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城市公办学校世居民族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09-10徐卫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

徐卫

摘 要:目前,城市世居民族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就读于城市公办学校的世居民族农民工子女日益增多,但对于这一群体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他们往往面临着的文化适应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教师理应在文化层面上帮扶农民工子女:要让其尽早适应学校教学文化,养成良好的心态和行为习惯,并能促成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而要实现以上目标,学校和教师必然要坚持多元化教学策略、加强家校合作联合帮扶、建立全面帮扶机制,推进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尽快融合。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公办学校;文化适应;文化帮扶

城市农民工子女,也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尤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就读于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也是越来越多,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这一群体的学生而言,他們在城市的学校中是否会面临着文化层面上的适应困难,学校和教师在管理这些学生时,应该如何更好地帮扶他们适应在城市的学习及生活状况,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均已提出了见解,而本文正是要厘清和总结相关研究中有价值的观点。

一、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普遍面临的文化困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工子女,尤其是就读于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所面临的文化适应困境。许多学者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分别在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不同的文化适应层次对北京市两所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表层适应中的语言,中层适应的学业成就和行为习惯,是农民工子女在适应城市学校文化时面临的最大难题。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还不强,体现为价值理解的深层适应对于他们基本没有明显影响。通过这些可以发现,国外学者所定义的文化适应的问题,近些年来在许多国内学者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中均有体现。这些研究均证实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面临着文化适应的困境:他们会因为文化适应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和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他们甚至在与其他同学相处时面临着文化冲突的状况。

二、文化层面的帮扶

城市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文化适应困境,是因为其前后生活过的环境和就读过的学校所产生的反差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群体学生而言,文化层面的帮扶显得更为迫切,也更为符合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要。首先,文化帮扶理应是一种能适应学校文化的帮扶,重点应是帮扶农民工子女能尽早适应学校的教学文化,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能尽早走上正轨。当农民工子女刚从故乡的学校进入到迁入地的公办学校就读后,面对全新的课堂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时,他们往往很难迅速适应,这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其次,文化帮扶强调的是良好心理状态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农民工子女成功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背景、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城市本地学生有所不同,身处城市公办学校的他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来慢慢适应和融入新的学校环境。

三、文化适应与帮扶视角的农民工子女管理对策探讨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少年儿童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特别是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由于家长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家庭教育中的许多功能已完全转移到学校身上,学校和教师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几乎担负了最重要的角色。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所面临的文化适应问题,学校和教师必须要不遗余力地为农民工子女创设一个良好文化帮扶的情境。因此,本研究着重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去讨论具体管理对策。

(一)坚持多元文化教育策略,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为解决不同种族文化融合问题而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教育改革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对象的范围早已扩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少数民族群体,还涉及到包括妇女、残障人士、贫困人群等在内的其他文化群体。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主张是,无论学生来自什么样的文化群体,应该帮助他们能在多元文化中积极、和谐的生活,尤其要为处境较差的群体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在尊重他们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提醒我们,真正多元化的教育是一种容许差异、容许不同的教育,对于本文而言,多元文化教育观的建议就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尊重和包容农民工子女的文化差异。

(二)建立全面帮扶机制,创设条件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融合

学校应该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文化适应难题建立系统的全面的文化帮扶机制,要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学校已有的没有考虑到农民工子女情况的相关管理措施,要制定科学合理针对农民工子女文化帮扶的管理制度与办法,从制度上使其能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对融入城市生活仍然存在障碍的农民工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其等克服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对待城市生活,最终养成自信、乐观的心态。教师不仅应该主动与农民工子女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还要懂得适时地鼓励和表扬农民工子女,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加强其健康、积极生活的自信心。

总之,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文化帮扶是一项系统、长期、艰辛的工程,需要学校、家长和教师通力合作,群策群力才能完成。教师还要让学生们能正确认识不同地区所存在语言文化差异现象,尤其要注意提醒城市学生要消除歧视与偏见,能正常心看待农民工子女的语言及其文化特征,创造条件让城市学生能主动与农民工子女进行沟通交流,以帮助农民工子女学好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刘腾龙.返乡农民工子女乡土适应问题研究[J].青年探索,2019(03):28-37.

[2]吕娜.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学融入教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王中会,向宇,蔺秀云.农民工及其子女文化适应的代际传递: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04):69-74.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流域“世居民族”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文化适应研究》2019D043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
基于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示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从工具的磨损看麻山苗族对文化所属环境的适应
创建高校自身特色 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时间观念差异与文化适应