶瓷材料的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化,极大地拓宽了陶瓷材料的表现力,并丰富了其表现手段。比如吕品昌的作品《太空计划》(如图5),陶艺早已逃离以指向实用为目的的传统方式,而是走向了一种以艺术表现为主流的形式,与当代艺术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观念和装置类的陶瓷形式也越来越多,形式的多元化正是当代陶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只有開放的陶艺才能与当代艺术相接轨,也才能真正融入到当代艺术之中。

多元并不是要丢弃陶瓷材料自身的优势,完全盲目地跟随当代艺术的发展。恰恰相反,在当代艺术的潮流中,在清醒地认识到陶瓷材料自身的特性,在保持传统陶艺的优势之时,也要结合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观念思想,进一步推动传统陶艺向当代陶艺的融合,使得陶艺的艺术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很大,但我国当代陶艺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探寻到自身材料的艺术特征。创作者们通过对陶瓷材料语言、个性、偶然性、多元性的多重探索,对我国当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探索在充分发挥陶瓷本身材料价值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艺术观念,不仅仅推动了陶艺的发展,也是对我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很好补充,使得我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左正尧.超越泥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齐彪.陶艺的起源与流变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4]陈进海.世界陶瓷——人类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在交融中延异的土与火的艺术[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谭丹武,硕士,江西九江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偶然性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于历史外整饬生命的脉络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