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之我见

2019-09-10刘书宝

关键词:科学精神思维

刘书宝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和根基,培养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强国梦的根本途径。今天,我们谈论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从小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对此,我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 培养独立辩证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基本途径

独立辩证思维是一个人思维能力或能力大小的根本体现。例如,我们鼓励孩子要从小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但为什么读书,到底读什么书,怎样读书,鲜有人讲清楚,所以造成了一方面我们大力号召孩子要多读书,另一方面我们的孩子又不爱读书的现象;再比如,对于学校教育的创新,很多学校只知道千篇一律地背诵唐诗宋词,目的是熟读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是对孩子智力和精力的一种浪费。学习唐诗和宋词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生精神,并用这种精神来滋养自己的人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样的诗句,才能培养出孩子们的家国胸怀、人生豪情和君子气概。

独立辩证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宏观、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没有正确认识事物的思维,创新无从谈起,科学也会变成谎言。

二、 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个别的

只有创新的民族,才能培养出顶尖的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必须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只面向少数和个别学生。

在教育中,我们经常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当成对个别特长孩子的培养,通过举办兴趣班、兴趣小组或者社团来单独培养某些孩子的特长,这是错误的。因为“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素养,存在一个“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个别来源于一般,一般又为个别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我们开设音乐课、美术课,让每一个孩子学会唱歌和画画,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而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音乐家、美术家;我们开设国语和作文课,首先是培养孩子们认知生活和感知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我们开设体育课,是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野蛮体魄、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培养竞技冠军。同样,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没有大众的教育,也就没有精英的教育,那些脱离大众的教育,做所谓单纯的精英教育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需要我们重新深入地认识和落实。

三、 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怀

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古人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我们创新创造的精神源泉。

人为什么要法地呢?因为大地生养万物,故为厚德载物;大地不因为小草和大树的区别,就拒绝小草顽强的生长,也不会因为玫瑰有刺,而只选择郁金香。事物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重和发展创新的多样性,要求我们面对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地培养和挖掘所有孩子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是教育。

为什么要法天呢?因为上天不断运化出阳光和雨露,为万物生长创造了条件。西方有言“天助自助者”,又讲“在乞求得到上帝帮助之前,首先要学会自己帮助自己”,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讲的“自强不息”,唯有自强不息,不断变化,不斷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养万物,创造万物。这种天地精神就是我们的文化信仰,更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宇宙的自然法则。

四、 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是不断创新的文明,人类的一切成果都是创新的成果。对于教育而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需要创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需要创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更需要创新。

人类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如灿烂群星照亮了历史的长空,而正是这些起于青萍生于草莽的优秀人物,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位普通的孩子在时代的洪流中都有可能找到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书写一段不平凡的动人故事。因此,学习优秀人物,见贤思齐,就好比让孩子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激励着他们追求创新与科学,从而发现自己,教育自己,创造自己,发展自己。

优秀人物传记对于孩子们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感人的是经历,而不是结果,优秀人物坎坷的人生,曲折的经历,做人的道理,处事的艺术,无不给空白的灵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这些优秀人物无不是创新创造精神的典范。从优秀人物身上,孩子们不仅会学到梦想、勇气、信心、勇敢、自强、正气等优秀品质,更学会了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来的创新、创造精神和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正是创新和科学的精神基因。

五、 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工匠精神

知识不只是单纯的记忆与背诵,更重要的在于有意识地去应用,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把这叫做探索精神,而这种探索精神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创新思维养成的基本路径。

在中小学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善于教育孩子走捷径,很多科学实验性的知识,不是扎扎实实地去做,而是让孩子们背诵试验和实验结果,这种现象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科学的结论固然可以拿来直接应用,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的过程,却更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探索科学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设立科学实验室和实践室的意义所在。

六、 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关切

创新与科学探索都必须立足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创新与科学思维的基本途径。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发展的教育,学习也是发展的学习,因此,我们时常说,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不能无视生活问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技术革命必然引发生产力的革命,同时引发社会的变革,尤其是教育的大变革。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传感网等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人类的视野和思维。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深度学习更加直观和简捷,使学习更加生动和兴趣盎然,为更好、更快地创新、创造和进行科学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智能增强时代,教育格局、学习模式和育人需求将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教学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学校将由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学习将由被动走向主动。关注现实问题,充分利用智能时代的便利条件,把孩子们培养为创新的人、探索的人是新时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七、 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重点关注底层思维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快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未来很多职业,很多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时代变化太快,今天我们教给孩子的,明天可能就会过时,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一定要树立底层思维逻辑。

什么是底层思维逻辑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家国情怀、忧患意识等,这些传统文化是支撑一个民族精神的魂魄,是代代相传流淌在血液中较为稳定的人文基因;二是基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创造和科学发明是建立在系统的研究和专业的训练基础上的,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技术创新和突破才会成为可能;三是智能时代的底层逻辑思维,这个能力是编程思维和技能。编程是一个强调“逻辑思维”的学科,是从“理解问题”到“找出路径”的思维过程,是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孩子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的新兴学科。既然程序是构成智能时代、智能大脑的思维细胞,离开了程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特征也就不复存在。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是富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民族,教育必须以更大的格局,更开阔的视野,更广阔的胸怀,更深刻的境界,发展和培育好我们这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思维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