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家校合作 提高农村寄宿生心理适应能力
2019-09-10黄嫒草
黄嫒草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寄宿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相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将从学生自身、家庭氛围、学校环境等容易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团体辅导、师生交流、家校合作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切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學生心理适应能力。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适应能力
一、社会背景
由于社会、家庭等各种原因,一些外出工作的农村家长无暇或无法照顾孩子生活和学习,因此,很多农村学生需要在学校寄宿。近几年来,关于农村寄宿生的教育、心理和生活等问题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虽然相关的研究表明,寄宿制有利于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自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但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提高农村寄宿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势在必行的。
二、影响因素
农村寄宿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1.自身因素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和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他们的认知、情感等都会对其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小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像大人一样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了,但由于经验不足、判断力不够,他们的很多行为和想法盲目模仿他人,因此,如果教师不及时对学生的错误想法和行为加以引导、指正,就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也表现在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优良品质,和睦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培养性格开朗的孩子,更利于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相反,关系紧张的家庭会对孩子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塑造孩子不同的性格。“专制型”的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放养型”的教育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任性霸道的性格;“民主型”的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且善于与他人交往,具有探索精神。
此外,很多时候,孩子在模仿家长的言行,因此,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会误导孩子的行为准则,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情感和自尊心,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行动指南。
3.学校因素
学校是个体正式接受知识、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地方。对于寄宿生来说,学校生活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寄宿制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超过了在家里的时间,学校的整体环境、教学设备、教师质量、师资力量,教学风气、教学理念都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分析学生寄宿学校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家长忙于工作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再加上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较少,从而导致孩子自制力、约束力较差,行为方式有待更正。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导致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他们的大多数时间是和爷爷、奶奶度过的,因此性格较为孤僻。
寄宿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孩子在情感上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责任心、价值观和同情心的缺失。此外,寄宿生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会通过饮食、学习、与同学的交流等方面间接表现出来,甚至会对自己缺乏信心,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害怕竞争,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相关建议
家庭和学校都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寄宿生的教育和保护不仅要通过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出来,还需要家校合作,主动预见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源头上杜绝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发生。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为了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应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并定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和检查。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寄宿学生的情况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对症下药”。
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学校可以设置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如创设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或者集体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了解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意义。
2.开展学生团体辅导活动
各个班级应选出需接受心理辅导的团体,寄宿生中常见的孤僻、适应能力差、攻击性强等问题大多是在这个团体中产生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重点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学生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有利于他们形成新的行为认知和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解决心理问题。
3.促进师生沟通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波动情况,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尤其是寄宿生的适应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教师不仅是学习上传道授业的导师,也是学生在校生活的监护人和领路者。因此,教师要用心关心学生,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融洽的沟通。
4.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家校合作是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教育方式之一。一方面,积极有效的家校交流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也能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有效支撑,能给予孩子安全感,而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能为孩子创建一个更加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家长要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的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便帮助寄宿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进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提高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因此,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心理上的安全,使学生在愉快学习之余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便于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王玉翠.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甘肃教育,2017(24):28.
贾燕琴.关于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学周刊,2018(29):41-42.
张玉娟.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28):60-61.
高选艳.寄宿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